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官员习医启示录

 369蓝田书院 2022-03-28
治理天下和治病救人的方法论相通?笔者上文先做良医方成良相发布后,继续引经据典:对症下药同理!
家国天下治理是否恰当,与整体思维和辩证施治都是方法论问题。资本市场几十年依然弄虚作假成风,为什么?金融系统长期维持天下最高利率,高利贷变相高利贷长期未能解决,广大乡村、中小微企业和人民群众金融需求长期失血,为何?东北振兴,无效手段方法反复使用,有用?深圳要是都学香港,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典范?

明朝长期稳定统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取得显著成就,中医学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古人曾言:不为良相,但为良医。明朝许多官员都有学医习惯,回顾这段历史再看现代,寻求有益启示。

图片

古代很长时间把医生看作工匠。汉唐时期,对医家持鄙夷态度。唐代韩愈曾说过:“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孙思邈一代医学大家也曾说道:“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官宦人家,往往长期把医家当有技艺的工匠对待,跟其他工匠一样,作为使唤对象。

宋朝是中医发展鼎盛期,这和该朝皇帝崇拜医学有关。宋太祖赵匡胤下令组织医官、修订宋代首部药典《开宝新详订本草》,还首开皇上为医书写序的先河,此后各代都有效仿。

赵匡胤略通医术,统兵作战之余,能看病开药。当皇帝后,赵匡胤也曾用针灸,为他弟弟赵光义(宋太宗)救治。单就医术而言,赵光义更胜一筹,史料中虽然缺少他帮人看病、开药,或用针灸治疗记载,他专攻经方学——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药方。赵光义当皇帝前,已收集「名方千余首」,即位后更重视医学,下诏命编著《太平圣惠方》。

宋真宗赵恒也屡替臣子开药,而且往往有效。名相王旦气虚多病,宋真宗某日赐他一瓶药酒,令他当面饮下。王旦喝几口后,大为舒畅。宋真宗才缓缓说:这是苏合香酒,有行气解郁、散寒化浊之效,以后冬天上早朝,可饮一杯抵御寒气。

言归正传,明朝儒家学术一统天下,受宋元时期“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影响,加上儒家推崇济世仁心,明代官员不仅不排斥鄙夷医家,承继宋朝之风,更加推崇医道。

图片

图片

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一书记载了范仲淹的典故,公(范仲淹)曰:“且大丈夫之于学也,固欲遇神圣之君,得行其道。思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典故真假不论,把业医排在业儒之后,足见当时医家地位。

明代苏州有一盛氏家族,以医儒兼修闻名于世。盛家在明代业医者有30人,其中医官有12人,2人为太医院御医,3人为太医院医士,6人为医学正科,1人为医学训科。业医之外,盛家还是一个业儒大家族,光是明代一朝其业儒成就卓著者就有13 人,其中进士有6人,乡贡2人,荐举3人,博士弟子员1人,无功名者1人。可见在明代医家地位之高,仅次于业儒者。

再如徐有贞,明朝政坛风云人物,对医道有独特见解,他本人极为推崇儒医。他曾说道:“医有儒之称者,谓其儒而医也。儒而医,则其于理必明,于术必精,而存心必正,理明术精而存心正,则必能愈人之疾,全人之生,而不为庸工苟利之行,故医必儒之为贵也。”

他认为业儒之士经过科举试炼,识字能力、理解能力比常人要好,具有洞悉医学理论知识能力,习医能见奇效。同时,由于业儒之子弟受到儒家“济世仁心”的影响,不同于唯利是图之人,行医只为济世救人,所以他认为医者中尤以儒医为贵。社会上层业儒者,转而业医或是兼而业医都属常态。

图片

图片

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后,印刷业得到极大发展。明代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出版印刷行业兴盛,社会刻书风潮兴起,医书大批量出现,甚至私人刊印医书成为风潮。

医学受到社会经济的推动,名医辈出,医著如雨后春笋络绎不绝,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学科进一步成熟,医家典籍进入了全面、系统、规范化总结阶段

前代医书古方琳琅满目,医学书籍种类繁多,所以对于前朝典籍的需求增大,如张仲景《伤寒论》,刘纯《医经小学》、汪机《医读》、李挺《医学入门》、李中梓《医宗必读》等医书,“争相传刻,利济弘多”,市面上医学书籍广泛流行。

通过总结医家典籍,产生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综合性著作和集古代中医学之大成的成果,促进了临床各科医书发展,促进了民间私家医书刻本的兴盛。如李时珍《本草纲目》、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和王肯堂的《证治准绳》等,这些医书都是集前代医家精华所著,是明代医书佼佼者。临床各科医家典籍逐渐增多,如万全所著的儿科典籍《万密斋医书十种》等。

图片

此外,通俗易懂的医疗歌诀被编辑成册,指导日常治疗之需。如治头晕之症酒黄散,歌曰:“雷头风发闷低低,羊粪将来不用钱。捣碎重罗为细末,酒调热服便安然”,这些歌诀通俗易懂,便于传唱。私印促进民间医学发展,促使医道广泛传播。

图片

明代成为医生的门槛极低,不仅没有规范的医学院校,也没有批准行医资格的审核制度,业医准入门槛极低。只要识字,略微读过一些市面上良莠不齐的医书,就可行医。从医人员没有限制,和尚、道士,还是其他行业都可行医,从医人员良莠不齐。

明代优质医学大家往往为极少数人服务,远离中央在地方行医的,必然有更多庸医。宋代陈自明曾说:“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翻阅明代医者医案,不难发现大量被无良庸医耽误的,许多官员之所以走上从医之路,是因为自身或身边亲友被庸医误治丧命。如华亭王宏翰,其母为庸医所误,便下定决心究读医书,日积月累有所得,能治顽疾杂症,成为大家,著有《医学原始》十一卷等医书。

无独有偶。明代山东王光隆,少时业儒,见乡间无良医遂而业医,精研医术,活人无数,遇贫患不计报酬,施以医药。

图片

明代地方医疗资源匮乏。明代设有包括中央、地方两个医疗体系,中央设立太医院,只为宫廷及皇亲贵族服务,普通百姓无缘求诊。地方政府按制应“置府州县医学、阴阳学,府置医学正科一人,阴阳正术一人,秩从九品,州置医学典科一人,阴阳典术一人,县置医学训科一人”来负责地方医疗事宜,面向百姓。

除府医学官员之外,其他医官皆不入流,有些职位甚至仅设官名,不给傣禄。统治者忽视地方医学,地方医疗资源极度匮乏,迫使大量地方官员自行学习岐黄之术,以保全家人,保养自身。

图片

明朝处于公元1368年到1644年期间,距今六七百年到三四百年。明朝中后期,大航海日益兴盛,各个大陆往来日益密切,带来新物种,也带来各大洲传染病源。

明朝自然也是一个瘟疫频繁爆发的时代,当时人们对瘟疫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等已有初步了解,但传染性疾病传播依然频繁。

明朝许多致死率高的疾病。如梅毒,又称花柳病,医家则称之为“杨梅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到:“杨梅疮,古方不载,亦无病者,近时起于岭表,传及四方,盖岭表风土卑炎岚瘴,熏蒸饮吠辛热,男女淫狠,湿热之邪积畜既深,发为毒疮,遂致互相传染,自南而北,遍及海宇,然皆淫邪之人病之,其类有数种。”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致使人们突破明初倡导质朴之风,甚至出现僭越状况。不仅日常生活贪图享乐、好逸恶劳为主,讲究吃穿用度,性观念呈现井喷式泛滥,明朝青楼业发展兴盛就是典型,使得性病流行甚广。

图片

此外还有瘟疫、天花等诸多烈性传染病,明代官员不得不习医以保家人及本人安康。河北王轩字临卿,嘉靖四十四年进士,任保宁知府,精通医术,著有《伤寒六书》。明代官员利用医疗资源,探究传染性疾病以保全家人及自身,也为中医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图片

促进明朝医学繁荣。明朝中医进入总结整理阶段。官员尚医风潮,则是中医典籍变得系统化、全面化的推手。士子官员有感医药古籍晦涩难懂,不乏错漏之处,对此,醉心医学之人便苦读医籍,钻研探究,解读经典,使之通俗易懂。

凡能进士及第者,无不寒窗苦读十年,四书五经无一不精,且要博学多思,方能一路过关斩将,思考学习能力自然是社会上的佼佼者。读书做学问不在话下,医术相对而言难不倒他们,对他们来说“夫良医之用药,如良将之用兵,知彼知己,百战百胜,非偶然也。”官员习医自有先天优势。

图片

明朝宰相杨士奇言:“历代明于医者,皆有著书”,以求完善医理、青史留名。学有所成,自会出书论著,完善其学,甚至考订文献讹误,医学为文化之一,以文字流传,不仅功后世参考,也能传诵千古。官员尚医风潮,使得这一时期名医辈出,医家典籍不断,出现了中医文化发展盛世。

提高业医者地位。社会上层习医风潮兴起,间接提高明代医家地位,不少官员医学兴趣浓厚,如明代的倪元恢,字念谦,金华人,任江山训导,后升为会通教谕,其人经史天文皆有研究,以此旁通医术,并著有《医略阐秘》,惜遗失。

皇族子弟亦不乏对医术感兴趣者。朱橚即周定王,明太祖第五子。朱橚好学,能词赋,作《元宫词》百章,当然深受儒学教育,相当精通。对医学兴趣盎然,他组织编著有《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等医学著作,对西南边陲医药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官员和皇室子弟作为社会精英阶层,习医研读经典,使得人们更加崇尚医学,必然刺激和促进从业者社会地位,使得官员习医成为更加广泛的社会风尚。现在总说大健康,阁下有无自习?

图片

顺应时代变化。明朝经历了世界历史大变局,明末列强已经把抢劫掠夺的触角,伸到到了中华民族身上。荷兰殖民者侵略台湾,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就是赶走了荷兰殖民者。英国殖民者入侵日本列岛,列强在东南亚横行霸道,商品和人流已经无可阻挡洲际化。

自发的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印刷业繁荣,传染性疾病不受限制地跨越大洋传播,超越传统瘟疫。官员不管是为了自身,还是为了家人,抑或是出于济世救人的思想指导下,他们都乐意学医。

图片

公元1117年,宋徽宗赵佶亲自主持旷世巨著《圣济总录》200卷,历时18年,集宋代以前中医药文化之大成,他自己也写一本《圣济经》10卷。500年之后,明朝医学呈现百花齐放局面,皇亲国戚士子官员热衷儒学习医,社会风尚治理天下、济世救人一脉相承。

近百年来,中华医学受到西方医学抹黑污蔑和扼杀,百年来处于其他领域欣欣向荣而该领域不断萎缩状态,两次冠状病毒侵袭,仰仗中医药治疗取得伟大成就,而西方陷于泥潭无法自拔。

现代教育普及但读书人唯独缺乏对中国传统医学持续传承学习,更不是现代治理的必修课。过度注重学习西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甚至到了盲从盲目地步。中华文化传统和治理现实看,注重细分同时普遍忘却综合辩证,而中医学就是系统辩证方法论见长。与其全民学英语,不如分出一点时间从小学习传统医学,夯实全面发展根基。

常言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单打一线性思维方式和治理手段盛行,区域或行业治理缺乏全局意识,就像诊断治疗手段单一,把脉不准病因未察,治疗简单粗暴,效果差。就像治疗非典,用再多抗生素激素抗病毒药物,不仅无效反而有害无解!

百年大变局,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机遇也是严峻挑战。现在最需要系统思维辩证方式,治疗历史痼疾,超前谋划未来变局过程和趋向,用中国式阳谋为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开创前所未有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思想和战略演进路线图,为各级人员提供有效治理指南。

治理天下,花时间研习中医方法论有何妨?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