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美意蕴源自中国美学,宋词中荼蘼的意象有何审美意蕴?

 格林书屋 2022-03-27

审美意蕴的由来自然是源自中国美学,而中国美学又讲究“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中国美学的审美体验是需要人的精神感受与自然万物发生连接,因此才会延伸出中国的美学中非常重要的“意境”。

而这个意境的表现几乎全部都是通过自然景物而表现出来的,比如说家喻户晓的“四君子梅兰竹菊”,再比如说“岁寒三友梅松竹”,这些都是典型的审美意境。

荼蘼自然也是中国美学中的一个审美意象,尽管名气稍逊一筹,但是在宋词中利用荼蘼这一审美意蕴塑造出来的意境也是比比皆是。

再者“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宋词创作出来的文化价值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是在宋词中发展和赋予了众多的审美意象。

以下就将从荼蘼的审美意蕴和其意象的由来进行分析,荼蘼的审美意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荼蘼本身的植物属性,另一个就是文学赋予的价值,意向的由来也可以分为政治的作用和文学的作用两个方向。

一、宋词中所反映出的荼蘼形象简析

荼蘼在典籍记载中是“又名佛见笑、白刺梅,攀缘茎,茎绿且带钩刺,可作绿篱。”这就是荼蘼的本身植物特征,属于小型花,花团锦簇,开白花,茎为绿色。

在审美意蕴中荼蘼的形象为“高洁不争春”,这也是所有具有审美意蕴的植物的特点,能够具有审美意蕴就代表传达的是美好的品质,荼蘼因为其自身素雅的特点,就延伸出了高洁的品质,另外其白花绿茎又有了不争不抢随遇而安的气质。

1、荼蘼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形象在宋词中的表现

荼蘼的植物本性是白花绿茎,白色和绿色都是高洁典雅的颜色,因此荼蘼的审美意蕴自然也就是高洁典雅,对此宋代词人周密描述到“翠格素虬晴雪,锦笼紫凤香云。东风吹玉满闲庭,二十四帘春靓。”

这是对荼蘼自身特点描述最为全面的宋词,所有的关于荼蘼的宋词都没有超出之作,词中将荼蘼的特点总结为“花白”、“蔓翠”、“枝柔”、“香清”,之后的荼蘼之作也都围绕于此。

首先“花白”一说,在《金门·空伫立》中写到“开尽荼蘼都一色。东风吹更白。”由此可见荼蘼的“花白”带来了一种空灵的,具有深入灵魂的审美体验。

在美学中基本上所有的具有“花白”特征的景物都深深地受到文人的喜爱,比如说同样是“花白”的梅花、梨花等等,在文学作品中都是屡见不鲜的,而中国美学中的“留白”意象,更是将白色升华到了一个高不可攀的高度。

而这些“花白”的审美意蕴无一例外地都表现出了“孤傲”“高洁”“空灵”之美,荼蘼自然也不例外,如《临江仙》中写“酴釄飘暖雪,荷叶媚晴天。”又如《降都春》中写“正莺背带雪,酴釄花谢。”

在这些词中词人将荼蘼与雪进行了融合,更是给人一种“天苍苍,野茫茫”的旷达之感,让空灵的审美意蕴洗涤了心灵,达到了一种忘乎所以的精神感受。

再者“蔓翠”与“枝柔”所表达出来的是柔美与繁盛,上述提到荼蘼是小型花,花团锦簇,也就是说荼蘼“绿雾迷墙,翠虬腾架,雪明香暖。”

与上述提到的同为“花白”的梅花相比,梅花是花疏枝旷,所以它的审美意蕴就是坚毅而傲骨,荼蘼却不是,它花密而枝柔,但是它给人的感受就是柔美但充满希望。

最后是“香清”,荼蘼的香是清淡而悠长的,宋词《临江仙》中写到“暖香飘径日迟迟。何处酴釄?”香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喜爱之物,尤其是清新淡雅的香,在文人心中这种香代表的是“高洁”“君子”,所以荼蘼的香非常受到文人的喜爱。

2、荼蘼审美意蕴中的借物喻情在宋词中的表现

上述提到荼蘼的审美意蕴就是“高洁不争春”,这与荼蘼的本身自然属性是非常契合的,首先“高洁”的审美意蕴就在于荼蘼的颜色和清香的属性所延伸而来。

宋词《浣溪沙·酴釄和狄相叔韵赠陈宋邻》中写到“翡翠衣裳白玉人。不将朱粉污天真。清风为伴月为邻。枕上解良夜梦,壶中别是一家春。同心绾更尖新。”

由此可以看出在这首词中,荼蘼被形容成一个穿着翡翠衣裳的人,这种比喻就是为了形容荼蘼的“高洁”形象,翡翠本就是晶莹剔透的代表,代表了不可玷污的仙风道骨。

如此一来就是将荼蘼形容成了一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高雅之士,正是印证了荼蘼所蕴含的“高洁”意蕴形象。

“不争春”就是荼蘼不愿意妖娆多姿的争抢春色的意思,这一点首先是源于荼蘼的花期,春花是一年的开始,因此迎春花一般都是极尽艳丽,抢在春始开放,可是荼蘼的花期是春末。

这样一来从花期开始荼蘼就有了不争不抢,恬静的感觉,正如《蓦山溪》中所写“天姿雅素,不管群芳妒。微笑倚春风,似窥宋、墙头凝伫。”又如“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这些都是用来形容荼蘼“无意争春”的词句。

二、宋词中的荼蘼具有丰富审美意蕴的原因探究

上述已经将荼蘼的审美意蕴交代清楚,其最大的特征就是“高洁”“不争春”,如此一来就可想而知荼蘼有这样的审美意蕴是因为其自身的特点,但是光光是荼蘼的自身特点是不足以的,其中还有社会制度与文化制度的加持。

1、政治制度下所催生而出的荼蘼审美意蕴

首先政治制度中对于荼蘼审美意蕴作用最大的就是宋朝的“重文轻武”制度了,在这一制度下宋朝的发展方向必然就是“文化人受重视”,为此宋代文学的发展才能如此繁荣。

这一制度不仅是促进了荼蘼文化的发展,更是促进了宋词的发展,而荼蘼的审美意蕴只不过是宋词发展中的其中一点而已。

“重文轻武”政策带来的第一个变化就是宋代“吟诗作对”的风气大为盛行,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写到“兴文教,抑武事。”也就是说宋朝非常鼓励文学,由此就会推动文学的不断创新。

再加上宋代“发展商品经济”由此促进了社会的经济发展,百姓开始变得富裕,有了剩余价值的需求,而宋代的科举制度又从选官制度上刺激了寒门学子的积极性,如此一来学习文化知识就成了全民共识。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百姓的生活已经不再满足于温饱,而是追求精神的享受,追求上层的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宋代的花卉市场的繁荣,花卉市场的繁荣又间接地激发了文人的创作欲望,使得更多的花卉进入了文化圈,拥有了自己的审美意蕴。

精神上的需求最重要的就是美学,美学是一种凌驾于精神上的体验,是最能激发人精神享受的思想,所以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美学的高速发展时期,也塑造了大量的美学意象。

2、文化礼仪下所催生而出的荼蘼审美意蕴

在文化方面宋代尊崇的是“宋明理学”,宋代理学讲究“存天道,灭人欲”,也就是说宋明理学更加地注重对人性中缺点的批判,希望人们能够通过“灭人欲”达到一个高品质的人性。

“宋明理学”其实是来源于对儒学的深入探究,儒学本就讲究“仁义礼智信”,所以“宋明理学”中对于人性的要求就更高,更严格,为此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高品质,独善其身的君子。

而荼蘼的形象以及特点正好就满足了“君子”的特性,经过了美学的赋能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文学作品中的常用形象。

另外在宋代的社会制度制约中,宋代的文人大多形成了“内倾式”的审美,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文人更加地向往恬静、风雅的生活。

《归园田居》里面的生活就是典型的代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更是宋代文人的追求。

有了这样的精神需求,必然会有为了满足需求而产生的事物,荼蘼便是其中之一,“梅兰竹菊”自古以来就是君子的代表,所以说“梅兰竹菊”的创作已经非常之多,难以出现突破,于是新的审美意象就是宋代词人的偏好。

因此,荼蘼的审美意蕴就是“高洁不争春”,所代表的也是君子淡如水的精神理念,非常符合宋代文人的创作以及精神需求。

这种审美意蕴的出现也不仅仅是荼蘼自身形象的原因,更有政策的干涉,因为“重文轻武”促进了社会的文化发展高速发展,文化的高速发展又会不仅创作的不断突破,荼蘼的审美意蕴就会越来越明确,传播也就越来越广。

参考文献:

[1]《曲洧旧闻》朱弁中华书局

[2]《四库全书·洛阳牡丹记》欧阳修文渊上海人民出版社

[3]《唐六典》李林甫中华书局

[4]《全宋词》唐圭章中华书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