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睢书香开新声

 马尔的视觉 2022-03-28

我熟悉的那一碗茶香,从小城东郊的东篱山庄,飘到了西头的濉溪古城老街。

配着“古睢”的名字,汤色一下子有了新的由头。

听石板街响起的古琴声,确乎有些新颖。

油茶、煎包、鳝丝汤、壮馍、小磨香油充盈的味道中,熙熙攘攘的商贸市井的底版上,隐隐闻到一抹梅香。

一切似乎不甚搭;一切却又都能搭得上。

中国古琴的声音里,从濉溪走出的魏晋文人嵇康的那一声绝响,至今犹存于世界历史文化之廊。

当年的古睢书院,谁敢说就没有弦音?

出生于濉溪临涣的诗人木子,他的那首荡气回肠的《凝曦门》由祖健康和陈艳艳呈现,唱亮了老街的夕阳。

先辈居于老街的词家耿汉东,以一部《石板街的女人》,掀起了古城大户人家的历史旋风;小城朗诵名家韩梅、王彦启朗诵他的新作《 走进古睢书院 》,更是代表了众多文化人对复建的古睢书院的深切寄望。

市县的画家来了,书家来了。

老牛的“古睢书院”的题名力透纸背。

陈若海的书院对联书写,平易从容中见筋骨、溢趣味。

雕塑家王磊不出意料的又成为雅集的网红。

他的现场速雕人物的绝活,吸引了老街过往的游客。雅集门口围一群人,饶有兴致的驻足观看。

倘若不看雅集的题标,仿佛又是东篱的一场文化聚会。

这是堂主老沈为古睢书院的复出策划的创意之一。书院上梁了,顶棚覆盖了,他要“先声夺人”。

东篱十年磨一剑。

一个文化品牌的创建与形成,需要时间来打磨,以活动来聚集人气。传统“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老品牌创建套路,在打卡时代就得推陈出新。

虽说古睢书院是复建,但传统文化的书香声息在老城老街已消弭多年。此时老街展新颜,古城唱新声,还需书院再现读书琅琅。

很多人都能感受到,担当起复建濉溪老城古睢书院大任后,堂主沈怀远变化很大。虽然略显疲惫,但他的笑容更平和了,情怀也更宽大了。

书院是濉溪的书院,“古睢”是古城老街的品牌。他主动把自己变身为濉溪文化人、老街文化人,与当地主管部门和地方文化名人密切交流,通力合作,积极寻求支持,在扎扎实实地建立起古睢书院的支撑点。

堂主需要一个稳定而长久的平台做事情,古睢书院的复建是他投身传统文化建设的一大契机;而濉溪老街厚重的商贸文化,又需要书香文化的亮点来丰富。

这是一桩两全其美的佳话。

都知道堂主老沈是个极为擅长搭建文化平台的人。

小城东郊几处废弃的农家小院,叫他拾掇、吆喝几年,便成传统文化琴棋书画诗酒茶的高光之地,如今他决意要让古睢书院成为濉溪古城的闪光点。


由省内外文化达人组成的学术导师团、文化讲师团正在筹组中,将书院打造成皖北颇有知名度的传统文化的讲学讲座、成果与技艺展示场馆,推介与彰显濉溪传统文化名家,向青少年及社会大众传播与普及优秀的传统文化。

已经扎根濉溪老街的堂主沈怀远一肚子的心思,一个又一个的想法欲待展翅高飞。

古睢书院的开篇就有新创意。

青年舞蹈老师徐涵璐的汉舞表演,妆容、神态、舞姿叫人眼前一亮。

传统之美,是由内而外的含蓄、诗性之大美。

香道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品香形式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感悟。

还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十一岁的小女娃,以篆香,隔火醺香的方式为大家展现了奇楠和龙涎香两款高端香品的魅力。

她做香时的专注与恬静,让观众对传统香道的魅力赞叹不已。

夕阳下的古睢书院仍在修建中。

参加完雅集的市县文化人,对于书院的未来充满信心。


(部分照片由杜鹏拍摄,特致感谢)

作者相关文章

东篱“悟”茶会

情系古濉书院

老街新街

关注马尔的视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