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史|曹魏文帝与蜀汉昭烈帝

 昵称14934981 2022-03-29

在策划攻打关羽的时候,孙权写信给曹操。表示愿意称臣效力。这时,曹操身为魏王,身份在孙权之上,为了结成同盟,孙权只好采取称臣的形式。孙权在信里面吹捧曹操负有天命,实际上就是煽动曹操受天命自立为皇帝。曹操拿着孙权的信,对大臣们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

曹操这一句话有两重意思,第一重意思是,按五行说汉王朝是受命于火德的,坐在炉火上面也就暗指取代汉王朝;第二重意思很直截了当,要坐到炉子上面,就免不了被烫伤。这当然是曹操一种幽默表达,但也流露出了他既想当皇帝,又怕受非难的矛盾心理。

当时在场的大臣陈群、夏侯惇等人都乘机劝曹操代汉称帝。然而,曹操说,如果天命在自己身上的话,那么自己也只做周文王。虽然周文王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他还是受命于殷王朝,直到儿子武王时,才终于改朝为周,取得了天下。也就是说,曹操已经将称帝的梦想寄托在了儿子身上。这之后不久,也就是第二年的正月。曹操病死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曹操那时也许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的命不长了。

有关曹操的遗言,《三国志》的记载十分简单,只有葬仪从简,官吏、士兵都不得离开自己的岗位等几条内容。在这里,我们不妨来看一下陆机的《吊魏武帝文》。陆机是孙吴名将陆逊的孙子。东吴灭亡之后,他为晋做官。《吊魏武帝文》是陆机根据当时的朝廷秘阁里面所收藏的曹操遗令而写的一篇追悼文,也是研究曹操的重要资料。《吊魏武帝文》当中写到,曹操临终以前,曾指着小儿子曹豹,嘱咐其他几个儿子说:“以累汝!”说完之后,他不禁落泪,又嘱咐自己去世之后,让婕妤妓人都迁到铜雀台上面去住,每天早上和傍晚都要给自己供上食物,每月让妓人们为自己奏乐歌舞两次,再叮嘱儿子们要时不时登上铜雀台望一望自己的陵墓,还嘱咐众安无事可做的时候,可以叫她们学着做草鞋去卖,等等。在文中,陆机不厌其烦地将曹操如何挂念妻妾儿女、如何把身后之事安排得细致琐碎一一列举。陆机在这里抒发了自己的感想,说像曹操这样子的叱咤风云的英雄,如此儿女情长,牵挂身后琐事,实在是令人同情。

出身孙吴的陆机,对于孙吴的夙敌曹魏和使得孙吴灭亡的晋打心里眼儿是抱有抵触情绪的。因此,陆机所说的曹操遗令,完全有可能是为了贬低曹操而捏造出来的产物。对于它的可信性,我认为应该有所存疑。如果这篇曹操遗令确有其物的话,那么它向我们展现的将是曹操作为普通人的意外一面。曹操对于家族的命运多少有一些担心。

这篇《吊魏武帝文》的内容基本上都被反映在了《三国演义》里面,也确实对丑化曹操形象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曹操对家族的命运放心不下,是因为他的几个儿子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好。曹操的孩子很多。其中,正室卞夫人所生的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个儿子为嫡出子。除了老四曹熊夭折早逝以外,其余三人都很优秀,特别是老三曹植,文才过人,深得曹操宠爱。曹操内心很想立曹植为后继,又担心重蹈袁绍、刘表的覆辙,就向谋臣们征求意见。大部分人都认为,应该立长子曹丕。其中,贾诩更是竭力反对废长立幼,劝曹操要以袁绍、刘表为鉴。于是,曹操打消了立三子曹植的念头。

曹操做出这一个决定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曹丕知道父亲偏爱弟弟曹植,所以他凡事小心翼翼,处处讨父亲欢心。而曹植则自视甚高,行为放任,常常惹曹操生气,比如说,有一次,曹操率兵出征,曹丕、曹植都来送行,曹植出口成章,对曹操歌功颂德,大出风头,而曹丕的随从吴质则在曹丕耳边悄悄说:“王当行,流涕可也。”曹丕照办,在曹操面前泪流不止,让曹操和在场的众人都十分感动:虽然曹植能说会道,但他对于父亲的感情却还是不如哥哥曹丕;还有一次,关羽围攻樊城时,曹操想让曹植带兵出征,但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无法接受命令,令曹操大怒。就这样,曹植渐渐地失去了曹操的宠爱。不过,曹植这一连串行动也有可能是他故意做出来的。据说,曹操临死以前,次子曹彰曾对曹植说:“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曹植说:“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可以想象,曹植为了避免兄弟之争,故意做出放荡之举,甘拜下风,也是很有可能的。

后来,虽然曹丕当上了太子,但他对于曹植的嫉恨却没有消失。曹丕的身边有吴质,而曹植的身边则有杨修及丁仪、丁廙兄弟,这些亲信随从的存在也助长了矛盾的升级。有关曹氏兄弟的对立,后世留下了不少逸闻。在南朝刘宋时期的人物逸话集《世说新语》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广为流传:“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曹植将哥哥曹丕比作豆荚,把自己比作豆子,暗喻曹丕对自己过分苛待。曹丕听了以后,感到很惭愧,只好放过曹植。兄弟对立配上曹植的诗,才编出来的这段逸话,虽然不是事实,但却照例被写进了《三国演义》里面。

还有一则有关男女关系的逸闻。据说,曹操平定河北时,曹丕曾随军。那时,曹丕看上了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甄氏,就娶了甄氏为妻。后来,甄氏失宠被杀。这是一件真事。再后来,又有传闻说,曹植也暗中对甄氏抱有好感,还说曹植所写的《洛神赋》里面的洛水女神,就是以甄氏为原型创作的。这个传闻在唐代李善所写的《文选》注释里面第一次出现。虽然它不是一个事实,但人们却依然乐此不疲,差点儿将其误认成真事。总而言之,这都是从兄弟不和而产生的一些逸闻传说。

兄弟之间的继承权之争并不只限于曹丕和曹植之间。曹植文才过人,而次子曹彰则很有军事才能。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曹彰代替曹操,领兵镇压乌丸反乱,大胜而归,不仅父亲欢欣,本人也很得意。曹操在汉中与刘备交战时,听说刘备派养子刘封出阵,自己也特意把曹彰叫到身边。总而言之,曹操对于二儿子曹彰,也是相当信任的。曹操去世时,曹彰从驻地长安赶回洛阳,曾因过问魏王印绶所在而受到了谏议大夫贾逵的怪罪。曹彰大概也认为自己是有条件登上王位的。因此,曹彰后来一直受到曹丕的怀疑,最终郁闷而死。前面说过,曹彰的妻子是孙权从兄孙贲之女,如果曹彰做了曹操的接班人的话,那么魏、吴后来的关系可能又是另一个样子了。

曹操的三个儿子都各有本事,反而让曹操担心,在自己去世之后,儿子们会闹纠纷。这就是为什么曹操虽然把帝王大业托付给儿子,但又放心不下的一个原因。

有关曹彰,还有一个说法,就是他的胡子据说是黄色的,被曹操称为“黄须儿”。曹彰镇压乌丸反乱凯旋时,曹操对曹彰大加赞赏,捏着曹彰的胡须说:“黄须儿竟大奇也!”黄色是曹魏的象征性色彩,它取代了汉 王朝的红色,可能被认为是象征吉祥。

图片

与曹彰形成鲜明对比的,就要数孙权了。据说,孙权的胡须是紫色的。有记载说,魏将张辽向投降的吴兵打听,说:“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是谁?”吴的兵士回答道:“是孙会稽。”《三国演义》里面称孙权“紫髯碧眼”,不仅胡须是紫色的,就连眼睛也是绿色的。不过,这“碧眼”只不过是一种添枝加叶的说法,并非事实。

曹彰、孙权两人的胡须可以说是比较奇特的。与这两人相比,关羽的胡须显然要来的正统得多。关羽的美髯给人留的印象太深,以至于诸葛亮在写给关羽的信里面,将关羽称作“髯”。不过,关羽被献帝授予“美髯公”称号的说法,只是《三国演义》的虚构创作。总而言之,关羽、孙权、曹彰在胡须的美丽和特异程度上,可以称得上是三国时期的三杰了。

相对于这三个人,刘备是一个没有胡子的人。刘备入蜀时,刘璋的部下张裕就曾取笑刘备没有胡子,说袁绍清除宦官时,误杀了很多没有胡子的人。由此可见,刘备的脸大概就像宦官那样,比较光吧。说到胡子,还有一个非说不可的人,那就是张飞。《三国演义》里面形容张飞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并符合事实。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一首题为《骄儿》的诗,描写了他的宝贝儿子如何调皮捣蛋。其中,他用了“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字向。这或许就是最早的有关张飞胡的记述。估计所谓的张飞胡也是来自于民间传说。

曹操去世之后,曹魏的内部情况并不是很平稳。汉中被刘备夺去,虽然曹仁勉强扛过了关羽的进攻,但荆州南部又被孙权占领,可以说是一无所获。令人担心的事情不止于此,就在曹操去世的前一年九月,在邺都还发生了一场谋反未遂事件。曹操的同乡加亲信魏讽乘着曹操出征在外,预谋发动政变。幸亏当时留守邺都的曹丕及早发现,下令诛杀了魏讽,才使得政变以未遂告终。然而,这起事件株连了数千人被杀,魏讽所推荐的相国钟繇也被罢免。一时间,邺都军中人心惶惶,空气异常紧张,以至于曹操去世时,曹丕的属官们甚至打算要封锁消息。除此之外,曹丕还面临着曹植、曹彰这两个强力的对手。让曹丕焦虑不安的理由实在是太多了。因此,曹操的葬礼刚一完,曹丕就立即就任魏王,政年号为延康。紧接着,这一年的十月,曹丕就迫不及待地当上了皇帝。曹丕如此急于巩固自己的地位,正是因为背后有上述不安因素。

图片

曹丕从当上魏王到即位魏帝的这段时间里面,还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曹植、曹彰等兄弟全部赶回封地,还派人对他们严加监视。紧接着,曹丕又杀了曹植的亲信丁仪、丁虞兄弟。不过,曹丕还是不能放心,始终把自己的弟弟们幽禁在封地,不许他们自由行动。曹丕的这种做法导致了他本人及后继皇帝的孤立。这也是曹魏走向衰退的原因之一。

第二件事情,就是采纳陈群的提案,施行了九品官人法。九品官人法是继承了东汉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又进一步加以完善而形成的官吏选拔制度,其内容是在州郡设置中正官职,专门对人才进行评议,将人才分为九品向上推荐。九品的分法是,先分出上中下三品,然后把这三品再各自细分成上中下,加起来一共是九品。不过,品级的评定并不是完全按照人物的优劣来决定的,被品评人的家世高低也是一个重要判断标准。因此,施行九品官人法实际上是对东汉以来逐渐世袭化了的地方家族、名士阶级的门第进行一个追认。九品官人法的制定者陈群也出身于颖川的望族名士家庭,本身就是一个名士。曹丕因无法信任自己的弟弟而把他们全部幽禁在封地,造成了他的孤立,使得他不得不依靠这一些士族官僚来维持自己的统治。的统治。这就使得曹操在一定程度上所推行的“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大大后退。曹丕这种对于士族的过度依赖,让门阀士族代表人物司马氏得以抬头,给政权埋下了隐患,最终导致了曹魏的灭亡。

九品官人法确立了士族的门阀统治。这种门阀统治后来又从两晋南北朝一路延续到了隋,直至唐初,随后被改良的科举制度所取代。在这个意义上,九品官人法、屯田制、禅让,都能够证明三国时期的制度对于后世的影响极大。

另外,刘备当年还在徐州时,陈群正在刘备的手下做事,王朗和华歆这两位顶级官僚,也都是从孙策手下归顺曹操的。从这三个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名士对于魏、蜀、吴的选择标准。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十月,汉献帝下诏书宣布退位,把皇位禅让给曹丕。曹丕先是故作推辞,在“三让”之后,才答应接受。曹丕在离许都不远的颍川郡颍阴的繁阳筑祭坛,并登坛即位,这就是魏文帝。禅让就是指在位君主自愿主动地让位与他人,是一种和平实现权力更迭的方式。禅让据说是沿袭了远古部落首领尧让位于比自己儿子更加贤能的舜,舜后来又让位于禹的故事。不过,这很有可能是一个产生于战国时期的传说,难说是否真有其事。要说类似的和平更迭政权的例子,西汉晚期的王莽的篡汉立新就是一例。不过,王莽那时候并没有搞禅让的仪式。因此,曹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通过禅让仪式即位的皇帝。

不过,与传说中的尧和舜相比,献帝的禅让显然不是自愿的。献帝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之下同意让位于曹丕的。曹丕打着禅让的招牌,实际上是上演了一出拙劣的篡权闹剧。曹丕附会汉室刘氏为尧之后裔的说法,硬把曹姓说成是舜的子孙。这也是曹丕为了让自己的篡权名正言顺而搞的小把戏。曹丕装模作样三次辞退献帝诏书,也只不过是过场戏罢了。曹丕即位之后,很快就娶了献帝的两个女儿为妻。据说,舜就是娶了尧的两个女儿做夫人,曹丕在这一点上也(毫不含糊地)效法了尧舜的做法。前面说过,曹操靠着把女儿嫁给献帝,自己当上了汉的外戚,曹丕也就是皇后的哥哥。曹丕所娶的两位夫人,虽然不是自己的妹妹所生,但对于他来说,也相当于自己的外甥女。娶外甥女为妻当然是有悖于儒教伦理的。不过,曹丕似乎已经顾不到这一些了。

曹丕如此拘泥于禅让的仪式,不惜做出种种蹩脚之举,是因为不这么做,就无法名正言顺地取代延续了四百年之久的汉王朝。实际上,对于曹丕的即位,并不是所有的官僚都表示欢迎的,比如说,当时位于官僚最高位上面的华歆、陈群在曹丕即位时,就表现得不那么高兴,两人还因此而受到了曹丕的怪罪,陈群不得不辩解说自己本来是汉朝的臣下,这样的时候,心里就是再高兴,也不可以表露在脸上。这也是陈群等官僚复杂心情的一种流露,虽然汉王朝早已经名存实亡,但它的灭亡一旦成为现实时,从心理上还是难以完全接受的。出身于四世三公的老臣杨彪更是不愿意效力于曹丕,曹丕想要任他为官,他固辞不应。

虽然曹丕接受禅让,即位当上了皇帝,但他的身边却没有一个亲兄弟,想要依靠的大臣又未必绝对忠诚,都是这样的一些人物,曹丕不能不说是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曹操生前就把当皇帝比作是让他坐在炉火之上,曹操所说的正是曹丕所面临的这一种困境。既然已经举行了禅让的仪式,自己的行动就应该像一个天子。而且,从禅让的道理上来说,让出皇位的一方也是贤能的天子,想要杀掉是不行的。献帝因此而得以保命,被封为山阳公,后来比曹丕又多活了很多年。也许,对于献帝来说,摆脱了如坐针毡般的傀儡生活,心情反而舒畅了许多。

在曹丕登坛即位的受禅坛前,后来立起了两块巨大的石碑:“上尊号碑”和“受禅碑”。这两块石碑上面分别刻着群臣请求曹丕即位的上表文和记录了禅让过程的长文大作。在此后的七百多年的时间,禅让这种充满了欺骗色彩的闹剧经历了晋、南北朝、隋唐,直到公元960年,宋太祖最后一次施行禅让为止,被当作改朝换代的套路反复上演。

伴随着曹丕的即位,年号也由延康改为黄初。按照五行说,汉为火德,后继的魏应该为土德,因为土的代表色是黄色,所以年号定为黄初。这与黄巾军的 “黄天当立〞的口号如出一辙。这种根据五行循环占卜朝代交替的五行说,后来也因被当作篡权的理论根据而被长期利用。这一年的年末,曹丕在洛阳营建宫殿,进行了迁都。这也是为了显示自己是真正继承了汉的传统。

汉王朝灭亡和魏文帝即位的消息转眼间就传遍了整个中国。对于这个消息,反应得最快的就是刘备了。当时,误传献帝被杀,刘备立即召集群臣为献帝服丧,并追谥献帝为孝愍皇帝。这是因为献帝这个称号是曹魏的叫法,有把皇位献上来的意思。随后,刘备接受群臣的推戴,即位称帝,年号定为章武。这就是蜀汉的昭烈帝。不过,蜀是益州的古名,正式的国名当然还是汉。章武的武取自光武帝的武,刘备以此表达了自己也要像光武帝诛讨王莽那样,打倒曹丕,从而实现汉王朝复兴的决心。时值曹魏的黄初二年四月,曹丕即位刚过半年。刘备的行动也算够快的了。

然而,献帝实际上并没有死,献帝被害只不过是一个误传。刘备信以为真,立即为献帝服丧。而在曹丕阵营里面,也有人为献帝的死悲哀落泪,一个是后来做了曹丕侍中的苏则,而另一个就是曹植。苏则当时任凉州金城太守,曹丕即位的消息传来,苏则以为献帝被杀,十分悲痛,立即服丧致哀。他得知真相之后,也对自己过于冒失而感到后悔。曹植当时身为临菑侯,被控制在封地,听说献帝已死,禁不住失声痛哭。不久,苏则被征为曹丕的侍中。有一次,曹丕突然问及臣下:“吾应天而禅,而闻有哭者,何也?”苏则以为是说自己,正要起身辩解,身边的同僚急忙在他耳边小声说:“不谓卿也。”苏则这才作罢。当时,曹植被幽禁于封地,行动受到监视,经常有人向曹丕报告曹植酒醉骂人。曹植哭献帝的事情传到了曹丕耳边,肯定也是有人打了小报告。

从以上的几件事情,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一是,献帝被害的谣言传播得相当广,甚至造成了曹丕阵营内部的动摇。二是,有一部分人企图对这个谣言进行政治利用,亦或者是,有人为了搞政治利用,故意散布了献帝被害的谣言。而搞政治利用的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刘备的即位。刘备对于献帝被害是误传的这个事实恐怕是知道的,要不然他怎么会这么急着即位称帝呢?如果献帝活着的消息传开来的话,那么他即位的戏就不好演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备的即位也不过是一场并不高明的戏,而且是勿忙上演,最终草草收场。

在推戴刘备即位的上表文上面署名的,还有黄权等一些过去曾经极力反对迎备入蜀的刘璋旧部。他们支特刘备即位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费诗更是公然表示反对,认为即位时期尚早,让刘备非常的恼火。虽然刘备确实是汉室后裔,但他的家系却是在系谱上面找都找不到的旁系的旁系。刘备急于称帝,实际上暴露了他嘴上高喊着要复兴汉室,内心只想要当皇帝的本来面目。刘备的即位使得魏国那些对汉王朝仍然追慕不忘的人也大失所望,刘备因此也失去了不少人心。

图片

不过,刘备急于要完成即位事宜,最大的理由还是因为失去了荆州和关羽给他带来的打击。令刘备揪心的事情还不止于此,关羽战死之后,上庸太守孟达因担心刘备追究他对关羽见死不救的罪责而干脆投降了曹丕。曹丕的喜出望外可想而知。这时,诸葛亮以孟达叛变事件为借口,处死了刘备的养子刘封,为可能会发生的后继者之争除去了隐患。诸葛亮没有对刘备的即位表示反对,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他的三分天下之计所标榜的复兴汉室的理想,归根到底只不过是一个招牌而已。

后来,刘备在夷陵之战遭到惨败,逃到白帝城,孙吴派使者郑泉拜见刘备,表达了求和之意。刘备乘机问郑泉,孙权对自己的即位是不是有什么不满。郑泉回答道,曹操父子篡夺帝位,你作为汉室宗亲,不出兵讨伐,而是自己当上了皇帝,实在是令天下失望。郑泉的话说得刘备惭愧不已。

图片

/

DREAM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