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逻辑越自洽,或许距离真实越远。

 不知今夕何夕vk 2022-03-27
每日意图
洞悉人性的幽微和光亮

图片

Franco Matticchio   

一系列“黑天鹅”事件,加剧了各种持不同观点人们之间的争论,其中有些只是情绪化的立场之争。而这些认知上的偏差,与社交媒体、推荐算法等导致人们处于各自的信息茧房有莫大关联。

本文节选自外交学院教授施展《破茧》一书, 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黑天鹅”击穿茧房之后
(节选)

今天人们想获得什么信息,不再受制于电视节目播出和报纸出版的时间节奏,拿着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搜索、观看、阅读。

推荐机制大大压缩了人们接触到不同信息的机会,人们迅速进入了单向度的信息茧房。

人们不断接受着丰富的信息,觉得自己随时随地了解着世界,但实际上这不过是因为自己总能看到感兴趣的东西,从而获得了舒适的错觉。

信息茧房中看似营养丰富,实际上营养极不均衡:既有的观点不断重复,个人既有的价值取向和认知也在不断被强化,不同茧房之间的壁垒日益变深。

渐渐地,人们越来越不习惯于和不同的观点共存,进行建设性的公共讨论的能力迅速下降。

这10年来,由于公共空间的丧失,很多人已经不习惯和不同的观点共存,尤其是在这10年间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就是在信息茧房中开始其社会化过程的。结果就是人们进入了同一场域,但这一场域却只存在事件意义上的公共性,不存在观念意义上的公共性。

人们在被迫走出茧房、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时,本来就一肚子怨气,突然间看到大量和自己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点,自然会想要反驳,但由于丧失了基于逻辑辩论的习惯和愿望,便开始在网络上以宣泄情绪的方式来争吵。

社交媒体时代轻社交的特征,使得人们没有节制情绪的动力,心想大不了拉黑走人,所以争吵很快就会升级。

这种争吵丝毫无助于认知的提升,只会让人感受到对手的“恶意”,对方的“恶意”很快就会发展为对己方人格的怀疑。这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出于维护自我尊严的潜意识,情绪会迅速取代理性,逻辑变得不再重要,人们会逐渐强化自己也许本来未必那么坚定的立场。

结果就是,公共事件击穿了茧房,人们被迫进入一个没有公共性的“公共空间”,又在其中迅速进入“二阶茧房”,社会陷入更加撕裂的状态。

人们不习惯于和不同的观点共存,还可以拉黑不看;但是公共事件可能带来的各种伤害,却不是躲在茧房里就能当它不存在的。

一句话,茧房只能在虚拟世界里给你某种“保护”,却无法在现实世界里真正给你“岁月静好”。茧房所营造的虚假舒适,是无法解释现实世界的各种问题的。公共事件所带来的具体伤害,总会让茧房里基于立场的各种解释落空,让人开始对自己的茧房产生怀疑。

“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人们普遍能感受到巨大的不确定性,很有可能更多的“黑天鹅”还在飞来的路上。那就意味着,还会有更多的公共事件不断涌现出来,击穿茧房。哪怕是二阶茧房,也经受不住“黑天鹅”的频繁冲击。

今天你还能站在一旁看热闹,很可能明天就轮到你,你的茧房给你营造的世界也就坍塌了。频繁的“黑天鹅”会逐渐让人陷入普遍的恐慌和焦虑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