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焦核心目标才能事半功倍

 老威小屋 2022-03-27

“一心不可二用,更加不能多用。

做任何一件事,可能有多重目的(效益,目标)。

举个例子说,你现在到小区里去散步。可能本着这样的企图:

1、锻炼身体;

2、饭后消食;

3、思考一个问题;

4、到楼下去抽支烟,避免在家里抽烟影响家人(老威不抽烟);

5、要去打个电话,可能会在电话里展开讨论,不想因为电话影响孩子学习。

这几种“企图”,都不相干。

“企图”虽多,但只能有一个是主要的。

换言之,如果你就是为了抽支烟,那就不要指望锻炼身体的效益有多大,顶多能起点消食的作用。

如果为了思考一个百思不解的问题,那就不要指望还能在电话里讨论工作。

这是生活中常会出现的场景,任何人都能处理好。

很少有人能同时把几件事情做好。哪怕是一边看电视一边择菜这样简单的事,也往往比纯看电视时对节目的理解得更浅,比专心择菜时更加容易择不干净……

对于我们都很关心的健身运动来说,更是如此。

一、盯住近期的主目标

我们多次说过有氧基础这个词。就以它举个例子吧。

说到有氧基础,我忽然想起最近的一个跟跑友的交流来。

我一直在鼓吹,以最大摄氧量为标志的有氧代谢能力,是在大量慢跑下沉淀下来的。

有的朋友说,我怎么看有的教练说,是在高强度训练中,把它刺激出来的呢?老威你说的,和人家教练说的,一个是低强度积累,一个是高强度刺激,看上去完全相反,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两个都没有错。

老威曾经这样比喻过:如果把大量的有氧低强度跑(发展线粒体等等)看做平时的学习,海量做题,那么不定期的高强度刺激跑,就是考试。

1、考试这种模拟高考实战的状态,就相当于模拟比赛实战的高强度状态,可以把平时所学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并且反过来有助于检查自己的基本功是否足够扎实。

2、如果平时从来没有好好学习,也不做题,那么光靠考试,可能有微弱的作用,但一定不会很大。

考试的刺激作用,建筑在平时的学习——扎实的基本功之上。

从概念来说,“最大摄氧量,是身体在最大强度运动时,整个身体能够利用氧气来参与代谢的能力”。既然前提是“最大强度运动时”,那么不定期地以尽量接近最大强度进行刺激,一定是对的。

老威对这样基本的概念,不会糊涂到看不见。所以,也从来没有想过“不定期用最大强度训练来刺激”有什么不对。

事实上,我自己的课表里,每周就有一天是间歇,在4-5区做5-6分钟的快跑,重复4-6组,根据实际达到的心率位置,差不多也是90%以上的强度了——始终没有尝试过“最大强度”。

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有氧基础,纯粹凭“大强度刺激”是得不到好的有氧代谢能力的。——不管你遇见什么样的教练,对方都不会说“有氧基础没有用”这句话。

这个话题,到这个地方,应该再无异议,再无歧义了。

* * * * * *

一说到有氧基础,一定会涉及“不愿慢下来”这件事。这方面,老威经常用自己早年的案例来做反面教材。就是不愿意跑MAF180的那个案例。

对于刚开始跑步的人来说,如果决定在未来三个月打有氧基础,那么,这三个月里,“用低心率区间跑”是核心目标,无论伙伴们跑成怎样,跟自己都没有关系。

如果今天按照自我约定跑了场低强度跑,明天跟朋友们一起,耐不住性子跟着疯跑。一天这样,一天那样,效果肯定不会太好。

运动其实也是一场修行。比赛场上,是对自己的放飞,调动情绪,让已经打下的基本功得到最大发挥。训练时,很多时候是对自己克制力的训练——在心要“自由”时,克制自己按照训练计划来行动——尽管有时候这种计划是很枯燥的。

二、快与慢,都要适合自己的能力

举两个我真实看到过的跑友的案例吧:

跑友甲,40来岁的小年轻(相对老威来说,这就是小年轻)。总看到ta晒出来的跑步记录,平均心率都在150-160的样子,而配速大概是6-7分钟。印象中这样的“晒”至少有两年了吧。

跑友乙,是看上去50岁上下大神。10公里,20公里都是4分多的配速,与这样的成绩相对应的,则是动辄平均160开外的心率。应该说,这个速度和这个心率水平,也是匹配的,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漂亮。

问题是,我发现这位大神跑友基本上都是以这样的强度在跑,很少见到有低强度的。

其实老威不大关注速度,我始终认为“合适”很重要,毕竟我们只是为了追个健康。

以第一个案例而言,如果常常在很低的速度下,就达到150-160这样的心率,如果我有资格说得上话,我一定建议对方先用7-8的速度,跑它3个月,一定会有变化的。

如果舍不得这三个月的潜心的“慢”,后面基本上都在这样“不恰当地疲劳”的状态,同时也总是到达不了自己想要的速度。

这个时候,三个月的“慢基础”,就是为了以后的“快”。

第二个案例,就能力来说,老威只有崇拜的份儿,大神很强。

但是,总是在这样的强度下,长年累月地持续,我在佩服之余,也暗暗有点替对方感到不安。

三、容易事倍功半的一些做法

聚焦近期的核心目标,能够让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过来,如果不能约束自己,目标散乱,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则很容易事倍功半,效果正好相反。

例如:

1、不愿意慢,总想快。

任何时候都想跑得快,看上去很崇尚快速度。

实际上,如果没有低强度的功夫,往往意味着该高强度时高不起来,该低强度时,自己又阻挡着自己,不让强度低下来。

最后变成高上不去,低下不来的低效训练状态。

在国外的一个社区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当时印象深刻,可惜没有把原话截屏下来,大意是:

在easy的日子里,尽量让自己足够easy,在hard的日子里,把自己push to limit。

这个所谓easy的日子,我们姑且理解为两层意思,一是自己的身体状态不适合紧张的训练,二是当日安排是不紧张的训练。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在该轻松的日子(训练)里,足够的轻松,在该紧张的日子(训练)里,把自己推到极限。

有张有弛。

有勇气“驰”,才有能力“张”。

2、不肯“浪费时间”去休息,而是不停地在训练

这个道理没有人不懂。但把休息视为浪费的人,的确也不少。

在若干年前,我也抱这样的错误偏见。

这些年随着学习的深入,深感运动科学知识和健康理念,比年轻时候所接受到的新鲜得多,深入得多,也有共鸣得多。

1、无论是厂家平台还是一些独立专业平台,都会对一个时期的运动进行跟踪、分析。当连续很疲劳时,或者以疲劳指数的形式,还是以训练效益的形式,或者压力指数的形式,提示应该减轻强度,或者进入休息。

2、各种训练指导(通常表现为系统建议的训练课表),对一个时期(譬如每周)的评估,通常以“均衡”为原则,而不是以限制的“更高、更强”为原则。

这方面,虽然厂商所做的产品各有千秋,但是在“作”、“息”之间的平衡和提示,却都是有着共同之处的。

一味地疲劳作战,最后收获的一定是伤痛,以及随之而来的长时间止步。

3、忽视多样性

这点我们在厂商给出的提示都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譬如连续停止训练2-3天。系统就会做这样的提示:

如果你持续这样,你的体能就可能得不到维持,请尝试训练的多样性,或者加大训练量。

利用好这类提示,才是我们花钱买厂家硬件的真正价值。

如果单纯为了记录一个跑步里程数和心率,那花这个钱干什么?直接手机加一根心率手环不就可以满足了吗?

实际上,大厂围绕着硬件所搭建的平台(app),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引,这个指引的内在逻辑,就是根据我们的行为,在它的分析原则下,给出我们建议。

关于多样性,其实也是两层意思:

一是除了跑步外,可以有其他的项目。

二、即使以跑步而论,也可以有不同的强度,不同的时间(距离)的区别,不是千篇一律。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今天是周日,到系统里去看看一周的时间分布:

总共10个小时,消耗5100大卡(根据这个消耗的卡路里数据,就可以判断有很多时间是力量和柔韧训练,心率较低,计算消耗卡路里也就比较低。

10小时中,跑步时间占一半左右,力量和核心(核心也是力量)占30%。

在跑步中,1-3区占80%,4-5区占20%。看上去还比较合理的样子。

今天天气不错,下午戴着口罩去步行了7公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