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凤阳中都城记

 老沈阅览 2022-03-28

在安徽凤阳县城,有一条大街叫长安街。许多初到这里的人,都不大理解为什么一个县城,会有一条与首都北京同名的大街。而且,在这条大街上,也有金水桥、金水河,只可惜,金水河在“文革”期间,被填满了黄土。

安徽凤阳县长安街

站在凤阳的长安街上向西看,有一个始建于1369年,也就是朱元璋当上皇帝的第二年,从全国各地征调匠工、军士、民夫、罪犯近百万人,干了六年的浩大工程:中都城。

朱元璋出生在凤阳的一个村子里,用今天的话说,他是农民的儿子。自幼家境贫寒,曾出家为僧。当了皇帝以后,也像常人一样,希望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他在应天(今江苏南京)称帝后不久,下达了在家乡凤阳建立皇城的诏书。他说,临濠(凤阳古称)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欲以为中都。对于新任皇帝的这一决定,史书记载,群臣皆称善。也就是说,大臣们都举双手赞成。

朱元璋对建造大明王朝的中都城,期望值很高,要求充分展示开国帝都的堂皇气派。他在《龙兴寺碑》中说:“洪武初,欲以(凤凰)山前为京师,定鼎是方,令天下名材至斯。”也就是全国最高水平的工匠,都要集中到这里来。洪武七年“徙江南民十四万实中都”,说的是一次性从江南移民14万人。

凤阳明中都鼓楼

这座当时极为华丽的中都城,在古代建筑中可谓无与伦比。《中都志》称:“穷极侈丽,华丽奇巧,规制之盛,实冠天下。”设有外、中、内城,外城周长30.45公里,中城周长7.74公里,内城也就是紫禁城,周长3.7公里,和北京故宫一样,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北京故宫的北门现在叫神武门。

午门,也就是中都城的正门,远看有三个门洞,近看左右两边还有两个掖门,正所谓“明三暗五”,与北京故宫午门完全一致。

有意思的是,凤阳紫禁城面积,比北京故宫整整大12万平方米。笔者以为,这是朱棣在建造北京紫禁城时,有意所为,意在尊祖。

整个中都城建筑使用的城砖,由长江中下游22个府71个州县组织工匠和军士烧制,通过长江淮河水运到凤阳。每一块砖上,都刻有州府县名称,意味着对砖的质量终身负责。有人戏称,这是大包干的最早起源。

在营建中都城的同时,朱元璋为其父母、兄嫂在中都城以南修建大明皇陵。“规模宏丽,制作完美,有加于前焉”,石像生数量之多、刻工之美,为历代帝王陵之冠。南京明孝陵以及此后明、清两代的陵寝规制,基本上出自大明皇陵。

让人不解的是,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4月,朱元璋回到凤阳,视察了即将完工的中都城工地。当时,除城池、宫阙、鼓楼、钟楼等重要工程已基本建成外,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圜丘、历代帝王庙、国子学等庞大的建筑群也基本完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回到南京后,竟突然改变了主意,下诏停建凤阳中都城,改建应天府大内宫殿,也就是定都南京,不回凤阳了。从此,中都城没有启用就成了一座废都。

在家乡建都又废都,颇为蹊跷。《明太祖实录》说:“初,上欲如周汉之制,营建两京,至是以劳费罢之。”朱元璋一生崇尚节俭,爱惜民力,以“劳费”为由罢建中都城,似乎合情合理。但是,说出来的原因,常常不是真正的要因所在,真正的原因往往说不出口。

明史专家多有猜测:比如担心建都家乡,权贵集团利用宗族、乡里关系扩大势力,对皇权构成威胁;再比如营建中都城期间,由于劳役繁重,人员伤亡,民怨沸腾等。还有一条可能更为关键:凤阳地处江淮分水岭,易涝易旱,经济落后,人为定都之后,其供应仍需富庶江南来负担,多次移民也造成一系列后患。这些猜测因为岁月的流逝,今天都无法考证了。

再辉煌的建筑,也经不住岁月的洗礼。中都城历经600多年的风风雨雨,还多次被焚烧和拆除,从未有过“添砖加瓦”,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移凤阳县治于旧皇城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75年),拆禁垣、钟楼等取砖建凤阳府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军焚烧龙兴寺、鼓楼等。“文革”期间,城墙及城门台基又被大量拆除,甚至农民家里砌猪圈,用的都是从城墙上扒来的明砖。

历史总会有许多巧合。1969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研究院、时年49岁的王剑英,从北京下放到凤阳五七干校劳动。王剑英这个学历史的人,碰到了中都城,真是想不擦出火花都不行。他深知中都城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看到古城不但得不到保护,还时常被破坏,深感锥心之痛。他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带着照相机和米尺,在逆境中坚持寻访、考据、勘绘,六年的风雨寒暑,写就了《明中都城考》。揭开了古城的神秘面纱,被遗忘了几百年的中都城重现于世人面前。其学术水平之高,至今无人超越。

在王剑英调查研究大明中都城50周年,也是他辞世23周年的时候。凤阳人在中都城旁边的一个仿古院落里,举办了王剑英半身铜像揭幕仪式,并表示会永远铭记王剑英先生对明中都遗址的发现、研究和保护作出的突出贡献。王剑英的女儿王红专程到凤阳参加了这一仪式。

遥想二十多年前,笔者站在残存的午门城墙上,放眼望去,满目苍凉。一个残破不堪、满目疮痍、杂乱无序的破砖堆,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只有那七八十米宽的护城河,从未干涸。有人说,当年修建护城河的时候,河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挖一口深井。

岁月悠悠。中都城及皇陵1982年被国务院确立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开始对其进行“保护现状,重点维修,分期实施”。2002年10月,对凤阳有着特殊感情的万里同志,批示修复“明中都遗址公园”。2004年,国家文物局将方丘、寰丘、观星台、涂山门四处附属建筑遗址,并入中都城和皇陵国保单位。2012年11月,中都城城墙与南京城墙等8处古城墙,被国家文物局“打包”为“中国明清城墙”,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踏上申遗之路。2013年,国家文物局批准设立明中都皇故城考古遗址公园。

近些年来,凤阳人如梦初醒,认识到中都城的巨大价值。这是祖先留下来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不但要保护好,还要建设好。然而,要建设好中都城遗址,从规划建设到征地拆迁,还要维护农民利益和社会稳定,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据史料记载,早在380年前,中都城内就有群众居住,并开始拆砖种地、养鸡养猪。当时进到城内居住的人,是皇亲国戚,还是普通民众,今天已无从查考。

1982年,中都城入选国保单位名录后,曾迎来整治建设的最佳时机,国家文物局拨付专款,用于中都城内农民房屋的拆迁补偿,唯一条件是县政府配套资金,然而配套数额,对当时的凤阳县财政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凤阳人因囊中羞涩,失去了整治中都城最初的宝贵机会。

2016年底,新一届凤阳县委县政府以过人的胆识,决定将紫禁城内所有住户,全部搬迁出来,县委书记徐广友要求按照“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强力推进遗址公园建设,将所有难题直接扛在肩膀上。

为解决资金问题,县里在编制年度预算时,纳入社会发展计划,成立大明旅游发展(集团)公司,作为项目建设融资平台,累计投入资金约13.8亿元。

对皇城内散落的蟠龙石础、石螭首、石栏板等文物进行编号登记、拓片、拍照、测绘,为进一步研究和展示提供资料;文物部门征集整块旧城砖7.69万块、残砖50.34万块,交由县文物管理所集中保管,并在遗址修缮中加以利用。对带有铭文的字砖,县文物管理所对其尺寸、重量、铭文等信息进行登记和初步整理研究,出版了专著《凤阳明中都字砖》。

遗址公园建设实际上分为两大块,也就是城墙内和城墙外,城内的农民搬走以后,进行文物修复考古,统一环境整治,规范农作物耕种,打造游客休闲区、花卉观赏区、禾本科植物园区等几个片区。与此同时,实施宫城外围绿化美化改造,沿护城河周边建设彩色花卉带,实现花开四季、香飘全城。

实施“引淮入城”项目,让淮河水进入大明中都,同时进行如意河水系治理,打造“凤衔如意”“山水相融”的魅力城市和大明文化旅游的全城景区,形成“东府城、中皇城、西新城”三城融合的布局,塑造山为凤凰、水为如意、山水一体的城市格局。

今天,凤阳的明朝中都城,已经由一个脏乱差的城中村,逐渐成为凤阳城里空气最清新、河水最清澈、景观最美丽、最有文化品味的地方。

一个集遗址保护、文化展示、旅游休闲、教育科研功能为一体的文化新城正在崛起,期待与北京故宫、南京故宫一起形成“两京一都”的大明文化新格局。

凤阳自古就是一个好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