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西忻城文物古迹

 探秘桂北 2022-03-29

文物

   土司衙门 位于城关镇西宁街,占地9281平方米,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原为明清 时期忻城土县官吏办公的场所,故名。衙门主体由大门、头堂、二堂、三堂及东、西花厅组 成。大门临街,门前为宽廊,廊柱有阴文楹联,上联“守斯土莅斯民十六堡群黎谁非赤子”, 下联“辟其疆利其赋三百里区域尽隶王封”。大门两侧是八字跨街牌房,称东、西辕门,门 楣上横额分别浮雕“庆南要地“'粤西边隅”八个大字。楹联及横额传为清同治年间 (1862 ~1874年) 名书法家郑小谷手笔。衙门前竖立巨幅照壁,照壁前有一小广场。进大门是一大 院,院中有民国14年(1925年) 种的巨榕1株。头堂、二堂同长廊相连,长廊两侧是东、西花 厅,再经一大院则是三堂。衙门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木构件均系珍贵木材制作,天面飞檐 翘脊,落地门式屏风,彩绘浮雕,朱漆梁柱,整体布局严谨,气势轩昂豪华。因世事变迁, 衙门多次毁于兵燹,至1949年底,仅存照壁、大门、兵舍、牢房、头堂、二堂、长廊、西花 厅。196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忻城土司衙门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 开始维修。“文革”期间,土司衙门被当作“封、资、修”黑货进行批判,部分屋脊被砸烂, 有的房子被占作他用。1985~199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处先后拨维修专款共25.5万元, 县土司博物馆按原样重建三堂、东花厅、后苑、厢房、兵舍、牢房,并对照壁、大门、头堂、 二堂、西花厅、长廊等进行维修,使土司衙门旧貌重放异彩。
   莫氏祠堂 位于土司衙门东侧20米处,占地1470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 后毁于兵燹,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建。祠堂分前、中、后三进,祠门院前竖立巨幅照 壁,左右为门房,门楣上分别浮雕“本支百世”“列国一同”八个大字。进门房是大院。一 进是正门;二进为正厅,两侧分别设有客房,前后镂金花窗,工艺精巧,装饰豪华;三进安 放莫氏历代宗亲牌位。祠堂整体造型与衙门相对称协调,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1963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莫氏祠堂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山岩 位于城关镇西5公里处的西山东麓。岩高5米,深30米,宽3~5米不等。分南北 两洞,相互贯通,石形万状,中露石脉一道,仿佛龙脊,故又名龙隐岩、龙隐洞。昔筑有亭 阁、僧寺,洞内立佛像。岩壁摩崖有宋绍圣年间(1094~1097年)忻城知县林毅的《游西山诗 并序》(拓文今藏北京首都图书馆)、《西山功德记》、《迎晖阁》(诗);明忻城土官莫元相 的《迎晖阁文》、《西山记》、《游西山寺》等。因世事沧桑,亭阁、僧寺、佛像已毁,岩 壁摩崖亦遭破坏。1984年此岩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虎山 位于古蓬镇周安街西0.25公里处, 山高约300米,山脚周长约1公里,独峰平 地突起,崖壁白色,山势雄奇,状如猛虎,故名。东麓有“回春岩”,岩洞不深,岩口存摩 崖5面;西麓有“罗隐岩”(又名“卧仙岩”) ,岩壁存摩崖13面。回春、罗隐二岩摩崖多为 明嘉靖七年(1528年)及万历八年(1580年)兵部尚书王守仁及其部属镇压八寨农民起义纪实。1984年此山摩崖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隐岩 位于古蓬镇周安街西0.25公里处的白虎山西麓, 岩高6米、深10米、宽6米。相传昔有游仙罗隐居此,日读诗书,夜卧石榻,得名卧仙,故此岩又名卧仙岩。明代著名地 理学家、旅行家徐弘祖(号霞客)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农历二月十四日曾到此岩游览考察。他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述:“岩横裂如榻。昔有书生过此,无托宿处,寄栖此中,题诗崖 上,后人遂指为罗隐。”岩壁两侧镌有明清文人墨客诗文10余面,其中有明“征蛮”副总兵 张祜等镇压八寨农民起义纪实。1984年此岩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吉桥 位于古蓬镇旧镇屯附近滂江上,建造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原属清庆远府 通往宾(宾阳) 、邕(南宁)两州府古道的重要桥梁之一。全桥6礅7孔,总长72.6米,高6.8 米,桥孔跨度6米,呈阶梯形,两头石阶各10级(解放后为使汽车通行已填平) 。桥面宽3.6 米,两侧以石柱挟住长方形石板为栏杆,高0.6米,在2、3孔与5、6孔上方各饰以一条石雕 人鳌鱼,头向滂江上游、尾朝下游,造型美观,形象逼真。桥礅桥拱均用精细加工过的方形 石板砌成,砌面半整,接缝紧密,’无灰浆勾缝,钉插不入;礅脚上火下小,最小处宽度仅 0.4米,此在古石拱桥建造中极为罕见,不能不叫人叹服其工艺的精巧。1984年此桥列为县 级重点丈物保护单位。
   思练双拱桥 又名思练桥、牌坊桥,位于思练镇思练街附近练江上,始建于明万历年问 (1573—1619年)。该桥用青石板砌成,双拱一礅,造型古雅,桥长36米,呈阶梯形,两头各 有石阶10余级;桥面宽3.3米,两侧均为条石栏杆。后坍塌。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民国初年,桥又坍塌。民国14年(1925年),乡绅刘建辉等发起捐款按原样再次重建,保持明 代桥梁建筑风格。桥下流水清澈,桥拱倒影,波光摇曳,故有“双拱摇波”之美称,此为思 练八景之一。1984年此桥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迹


   八寨遗址
   位于今忻城县古蓬、北更、遂意和红渡4乡镇地,以及上林县的石门村地,总面积约800 平方公里。震惊元、明、清三个封建王朝统治集团的八寨农民起义,以八寨为活动基地,转 战驰骋于广西宾州、思恩、庆远、横州、邕州、太平、柳洲和桂林等州府广大地区,斗争持 续达400余年。八寨地处都阳山脉以南,大明山以东的石山地区,层峦迭嶂,峭壁林立,交 通闭塞,地势险要。“八寨”之名,始于元代。《学海通志》说:“仁宗延祜元年(1314年) 秋,八寨瑶寇横州。”明代忻城土县第六世土官莫镇威在《协剿八寨记》中记载:“八寨曰 思吉曰周安曰古蓬曰古钵曰古卯曰都者曰罗墨曰剥丁……。”八寨在元、明、清三个封建王 朝统治时期,是农民起义军斗争的主要根据地。
   思吉 亦称苏吉,即今忻城县红渡镇思吉村。此地背靠高山,面临滂江,地形较为宽阔 平坦, 是可攻可守之地, 明万历八年 (1580年) ,广西巡抚曾在此设思吉镇,清雍正六年 (1728年)还设千总把守。
   周安 即今忻城县古蓬镇龙利村公所的旧镇屯。徐霞客在游记中记载“又西行一里,始 见前溪从土山西畔北注,与石山西峡之间合而东去,遂有荡荡之势。涉溪北上,溪亦折而北。不半里, 是为周安镇……” “溪”,即发源于古蓬俭滂坳脚的滂江,“周安镇”即今称的 “旧镇”。徐霞客又说:“是晚复同杨、伍二君北二里游罗隐岩,岩在镇之西北隅。乃石峰 西断处,盖:赶溪南经周安之前而北至此,有土垣一周,为旧宾州南丹卫遗址,乃万历八年 征八寨移而镇此者……”。罗隐岩又名卧仙岩,位于白虎山西面;与旧镇的距离和所在方位, 与徐霞客的记述相吻合。明万历年间,两广总督刘尧诲统领明军占领八寨后,即把周安寨改 设为镇,到了清代,广西地方当局把镇移至罗隐岩东北面,成为新的周安镇镇址。
   古蓬 位于今古蓬街南面。北面依山,东西南三面环水,地势险要,是八寨农民军和官 军争夺的战略要地。明万历七年(1579年),明军攻破八寨后,农民军退人深山老林。广西巡 抚将八寨分设三镇,其中古蓬镇治所设在古蓬寨内。由于兵燹所致房屋被毁,群众无处安身, 就陆续搬到寨北约一公里处重建家园(今古蓬圩),而原镇治所则称镇内;
   古钵 《上林县志》称:“古钵……与忻城接界,周围皆山,内平旷……”明万历七年, 明军占领该寨后,易名为古钵堡,设堡兵巡守。清因之。民国时期改名古钵村,古钵寨旧址 即今忻城县红渡镇古钵村。
   古卯 明万历《广西通志》称,古卯寨在万历十九年(1591年)前已衰落变成废村。周安 一带老人说,今旧镇村东南约三公里处,有一座岜卯山,其南面有一座东朝西、方圆数百亩 的废村,名叫古卯。其附近结桃村群众说,该废村后半部已改成畲地种玉米,前半部改种水 稻,称“门楼田”,是废村旧门楼遗址;废村北二里一山腰上,有一平地即当年农民军安营 扎寨之地。从废村收集到的碎瓦片、碗片,经考古工作者鉴定,证明是明代遗物。史书记载, 明万历七年, 思恩参将李应祥带领土汉兵一个大哨2万余人,从上林三里进破龙哈、古卯:二寨,几乎把古卯夷为平地,农民军及群众2500多人惨遭杀害,幸存者,迁到附近结桃村, 古卯村遂废。
   都者 《上林志稿》记载:“都者寨在周安西北二十余里,有高山峻岭相隔,上通夷江 白山土司,俗称公者寨,一曰古者峒,统上堡流、堡豆、黎村、陇仁、琼头、凌泊六村……”。古汉语音译为都者,后地方志写成“公者”、“古者”。明万历年问,夷江哨参将于嵩督领 明军进攻都者、占蓬、周安三寨时,首先从都者寨开始,其旧址即今忻城县遂意乡琼古村到 健流村这一狭长的山谷。
   罗墨 故址即今红渡街,昔称罗墨村。
     寺庙
   万应寺 位于古蓬镇周安街,清乾隆二二十六年(1761年) 建,原寺址设在卜庙(今周安 粮所) ,何时搬到今址,年代无考。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建,有碑记。据当地老人说,民 国24年(1935年),佛像、菩萨被毁,改为周安乡公所驻地,并办学校,今为古蓬镇凌头村公 所周安教学点。
   石龙庙 位于忻城县遂意乡联堡村岜上屯。清乾隆年问(1736—1795年)建,初为茅草房, 名曰“石龙庙”。道光年间(1821—1850年),将茅草房改建为3间瓦房,名曰 “石龙祖寺。” 民国初年学建7间, 即在原房子两侧各增建1间,前面增建一座5间,共两排10间瓦房,皆由 何家捐款筹建,故又称何氏宗祠。
   1952年土改时,将石龙庙分给农民,由于种种原因,农民不敢进住;有一段时间,遂意 粮所借用作粮库。1958年,遂意公社在庙内建炉炼铁。后来联堡大队拆掉前排房子取木料建 万头猪场,后排被岜上生产队用作仓库。1986年4月重修祠堂内外,并新建一座凉亭。
  

史方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