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文解字》545课:古人用“又”表示人的右手

 三个小布丁 2022-03-27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又”部的部首汉字“又”。“又”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且在汉字中经常用到这个部件。因此“又”是我们的重点汉字。其详情如下:

又。读yòu。《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又,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过三也。”象形字。本义是右手。既然是象形字,那我们也看一下它的字形发展:

(又的字形发展)

从甲骨文一直到战国古文,甚至一直到汉代隶书,“又”的字形没有大的变化,就是像人的右手,但为什么是三只手指呢?

高鸿缙《中国字例》:“(又)字原象右手形,手本五指,只作三者,古人皆以三表多,后借为又再之又,乃通假右助之右以代之。久而成习,乃加人旁作佑,以还右助之原。”两层意思:1、因为古人大多用“三”表示“多”的意思,所以三根手指;2、“又”在后来假借表示“又、再”之“又”,于是,又拿帮助的“右”来表示右手的“又”,后来,人们给“帮助“的“右”,加了“亻”组成“佑”字来表达佑助之“佑”,“右”又还回右边的“右”。作偏旁时写作“又”,有时也写作“攵”,还偶有讹写为“寸”的。关于“右”字的解说,请见前面的171课。

(握拳的右手)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即今之右字。”也就是说,“又”是“右”的本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凡又手字,经传借以右为之。”

“又”后来多用作副词。用法很多:

(1)表示将要重复的动作,相当于“再”。《左传·文公十六年》:“姑又与之遇以骄之。彼骄我怒,而后可克。”姑且再跟他们交战使他们骄傲。他们骄傲,我们奋发,然后就可以战胜。

(2)表示动作的重复或继续。比如:说了又说。王安石《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

(3)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论语·子罕》:“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这本是上天想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博学多才。

(4)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如:又红又专。鲁迅《我之节烈观》:“节烈很难很苦,既不利人,又不利己。”

(5)表示轻微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想用它求取上帝鬼神的赐福,却只能得到祸端。

(6)用在否定句或反问句里,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比如:他怎么会知道呢,我又没有告诉他。《史记·游侠列传》:“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总之,从事情的显现和言必有信的角度来看,侠客的正义行为又怎么可以缺少呢!

(游侠)

(7)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比如:一年又三个月;五又四分之三。

(8)表示补充申说。《史记·张丞相列传》:“是时萧何为相国,而张苍乃自秦时为柱下史,明习天下图书计籍。苍又善用算律历,故令苍以列侯居相府,领主郡国上计者。”此时萧何担任相国,而张苍是从秦时就担任柱下史,非常熟悉天下的图书和各种簿籍,再加上他很精通计算、乐律和历法,因此就命令他以列侯的爵位在相府办公,负责管理各郡国交上来的会计帐簿。

此外,“又”还通“有”。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在古代有一段时间里(下限大约是西汉),'又’、'有’二字都可以表示有无的'有’。”《汉书·韩信传》:“淮阴少年又侮信曰:'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王念孙《读书杂志》:“此'又’字非承上之词。又,读为有,言少年中有侮信者也。古字通以又为有,《史记》正作'少年有侮信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淮阴城里个青年欺侮韩信说:“你虽然身材高大,还爱好佩带刀剑,可实际上胆怯得很。”

(韩信受辱)

还通“宥”。宽恕。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頤部》:“又,假借为宥。”《礼记·王制》:“王三又,然后制刑。”郑玄注:“又,当作宥。宥,宽也。”天子再审查一下案件是否适用于'三宥’(条款),如果没有才判刑。

还能“祐”。福。《小屯殷虚文字乙编》五四〇八:“我伐马方,帝受我又。”

此外,“又”还是姓氏。《万姓统谱·宥韵》:“又,明又尚珍,字国宝,陇西人。”

“又”的小篆写法如图:

(又的小篆写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