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津安二郎 的豆腐

 老王的糊涂闲话 2022-03-28
“我就像是卖豆腐的,即便改变花样,最多也只能做出炸豆腐或油豆腐而已。也许因为人很难飞跃自我吧,我对拍电影之外的事情不大感兴趣。”——小津安二郎 


曾有不少人建议小津去尝试拍摄更多的题材,他斩钉截铁地回答:“我是开豆腐店的,做豆腐的人去做咖喱饭或是炸猪排,不可能好吃。”

只拍自己理解、感悟的日本家庭题材,是小津的坚持。影片安详的、淡然的风格,像极了日本南泉寺的汤豆腐,简单到只是昆布汤煮豆腐蘸酱油吃,却颇具禅意。

德国著名导演维姆·文德斯1985年,他前往日本拍摄纪录片《寻找小津》,并将它献给自己的父母和弟弟,他说:“小津电影中的家庭,代表了全世界家庭的本质,它是每一个人静谧的心灵原乡。从他的电影中,每个人都能够看到自己。” 

《秋刀鱼之味》里,当父亲参加完女儿的婚礼来到酒馆,老板娘问:“今天是从哪里回来的呢?葬礼吗?”父亲答道:“嗯,也可以这么说。”相依为命多年的女儿出嫁,仿佛完成了父亲一生的使命,也仿佛带走了父亲生命中最珍贵的部分。


小津说:“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最近似乎很多人认为动不动就杀人,刺激性强的才是戏剧,但那种东西不是戏剧,只是突发事故。”

小津安二郎葬在日本北镰仓的圆觉寺,墓碑上刻着一个汉字:“无”。小津生于1903年12月12日,死于1963年12月12日,精准地活了一个甲子。

生与死轮回就在“无”,决绝,而又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无限可能。

 一个“无”字,牛逼到极致!

日本当然还有大导演如黑泽明、大岛渚,但都有“洋味”,像铁板烧。像汤豆腐那样平淡中见滋味的,是枝裕和
的电影最为细腻耐嚼。

是枝裕和以他的人间三部曲《步履不停》《比海更深》《小偷家族》,在国际上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他的电影始终充满了对人的关怀。

对于自己的电影被认为和小津安二郎相似的说法,是枝裕和一直以来都并不接受。当年他以《如父如子》参加了西班牙圣巴斯蒂安电影节,当一位记者老调重弹,说他和小津很像时,是枝裕和颇不以为然,谁知对方接下来的话,让他重新思考了自己和小津的关系:

当记者说“您与小津安二郎很像”的时候,我想“又来了”。谁知对方接着说:“时间流转的方式很像。不仅是这部电影,您的作品能让人感受到时间仿佛转动了起来。不是直线式的,而是循环了一周,来到与先前稍稍不同的地方。这点与小津的电影很像。”这真是宝贵的意见。的确,我就是这样把握电影中的时间,而且最终想到达与最初不同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呢?或许是一位日本人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实感。于是我问他:“这里的人没有时间流转的感觉吗?”他回答:“没有,这里的时间是直线式往前的。”听到这番评论,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电影以及自己身上日本人的特点。从《幻之光》开始,我就一直被说像小津,但是直到此刻才接受了这个说法。

小津安二郎描绘的是经济起飞的时代,中产阶级家庭的喜怒哀乐。

而是枝裕和则对准现代社会中,受到伤害的普通人。


是枝裕和对人的情感有着与小津不同的表达。

《小偷家族》中妹妹是做色情服务的。一天来了个男人,有语言障碍。他躺在她的腿上,开始哭。哭完起身后,他擦去了留在她腿上的泪痕。她心有所感,说:“抱我。”他就抱了她,她也抱着他。他“阿阿阿”个不停,他想说 “阿里亚多”(日语“谢谢”)。

妹妹回到家,说:“今天遇到个好男人。”

妈妈问:“话多不多。”

“不多。” 妹妹说。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像极了中国画的留白。

豆腐作为食材,核心的精神就是“无我”,黄豆变成豆腐的过程已是百般折磨,再入菜更是煎熬备至,不论你用什么烹调方法,豆腐始终都是豆腐,豆腐始终安之若素。是真名士自风流。

味极则淡。

小津安二郎与是枝裕和深得豆腐之味也。

那是让寒夜中踯躅独行之人落泪的的温暖味道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