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新陆教授讲仲景脉学

 caimin133 2022-03-27

浮脉,《伤寒论》出现64次,《金匮要略》出现44次,共有108处。《伤寒论》的64次浮脉,有表证、有热证。但是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在阳明证中它有虚证4次,吐法后有2次。为什么?伏邪上越出现浮脉,虚证出现浮脉,这是危证,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浮脉多数是表证,但不见得多数是热证,浮洪脉才是热证。表证不一定发热,《伤寒论》是不是这么告诉我们的?我们再看看《金匮要略》出现的44次浮脉,风邪外袭的15次,热证的14次,虚证的比《伤寒论》更多,有13次,而且还有2次是吐后。吐后之人的脉浮,大家一定要搞清楚是为什么,《伤寒论》讲得很清楚,病邪上越,脉就浮了,不分脏。刚刚我们讲过“分而不分,不分而分”,《伤寒论》不分,但张仲景从来没有直接告诉过你。仲景的这些脉象,他讲得都非常实,非常明确地告诉你表现是个什么状况。这是关于浮脉。那么体会是什么?浮脉不仅仅是表证,表证只占到58%,还有42%的浮脉是里证。所以我们现在一讲浮脉就是表证,显然不全面。张仲景的脉学很靠谱,大家有空好好研究仲景脉学。

沉脉,《伤寒论》出现24次,《金匮要略》出现33,这57次沉脉,98%是里证。浮脉只有不到60%是表证,但是沉脉基本都是里证。所以我们发现沉脉定不要掉以轻心,病人的病深在于里,在胜腑、在骨髓、在血脉,而不是浅在肌肤,不是解表可以解决问题的,解表不能治疗沉脉。《伤寒论)脉象我们了解以后,对治疗是不是也有非常好的指导意文《伤寒论》中的24次沉脉,其中里实12次,里虚9次,里寒2次,虚实夹杂1次,清清楚楚的,我都是一条一条查出来的。里证有里虚和里实,都是沉脉。怎么辨识?继续看《伤寒论》它还有症状,我们要以脉测证,也要以证测脉,还要脉证互参。所以脉无定体,从仲景的书里看得很明白。现在有的医生辨病,都是一说肝病就脉弦,一说肾病就脉沉,那都是编的,没有一个是真实的。在我的《血浊论》里,血浊就是各种脉象都有,脉无定体,证无定向,病有所主,就是血浊。再看《金匮要略》,沉脉有33次,其中里寒13次,里虚8次,里实热8次,寒虚实热都可以见到沉脉。这和我们现在的教科书上一样吗?和《濒湖脉学》一样吗? 不一样。研习诊脉学仲景,辨证诊断学仲景,处方用药学仲景,肯定是好医生。我们很多医生只想着套用仲景的方子,忘了仲景的脉学,这是个很吃亏的事情。研究仲景的脉学,就知道里证还有这么多,沉脉98%是里证,分布在下利、黄疸、黄汗、痰饮、水气等等病证之中。

我们再看数脉疾脉也算在一起,《 伤寒论》21次,《金匮要略》28次。数脉在《伤寒论》中主热的有14次:表寒脉数、虚寒脉数,加到一起是7次。 疾脉,阳明病第214条“脉滑而疾”,用小承气汤。滑就是里实,可以用承气汤,脉滑而疾,热、实在一起,你就可以用。可是大家想,《伤寒论》有5次数脉是表有寒,表寒出现数脉,是不是感觉很奇怪?我们习以为常的是,出现数脉是病人有热象,可是我跟大家讲,心律失常的病人很多是表寒,我有一个治心律失常的方子,推荐给你们,你们可以一试。清朝凌奂的《本草害利》说,酸枣仁、五味子是补心猛将。 我用炒枣仁、五味子治疗心律失常。我的这个方子由炒枣仁、五味子、红景天、生龙牡、鸡血藤、桂枝组成,桂枝可以解决表寒问题。这个方子大家可以根据病情加减使用。再看《金匮要略》,共有数脉28次,其中虚寒4次,实寒3次,也就是说寒证占了25%。脉数就主热吗?不是的,有1/4是主寒的。你们在临床的时候注意这一点了吗?病人脉滑数,就说是热象,凉药就开出来了。但如果主寒怎么办?用凉药正好用反了,李中梓的《医宗必读》说:“寒热温凉,一匕之谬,覆水难收。”后果是不是很严重?

弦脉,《伤寒论》有8条,《金匮要略》里有35条。《伤寒论》的弦脉都是阳明重证。《金匮要略》的弦脉,主肝病2次,疟病7次,痉病2次,转筋1次,里寒偏实12次,虚寒7次,主痛5次,4次为里寒致痛,与前面的里寒偏实有重复,1次为虫痛,酒疸可吐1次,正气恢复下利将愈1次。大家看,弦脉的病证分布有多么广,为什么我们一说弦就认为是肝脉?真是大错特错了,这里面肝病才占很少一部分。 《伤寒论》的小建中汤是弦脉,寒食而吐是弦脉,阳明重证是弦脉。 脉无定体,一定不要上教科书的当,教科书只是告诉我们有这样的一般规律, 到临证之时你就要脉证合参。如果咬定教科书不放就坏了,教科书是削足适履做出来的,并不一定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紧脉,《伤寒论》有23处,《金匮要略》有24处,多半是表寒。脉紧是表寒主痛的,寒性收引就会导致疼痛。弱脉《金匮要略》就有13个,都是正气不足。虚脉、石脉、芤脉、缓脉、动脉、长脉、短脉,《伤寒论》《金匮要略》全都有,这里我就不一一分析了。 我建议大家把仲景的脉学认真研究一下,我希望你们有时间可以写关于伤寒脉学研究的文章。

我还是要强调,一定要搞清楚如何通过脉象辨阴阳、知进退、测轻重、察因果、明标本、别盛衰、决生死,要以脉为纲、以证为目,纲目互参,才能更好地把握病证,看好病。

声明信息:

本文选自:《王新陆临证七讲》本公众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和我们联系。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