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惠广弟|| 难忘的故事(三)

 乡土蓝田 2022-03-28

文学爱好者的创作平台
散文 / 诗词 / 小说 / 情感 

难忘的故事

(三)

惠广弟

2020.01.24

(农历腊月三十日)

新年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乘坐着时代的飞船胜利地跨入了一九七五年。这年初,中央召开了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大会的主题是:“努力搞好全国经济建设工作,争取在十五年至二十年内把我国初步建设成为具有四个现代化的强国。”同时,大会选举产生了国务院机构。开启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这年春,学校重新组合了原来的六个班级,我仍就留在四班学习数学。

这一年,全国的政治形势是,继续深入地批林批孔,评法批儒,把评水浒,批宋江运动进一步掀向高潮。

四月的一天,学校全体师生去县影剧院听取县委组织的一次评水浒报告,主讲人是西安某大学的一位教授,他那没有一点情调的报告,前后讲了三四个小时,一直没有引起听讲人的兴趣。之后,又在学校听取了史志云老师“评水浒,批宋江”的报告。史老师一开口,就讲到“浒”是边沿的意思,“水浒”这部书写的就是水边沿的故事。“水浒”讲了三件事:一是宋江上山;二是宋江打方腊;三是宋江投降。当然,“水浒”这部历史名著描述的故事不是这么简单,它反映了一个历史阶段的阶级状况和历史。但史老师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能把握当时的政治脉博,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点明了“水浒”这部历史名著的主题。史老师咋把“水浒”讲的这么好呢?大概是他把四大名著读了许多遍吧!这是我对史老师最好的记忆。

关于宋江之人,“水浒”中非常明确的写道,他常济人贫苦,扶人之困,因此在山东、河北等地闻名,当地人称他为“及时雨”。宋江的一生是复杂矛盾的,以上梁山为界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上山前,他身在官府,心在江湖。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可谓能文能武之全才。当朝廷下令捉拿晁盖时,他却偷偷放走这个“朝廷”要犯。上山后,他身在江湖,心在“朝廷”。自宋江在江洲被劫后,不得已上了梁山,生活在江湖道上。然而,他却把心放在“朝廷”上,一心想着招安,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这里所讲的招安就指投降。他在招安之后,又主动请命,攘外安内,想朝廷之所想,急朝廷之所急。当他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后,他只反贪官,不反朝廷,纯粹的“忠君保君”思想。但历史上受百姓尊崇的岳飞、关羽等,那一位没有忠君保君之思想,那为什么就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偏偏就要“评水浒,批宋江”呢?社会上有多种猜测和评说。

这年五月上旬,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到农村进行社会调查。这次社会调查,主要是针对社会上的右倾思潮和资本主义倾向在农村的反映和表现。我们四班同学去了蒲城县龙阳公社的几个大队,王希良老师带着我们班约二十几名同学来到了该公社的南湾大队,这个大队紧靠在洛河北岸。王老师把这二十几名同学分别下分到各生产队,我留在王老师身边,与张秀娟、吴国存分到第二生产队。我和王老师住在大队部办公室后边的一间旧房子里。这个大队部是一座非常破烂的旧庙,前边有三间拱房,其中一间房接近倒塌,后边有两间小厦房,周围的土院墙残缺不全,院内的蒿草比人还高。

我和王老师住的那间小房子内,有两张小木板床,一张小桌子,一只昏暗的小灯泡,仅有的一个小窗子用旧报纸糊了半截。王老师性格和善,喜欢与我拉话。但那时候的我,总不爱说话,王老师问一句,我才答一句。王老师身材魁梧,晚上休息时入睡很快,刚躺在床上约十分钟左右,他熟睡的鼾声就气贯长虹,震撼五岳。第二天早晨约八、九点钟,我们四人就去群众家吃早饭。吃饭时,张秀娟、吴国存两位女同学大概是因为第一次与我们两位男人围在一个小饭桌上吃饭,觉得很不自然,吃饭时口张的很小,细嚼慢咽,举止文雅,仿佛是《红楼梦》中描写的林黛玉和玉春姑娘,使人有一种“见之忘俗,观之可亲”的美感。吃完早饭后,王老师叫着我的名字对我说:“我想让你到南湾一队当个组长,你愿意不愿意去?”

听王老师这么一说,我当即就答应道:“能行”,因为我觉得和王老师住在一起很不自然。以后他又把席万立调到他的身边。

南湾一队离大队部约有一里多路,我和方德庆、谭桂迎、张兰青四人为一个小组。我们四人一块在群众家吃饭,一块下地劳动,一块在村中走南走北,两位漂亮的美女随其左右,赢来了村中人们的赞许声和羨慕的目光。我和方德庆似乎感到是从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凯旋归来的两位英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和荣耀感。

我们到南湾一队的第三天清晨,刚刚起床,谭桂迎、张兰青就来到我和方德庆住的屋子,谭桂迎同学两眼含着满满的泪水,一副十分委屈的状态。我惊讶地问她有啥事?她低头不语,嘴里小声嘀咕:“王老师把我们几个交给你,你官僚主义,不关心同学的生活。”我听后,又气又笑,只当了两三天的小组长,怎么就官僚主义啦?这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又悄悄地问张兰青同学,桂迎同学到底遇到啥困难了?兰青小声对我说:“刚到这个地方,她可能吃不习惯这儿的饭,肠胃有些不舒服;想找医生开点药,不知道那儿有诊所,想给你说,又不好意思!”听张兰青同学这么一说,我明白了,耐着性子和气地对桂迎同学说:“身体有点不舒服,找医生看一下就好了,有啥不好意思呢。”我随即在村民中打听了一下大队医疗站所在的地方,领着桂迎同学到医疗站找医生诊治去了。

医疗站的医生是一位四十多岁的高个子壮年,我俩刚一踏进大门时,那位医生就投来一种异样的目光,我看出了医生的心思,急忙上前解释说:“我俩是蒲城师范的同学”。医生顺口小声说:“我以为这位姑娘是你的……”。我又匆匆回答说:“不是的,可不敢那样说,我没有那个福气”!医生给桂迎同学配药后,我俩又很快回到南湾一队。第二天,桂迎同学额头上的一缕黑发随微风飘起,看过去她就象一朵盛开的芙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显得格外漂亮。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的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因为桂迎同学那时还是一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金发靓妹,怎能好意思把自己身体的某些不舒服,告诉给一位年轻标致,文质彬彬的帅哥呢!

(惠广弟2020年春节作于富平)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惠广弟,男,1953年6月出生,陕西富平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中学一级教师;1976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曾担任初中物理、数学、高中数学等学科的教学工作;业余喜爱读一些有关的人物传和现代史,以及医药保健书籍;2013年6月退休后,为了丰富老年生活,闲暇时偶尔动笔写一些生活中的短小故事,已写的中短小故事有十五六篇约十多万字,其中《老九的故事》《爱情在延续》《我的故乡在原岭山下》已被渭南桃花源书院等书社刊登;《我的故乡在原岭山下》叙写了一些有关我们家乡的历史传说和地理故事,赢得了家乡村邻们的好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