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散文·微刊 ![]()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 定格的父爱 内蒙古 张世莲 2012年正月初一下午三时,九十二岁的父亲,在努力与我们共度了最后一个除夕之夜后,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永远地离开了他竭心尽力的这个家、这个世界,离开了深深敬重他、孝顺他的子孙后代们。 跪立在父亲的遗体旁,再一次握着父亲已经冰凉的手,我泪如泉涌、难以自已……我的父亲啊,就在前一天,他还用这只手,向我传递着他已经无法用朗朗的语言表达的父爱! 那是怎样的一刻啊!2011年秋末,父亲做完一个小手术后,身体便每况愈下,需要人昼夜陪护。在父亲最需要他小女儿的时候,因为要带孩子去北京进行十几天的考试,我不得不把陪护责任全部托付给我的三个姐姐。 父母有一男四女共五个儿女,哥哥是长子,我前面有三个姐姐,他们在父亲、家人、外人面前,个个都是谦谦君子。只有我,我是被父亲成天呼来唤去宠溺的“四老根”,也是最敢挑衅父亲的说教权威,从小动不动就和他对着干的“老疙瘩”。据了解,知晓父亲对我们子女家规家教非常严格的一个表亲开玩笑说过:“幸亏你也是性格内敛的女孩,不然,有被宠溺倾向的你这个老疙瘩,很可能是敢于向你父亲揭竿起义的造反者”。 那天,听姐姐们说,在我进京不在的这段时间,一贯独立自强的父亲,已经不能正常饮食,他可能预感自己身体不祥,担心怕见不到他的小女儿,连续几天,曾几度和陪伴他的母亲、姐姐们找茬闹情绪发脾气,直至我回来,姐姐们发现,父亲一下子乖巧,开心到脸色红润慈祥了。 是啊,在最后的时刻,父亲欣慰地等到了他的小女儿!他把对儿女们几十年如一日的爱,对儿女们永不求回报的付出,定格在了那一刻,那个满怀父爱的深情举动:弥留着、吃力地、摇摇晃晃地举起手,怜爱地一遍、两遍、三遍抚摸着我的额头…… 那一刻已经凝固,那一刻如同浮雕一样,永恒地镌刻在我的心中! (一) 想为父亲撰文,还是在父亲身前好多年前的事了。因为已撰写过好几篇母亲节关于母亲的约稿,便自然掀起过也该写写父亲的强烈夙愿。 按理说,已跨越近一个世纪风风雨雨的父亲经历,与同龄的母亲一样,是一本足可以供我去剖析人生、诠释生活的生动大词典。 可是,几次动笔,都因自己曾对父亲的个性,对父亲严苛的教育方式,与不断成长中的认识有着太深的代沟,一是个人心理层面,有难以释解的矛盾之痛,施笔难于展开而作罢。 倒不是父亲没有可写的内容,与生性坦荡简捷开明,和父亲同龄受人欢迎的母亲相比,父亲的博大精深,古怪偏执,甚至有些吹毛求疵的个性,带给我的是根深蒂固对父亲教育方式的排斥,导致从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我的整个学生时代,对父亲的说教始终抵触反感,进而多数是以回避,甚至拒绝参与谈论关联父亲的话题。直至成家立业为人妻为人母,漫长的岁月,让我不仅仅会读书,而且逐步读懂人性渗透人生之后,因思想认识不断受冲击,甚至在一次次共情感知的碰撞震撼中,对父亲的教育理念和他“顽固不化”的身教言教,不得不欣慰认可,但也是被动接受的心态。 于是,每每提笔,与其说无法面对父亲刻骨铭心的唠叨,不如说,自己曾经对父亲自以为是的种种大不敬,才是我内心无法承受不能原谅自己幼稚可笑的遗憾之痛! (二) 出生于1921年的父亲,成长于民不聊生兵荒马乱的时代,经历了中华民国、伪满洲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朝代的风雨洗礼,虽生不逢辰身世悲苦,但苦难造就了他从小懂事、独立、自强的品格。养育他的爷爷奶奶只是他的养父母,养父在他十多岁时就去世了。他似乎天生就是一个懂得尽孝感恩的孩子,从很小就开始,他就承担着帮父母养家糊口的大部分重任。 当与他同龄的孩子还在玩耍打闹时,他却因小小年纪便明理聪慧,被惜才的私塾学堂先生相中,收为特殊的关门弟子。在那些衣食无着食不果腹的岁月里,为了帮家里维持生计,他要随大人辛苦劳作于长工短工或农活中。稍有空闲,尤其在冬日,才可随先生在私塾学堂静心苦读。这样艰难宝贵的学习时光,持续了三五年,后因灾荒战乱颠沛流离,父亲的私塾学习被迫中断。而未中断的,是对他刮目相看的学堂先生与他亦师亦友持续多年的文化深耕切磋;是他严于律己,以深厚的儒家文化为守则,将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刻印在他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中,无问西东终身学习传承的执着坚守。 在我朦胧的记忆中,似乎一直有奶奶偏心小父亲一岁的二叔的传说。二叔是爷爷奶奶的亲生儿子,据说二叔调皮捣蛋不干活,还成天欺负承担全家生计的父亲,而奶奶总向着二叔为二叔开脱。我出生晚无缘见过奶奶,但曾因奶奶对二叔偏袒种种不公的坊间传说,愤愤不平地询问过父亲,父亲语重心长地用“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难得者兄弟”告诫我,不该记仇奶奶,更不要计较一直对我宠爱有加的二叔。那时还小,不懂无不是父母的传统孝道深意,只知道从父亲口中,从未听说过一句众口传说谴责奶奶的怨言。很长一段时间,我把父亲对奶奶声誉的庇护,定义为彻彻底底的“愚孝”。直到后来,懂得深究父亲信奉的四书五经中的“忠、恕、孝、悌”的含义,才懂得了父亲的所作所为。 从我记事起,就感觉到了父亲与身俱来的文化品味,感觉到身为普通农场职工的父亲,骨子里充溢着似乎和他身份、生存环境极不相符的对文化艺术,尤其对琴棋书画的酷爱。只要有闲,他永远不是看书就是舞文弄墨,举笔抄经完成可与字帖媲美的柳体小楷书法;只要得空,他总在摆布手头木纸的废旧物件,琢磨雕刻着他的手工艺品。 如果按照当今学历来算,父亲就是那几年的半耕半读私塾学习,根本没有什么学历可言。可一生嗜书如命,才情学识、认知水准、文化修养,尤其对于仁义礼智信的修为践行,远远超过众多有高深学历的人们。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有品有质的父亲,在我自主意识逐步形成的青春逆反期,时时有着“真不希望有这样的父亲”的心理排斥。 因为深厚的四书五经浸润,导致父亲坚持一贯地自律律人,固执己见不容自己和别人犯错做错事的习性。于是,他给人的感觉就是个性的古怪偏执。尤其对子女更是有一套一套严格的规矩戒律。他说:“一个家庭没有规矩比贫穷还要可怕”。每天,他对我们从行为动作到语言表达,从出言吐语到礼节规矩,诸如如何用筷子夹饭的动作甚至咬饭的声音,什么女孩子要有笑不露齿的意识,懂得如何站立坐行的姿势,穿衣装扮要有讲究,读书写字要有沉下心来的耐性……总之,父亲对我们的严格,几乎渗透到睁眼迈步的每一个细小环节,时时刻刻无处不在。 试想,在我生长的那个教育贫乏生活贫瘠的六七十年代,有几个家长关注过教育?又有多少父母心里装着文化和修身?正是烂漫的年龄,我羡慕身边小伙伴们的随心所欲自由自在。而我,到点“必须”回家,每天“必须”完成查字典认字任务,朗读或回答问题“必须”声音洪亮,与大人说话“必须”礼貌开口,看到别人家吃东西“必须”赶快离开…… 从小,我们姐妹就是在父亲无休止的“必须”要求中度着每一天,大概因为人老惜子,父亲对我有严也有特殊宠溺的缘故,我的哥哥姐姐们从不与父亲对立,他们都以懂大理识大体乖巧懂事而被邻里众人赞赏。而我反感父亲的说教,稍大一点就想方设法逃避与父亲同框,希望快快长大逃离父亲的挑剔说教戒律,甚至在我懂得恋爱的年龄,暗暗发誓绝不嫁父亲这样太过唠叨烦人的男人。 (三) 在被动接受父亲无处不在的“必须”教诲中,当然也有收获愉快美妙的记忆时光。 从我吐字不清刚刚可以呀呀学语,就和最小的姐姐成为常被大人好奇拦截表演背诗句语录的“那两个聪明小孩”。随着不断成长,因为从小被父亲熏陶着会读书,会讲小人书里的故事,或者给小朋友讲他们家贴的年画的典故故事,讲父亲讲给我们的《孟母三迁》《孔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等各种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我成为小朋友们欢迎的角色,时不时还能收到小朋友塞来的各种好吃的东西。 因为算是博览群书会讲故事,后来升至不同年级,一直都是班里受老师推崇的优秀朗读者、作文的范文、学习佼佼者。这一切自然源于父亲无处不在的“必须”操练了。 那时,每天或午休或等待母亲的饭熟之前,我们姐妹围着父亲,各自要完成一段父亲正看的书文的朗读任务。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去查旁边永远放着的那本被岁月打磨残破的字典。很多时候,父亲看的是竖版的繁体字,我们姐妹从小就比同龄人认识更多的繁体字。查字认字大声朗读是 父亲为我们规定的每日一课。 识字朗读常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但有时,偶尔和同学小朋友有约,心急火燎想尽快完成任务,常常反招父亲增加一段的惩罚训斥。记得父亲眉头一皱很可能又有长篇大论的批评说教时,母亲的那句“她们就是个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好很多了”,总能成为我化解抵触和不快的暖心良言。 每年春节来临,也是我拥有被周围邻居亲朋好友殷勤关切的快乐时光。因为,我们家是免费造春联送文化之家,父亲和哥哥姐姐们每年都要摆开阵势,负责给亲朋好友们完成春联的撰写。作为最小的“老根”,家里有比我大的哥哥姐姐们,有他们和父亲当面熏陶的书法根基就足够了,受累的是他们,无忧无虑开心快乐的是我。这种时刻,父亲会专注于对联的设计,顾不上约束我。我不是趁机逃离尽情出玩,就是负责跑腿给邻居们送去写好的对联,替他们接受邻居的热情款待…… 父亲作为男人,平时除了完成他所负责的国营农场农田生产的相关工作,一辈子烟酒不碰嫖赌不沾的他,对琴棋书画情有独钟。他时不时带回来一些这方面的惊奇。听母亲说,家里有些书,都是父亲从有些老人手里高价买的收藏书。母亲智慧通达,家里的花销由着父亲。家里一直有笛子,而且还不止一只。有一年,不知道父亲又从哪弄来支新笛子、二胡,突然开始了他的吹拉弹唱。他经常以忠孝信义为内容,填词改编唱词,还鼓励我们操鼓学艺掌握节奏呢。父亲在晚年,还专门买了只有单位才买的那种全套大型锣鼓组合乐器,周末双休、逢年过节,他常召集爱好者在自家楼下僻静处,以有节奏的锣鼓喧天,有韵律的吹拉弹唱,永不懈怠践行着他的修身养性和陶冶情操追求。从苦难的童年到幸福的耄耋之年,近一个世纪,父亲都不曾动摇过。 记得八十年代,我大学二年级时,吉他弹唱刚刚兴起。我突然迷上了吉他,回去和父亲说起,他不像当时大多数经济比较困难的父母,负责了学杂生活费,基本不同意再让玩什么不当饭吃的吉他了。而他兴奋地忽略着同样不很富裕的家庭经济条件,一心支持我买了市面上较好的吉他,还一遍遍陪着我调弦练音乐此不疲。 那年暑假,我在我家颇有风情的老院落树荫下,背靠大树,时儿弹琴时儿画画,忙碌的父亲欣慰地出出进进望向我。《致爱丽丝》《小夜曲》人物素描、油画……那些美妙的瞬间,那个在这个盛夏,与贴心支持我的父亲同框的场景,定格在我生命中难以磨灭,像一幅无与伦比的父爱传世画卷。 如今,已经从职场退休的我,因为多年对文字文学知识的积淀和热爱,我成为一名开启人生更有兴致更有责任使命追求的专业作家;因为从小受父亲琴棋书画的熏陶,我成为父亲可能在九泉之下,仍希望他的女儿活成与众不同的样子——活在了琴棋书画的逍遥修炼中……。 这些非一日之功的文化根基,当然是父亲用一辈子对文化教养偏执的德行,为我们奠定的。 (四) 父亲执拗一生满腹经纶言传身教,清贫一世陋室伴书不入尘流,他个人虽未有超凡入圣达官显贵的成就,却赢得了五个子女算得上个个出人头地的家庭事业美满,也算是他成就一生呕心沥血塑造的五个出类拔萃的“作品”。更值得称道的是,他成天告诫我们“跟好人出好人”“好人定有好报”等行善积德的教导,在他身上得到了应验,他赢得与母亲尽享九十有余的寿终正寝,而且,他们是世人少有的,品味到五世同堂天伦之乐的幸福之人。 父母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每当我们姐妹以特殊方式回忆畅想感怀难忘的成长时光时,父亲那些张口闭口的典故说教辞藻,成为我们姐妹考量各自记忆,展开张口接龙,互不服输难决胜负的骄傲时刻,诸如信手拈来的“学会名贤集,说话不用力”“家有黄金用斗量,不如送子上学堂”“家和贫也好,不义富如何”“得人一牛,还人一马”“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敬意面带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等等。有时,我们还要接龙罗列父亲一辈子算作他最恶毒的骂人训斥人的语言,“这个不尊贵的东西”“人而无信不通情理”“真是朽木不可雕也”“卑鄙小人不必一般见识”……这些古训典故,不仅仅刻在我们姐妹的记忆里,它同样成为我们立身立德的座右铭,成为我们教育下一代的思想行动指南。 曼德拉说:“生命中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在坠落后能再度升起。” 如果说,父亲已用一生的父爱,完成了他的使命,他和母亲的生命光辉已经坠落,那么,我们姐妹在一次次怀着朝圣般的心追忆父母,我们的后代也将以崭新的方式,踏寻祖辈为我们奠定的厚重文化,去传承并发扬光大时,不正是父母已坠落的生命,具有了再度升起新的生命光辉吗? 是的,我相信,人的生命,如我的父亲这样可以陨落,但父爱伟大的光辉永不坠落! 张世莲, 从事管理、文字编撰及身心灵教育工作多年。喜好并坚持创作散文、诗歌、小说,作品常在当地报刊上发表。中国冶金作协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 韵 编校:韩佩瑄 制作:吴金程 ![]()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雷大毕 沈晓东 于国永 李金胜 周璇 荣誉编辑:李相清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107410006@qq.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