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火灶”式的教育

 爱语文红泥火炉 2022-03-28


就像人年纪越大,越喜欢回味童年的时光,现代人的物质生活越富有,越喜欢乡村的味道。大鱼大肉比不上五谷杂粮。就连大饭店也开始返璞归真,土鸡汤、地锅鱼、窝窝头、野菜羹等一跃成为美食明星。更有商家把柴火灶作为王牌来招徕顾客。

柴火灶的确有一种诱惑力,它属于儿时物质相对贫乏的时光,属于乡村的美好记忆。袅袅的炊烟下,狭小的厨房里,烟雾缭绕,木柴噼啪,橙色的火光映红了添柴孩子的脸,也烘烤着炒菜母亲的脸,汗珠的润泽下母亲散发着青春的气息。锅铲掀起的红红绿绿的食材,在铁锅里翻腾。幸福的日子总是带着柴禾气烟火味的……

我不是个追求潮流的人,但是我真觉得柴火灶里烧出来的饭菜比电磁炉、燃气灶里出来的香,哪怕不是祖母或母亲烧的。

我也开始怀念柴火灶岁月中的读书时光了——

那时,做学生的我们没有钱,没有玩具,没有电脑和手机,没有参考书,有的只是大把大把的时间。我们是自由的,我们是自在的。乡村中学人不多,学校却很大,处处是树,处处有花。校园里鸟语花香,校园外麦浪翻滚。没有早读课,早上七点半钟到校。到校后,可以不紧不慢地交作业,聊昨晚的电视剧,成绩好的当然也讨论问题。班主任采用放羊式管理,除了上课之外,他很少去教室。所以,课间教室里热热闹闹,走廊上嘻嘻哈哈,操场上蹦蹦跳跳的也全是人。作业不多,晚上很快就能写好。只有那些要求进步的同学才会找些课外题写写。那些父母亲开明的学生还能看两集电视剧。这样第二天的聊天都有资本。考试当然也有,大考是有时候的,小的单元测试是家常便饭。不过,考的好与不好,老师似乎并不在意,也很少会找我们谈话。


谈硬件设施,谈师资队伍,谈学校管理,谈文化熏陶,柴火灶时期的教育当然都赶不上今天,可是那时的我们真的很快乐。很少听谁说不想上学了,只有那些实在调皮,实在不学好的家伙才会被老师赶回家的。谁要是走到这一步是被大家看不起的。有的老师也很凶,甚至进教室就带个小棍儿,不听话,就敲你个头。可是,没有谁真的怪老师,也没有“体罚”一说。在我们的意识里,老师打不听话的学生就想父母批评自家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父母亲对我们的学习也没多少要求,基本上也是甩手掌柜。总之学习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学的好是自己的本事,学不好自己将来遭罪。

现在孩子不再受到老师的“体罚”了,得到的父母的陪伴也多的多,学习条件更好,营养更充足,可是为什么就不快乐了?作业多了,压力大了,父母期待高了,老师的关怀少了,还是怎的?

好像是,好像又不是。现在的孩子整体素质高了,不少人有一两个特长,小学阶段就能获得十级证书。他们爱画画,能唱歌,会弹琴,可是却不能创造快乐。这些让别人羡慕的特长都成了他们头上的紧箍咒。我们什么也不会,就会玩。我们在玩中认识自我,创造快乐,享受人生。

他们进了校园就被关起来了。当然,这是安全起见。放学了,放假了,总自由了吧?没有,他们又陷入题海中,又在各种补习班中煎熬。他们身体累,心更累。他们累,家长累,老师也很累。不能大家都轻松一点吗?不能啊,人家在学习呢,人家在补习呢,你怎么能闲下来?闲下来,你不就落后了吗?家长怕落后,老师怕落后。于是,压力都给了孩子……

可是,我们读书那会儿也有升学压力啊?为什么我们还能优哉游哉?


我想还是空气自由。校园里的环境自由,教室里的空气自由,家庭氛围也是如此。

我们不是不该停下脚步,给自己一点自由,给孩子一点自由?

吴非先生在他的《不跪着教书》中写到教育者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程度地发掘孩子的潜能,而不是一味提高学生的成绩。成绩当然要,可是建立在揠苗助长上的成绩对于孩子一生的发展有多大意义?何况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学习的料子!我们只看眼前,我们要孩子当下就有好成绩,要孩子考上好学校,孩子快乐与否我们不在意,孩子是否学会了学习,我们不关心,孩子是否有健全的人格,我们也不在意,我们只要眼下的分数。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郭橐驼是种树大师。他尊重自然规律,给树以自由。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柴火灶烧出的饭菜之所以好吃,也是因为整个过程是自然的。自然界中的食材,以自然的方式烹饪,得到的也是自然的味道。我觉得柴火灶与燃气灶、电磁炉烧饭最大的区别不在于燃料,而是在于那口又大又深的铁锅上。这样,在烹调的过程中,所有的菜都能最大程度地舒活筋骨,全面地受热,自由地成熟。另外,柴火灶的火候根据不同的菜肴,可有灵活地调整。该急火炝炒的时候,熊熊烈火可以燃烧;该文火慢炖时,灶膛里留些火红的余柴就行了。这样的一个过程放在教育中也是适宜的——人才要有自由成长的空间,要有自主发展的时间。


眼下不少现代化的学校中少的就这份自由的空间与自主的时间。学生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老师成了机械化的工人。岂不悲哉?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何有的农村的孩子没上过补习班,老师水平也一般,也很少在题海中沉浮,人家也能考出高分来,考进好学校?那些孩子可比城里的孩子快乐多了?

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开点“柴火灶”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