分享

上海一苏州河(上)

 飞马女 2016-05-02

说起母亲河,老上海都知道上海的母亲河不仅有黄浦江还有苏州河。 苏州河是一条″沉淀了上海这个城市的繁华、往事、传说和所有垃圾″的河。从外白渡桥开始一直到外环吴凇江大桥,横穿黄浦、静安、普陀等几个区。徒步在苏州河边,一路上的老房子、风情园、创意园,见证了上海由老换新的百年人文历史变迁。

现在我们就来说下外环吴凇江大桥: 二十年前,这里还是上海的郊区农村。1998年外环高速公路在这穿过,因它在虹桥机场附近,这里又被称为“临空”地区。 一次网友相约下午茶时,突发奇想的认为,上海现在曰新月异,上海人应该更了解上海。于是就策划了从苏州河的变迁开始… 大家可能都知道苏州河从外滩到外环共有30几座桥。说走就走吧,为了很好的全面的了解苏州河,朋友提议先难后易。由外环吴淞江大桥开始从外向内。没想到第一次出发,就给我个“下马威”。我们一行四人早上出发,相约在地铁2#线淞虹路站碰头。计划先了解三座桥(真北路、祁连山路、外环吴凇江),上午还算顺利(真北路及祁连山路桥)。中午吃饭有朋友生日,于是就此庆祝生日快乐及开拍成功小酌了一杯。

午饭后迈开步伐继续丈量,方向“外环吴淞江桥”。那天较热又穿着高跟鞋,下午2~3点了还不见踪影,累的实在不行了“打的”吧。由于当时周边在建,“的”转了二、三圈直到下午4点钟了,就是不见“神龙首尾”。无奈之下只好打道回府了… 外环吴淞江桥啊外环吴淞江桥!你在哪喃? “外环吴凇江桥”六个字是个整体的名称,不可省略“外环”二字,因为在它的上游还有座桥叫“吴淞江桥”。 “外环吴淞江桥”是外环高速公路桥,只通行机动车,无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也无上下匝道。 它与外环线一期工程同时于1997年7月开工,于1998年11月通车。蓝色的拱梁与“外环吴淞江桥”并无关系,它是过河管道的承重部分。

祁连山路桥 祁连山路桥在中环立交上游,于2007年9月开工建设,2008年10月竣工通车。该桥对缓解上海西部外环与中环的交通压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祁连山路桥是贯通长宁区淞虹路与普陀区祁连山路的一座桥梁,为三跨连续梁桥,主孔一跨过河,桥梁两侧有各人行道。祁连山路桥两岸大多被沿岸企业所圈用。

真北路桥·中环立交桥 这里过去属于上海郊区上海县北新泾镇,现在划归长宁区了。是长风生态商务区河滨绿地了。

真北路桥的前身是1932年的木桥,在现桥上游150米处(老真北路南端),名“真北路一号桥”。2000年真北路桥结合中环进行系统性改造,2004年竣工通车。

泸定路桥 泸定路桥建于2010年,是苏州河闸口往上游的桥。

古北路桥 古北路桥(又称大渡河路桥、周家桥)1985年为钢筋混凝土桩基钢架结构人行桥,2004年拆除建新桥,2008年1月通车。该桥是目前唯一在中环、内环之间的桥梁,功能是为内环和中环交通分流。

强家角桥 强家角桥是座人行桥,“强家角”原是村名,清末民初为方便两岸居民来往,村里设了义渡渡口。1928年市公用局招标建了公共轮渡站。1937年日军侵略上海后轮渡停航。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才复航。1954年为私营轮渡,1956年并入市轮渡公司。1997年12月16日强家角桥竣工,宣告苏州河最后一个轮渡结束了历史使命。

内环线高架桥上海内环线工程是上海“八五”期间实施的重大市政工程项目,1993年、1994年被列为上海市政府一号工程。 1994年10月上海内环线高架路终于全线通车。

中山西路桥中山西路三号桥南接中山西路,北连中山北路,上方有内环高架,是一座钢筋混凝土桥。“1937年‘八·一三’时被日本飞机炸毁,随后1946年重建完工后开放通行。1949年解放前夕,中山西路三号桥再次受到国民党的狂轰烂炸,并直接摧毁东桥3座桥孔及西桥4座桥孔,同年6月才被修复。”市政部门的老专家为记者讲述这座桥的遭遇。随着内环高架的建成,目前的中山西路三号桥已不单是一座桥,而是同步建造了三座既并行又各自独立的桥,中间一座为内环线高架路桥。三座中山西路三号桥,也以其构思独特,成为苏州河、内环高架路上的重要桥梁。中山西路桥,其实包含了三座桥,中间的是内环线苏州河桥。

凯旋路桥 凯旋路桥原名铁路桥,1915年为了使火车通过苏州河而建的一条钢结构桥梁,称“铁路桥”。 为了贯通连接南北凯旋路,于本世纪初贴近原处沪杭铁路桥(现明珠线桥)新建凯旋路桥,于2000年建成。

华政桥 华政桥又名校园桥 。位于吴淞江中部,是华东政法学院内跨吴淞江的专用桥梁。原圣约翰大学为连接吴淞江两岸的校园,便于师生往来,于民国23年建成木桥。新桥建于1980年为钢筋混凝土单悬臂双面拱梁结构,仅供人行往来。

曹杨路桥 曹杨路桥又名三官堂桥,也叫曹家渡桥。始建于1928年的木桥。因浜南桥堍下有一三官堂道观和曹家渡渡口而得名。上世纪七十年代拆除。1976年8月重建钢筋混凝土变截面箱型连续梁桥,于1980年12月建成通车。取名曹杨路桥。

武宁路桥  武宁路桥作为连接普陀区苏州河南北两岸的要道1956年建成,随着市区交通流量的增加和沪宁高速公路的建成。原武宁路桥改建为三跨钢结构箱形截面连续梁,下部结构利用老的桥墩。 建成后很多媒体曾报道,它是“苏州河上最漂亮的景观桥”。这座桥与巴黎塞纳河上的亚历山大三世桥十分相似,可与欧洲许多大型城市里的景观桥相提并论。也是上海'最秀气的桥'。

现在的武宁路桥是苏州河上最具个性化的观赏性景观桥。4座立柱采用艾奥尼克式风格,成为了人们的视觉焦点。桥头堡顶部用铜浇注,表面贴金,分别代表了孕育、萌芽、成长、希望的雕塑。突出体现了武宁路桥的和谐、甜美、宁静的气息。

作为上海的西大门,改建后的武宁路桥完美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双雀报喜图预示着风调雨顺、宝瓶圆柱上的荷叶纹理,象征祥和与安宁。敦煌壁刻上出现的卷草纹饰的使用,更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宝成桥 宝成桥又名叶家宅路桥。普陀区的宝成桥位于市区西部,南与长寿路相邻,北与光复西路相连。1931年由苏州河北岸的崇信纱厂主建,木质结构,因桥南接宝成弄(今叶家宅路),故得名“宝成桥”。1971年,木桥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桩基,成为苏州河上唯一的一座双曲拱梁人行桥。

改建后的宝成桥,桥身整体采用宫廷黄色,人行桥踏步为四川红的大理石装饰,桥体墙面配以凹凸感的粉砂岩喷涂。桥头四根希腊古典艾奥尼式艺术灯柱。体现了宝成桥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突出了宝成桥的地标作用。

镇坪路桥 镇坪路桥位于江宁路桥和武宁路桥之间,于2007年开始兴建。建成后将主要解决了普陀区与静安区的过河交通压力,同时也增加了市中心西部地区苏州河的桥梁密度。

西康路桥 原为西康渡(旧小沙渡),1981年撤渡建桥。该桥为重力式桩基、钢筋混凝土简支梁人行桥,长48米,宽4.4米,自行车可推行。

江宁路桥 江宁路原名“戈登路”。以前与北岸以摆渡沟通南北人员往来。1922年北洋政府在江宁路对岸建造我国第一个中央造币厂后,深感靠水上交通与市区的人流物流联系十分不便。 1929年 上海工务局在江宁(戈登)路与造币厂之间建造一座5孔木桥,命名“造币厂桥”,俗称“洋钿(银元)桥”。1949年由于“造币厂桥”破损不堪,在原址附近重造了木质排架简支梁桥,並改名为江宁路桥。1968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近期江宁路桥又进行了最新改建,桥名由原上海市长徐匡迪题写。 新江宁路桥跨苏州河后交通明显改善,新桥采用了弧形拱门的外观设计,与造币厂的历史保护建筑统一和谐。

昌化路桥 昌化路桥1974年新建,是跨越苏州河的第一座中承式肋拱桥。

昌化路原名归化路,又名谭家渡。昌化路河道两岸过去有许多著名的纺织、面粉、机械等工厂往来十分不便。上海解放初期就建了一座宽7孔木桥,名“归化路桥”。1957年随同原“迪化路”改名为乌鲁木齐路一起,归化路改名为昌化路,桥名也改为“昌化路桥”。后又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桥梁,是跨越苏州河的第一座中承式肋拱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