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提升人生境界?

 东南文化图书馆 2022-03-29

No scripts; no cue cards. It isn't always Shakespeare, but it's genuine. It's a life.

这节目没有剧本、没有提示卡。未必是杰作,但如假包换。是一个人一生的真实记录。
——电影《楚门的世界》

何为人生境界?

先不说人生,说喝酒,人品如酒品,酒生如人生。

王国平教授说,喝酒有三个境界:一杯酒下去,微醺,这是艺术境界;两杯酒下去,酣畅,这是哲学境界;三杯酒下去,是酩酊,醉了,这是神仙境界,物我两忘,神游天外。他也说过人生有三种境界,最低的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是返璞归真的平凡。类似的话,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说过参禅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借着人间词话,王国维先生说:“古今成之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此三种,亦是人生境界。

儒家经典《中庸》提出知行三境界:“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孟子借心发挥:“尽心知性知天” “存心养性事天” “天寿不二,修身以俟”。儒释道兼通的王阳明证道以后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为己、克、成己,三个境界。也符合现在大家比较认可的人类审美三重境界:一重,从肉,服从自己的人性本能;二重,从理,指服从逻辑的、理性的审美;三重,从灵,指抓精神感受的审美。

相比较而言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重境界说,更得中国人心,他在研究了中国哲学发展以后,把传统中国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是人和动物的共通之处,和后三种的不同之处在于缺乏觉性,后三种是具有觉性的真正属人的境界。

坐过人生过山车的苏东坡,在黄州一年写了三篇雄文,逐一验证这些境界:《赤壁怀古》:见自己,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前赤壁赋》:见天地,不知东方之既白;《后赤壁赋》:见人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为了我们几个中老年人练书法伤透脑筋的魏涛说写字三境界:一是点画到位、结构合法;二是气韵得味,游刃有余;三是空灵拙朴,动静自如。即先学会爬,再学会走,最后学会跑。他经常说的一个字就是:慢慢慢,这么大年纪了,有什么好着急的。写字是独舞,不是广场舞;书法是杨丽萍孔雀舞,不是赵本山大秧歌。哪里是写字,就是人生。

受老牛三性启发,我觉得人生也有三层境界:一是自发习性,与禽兽近,随心所欲,没有规矩,浑浑噩噩;二是自动感性,大多数常人,事不过脑,心直口快,人云亦云;三是自觉理性,少数明白人,清澈洞明,心怀天下,天下为公。

那如何提升境界呢?

一贯文思泉涌的老牛给了八步:“一是谋划,即是要识别人的需求状态。二是开界,即是打开人的眼界,扩充信息量,目的是将人能置于更大的系统空间。三是重构,通过对象来界定自身,重建自我的边界。这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只有重新定义自我系统的边界,自我系统与外界的交换关系,也就是得失关系才能随之扩展,其中的需求,也就是“得”才会随之提升——人生的境界,小我、中我、大我、超我和无我,也是这样演变而来。四是布局,即是围绕新的自我系统,建立与外在得失关系的布局。正确而有效的得失关系要具备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先失后得。二是要多失少得。五是互动,即是要知道自己的需求底线,要满足自己的底线,不停给自己补充和回填。一是别人给。二是自己给,三是自然给。六是知足,即是要及时知道满足,不可贪得无厌。七是建功,即是积极行动,多行善事,前提是干实事,多做要事,力戒空谈。八是外化,即是多影响、引导别人。自己如何被引导,则要将心比心,转而引导别人走出小我,上升到大我。”

“太复杂了,有没有简单一点的?”

老牛说:“反思是升级迭代的唯一可能。”

“也太简单了,至少说三条,好记好操作。”

老牛说:“开界,共情,归因。”

懂了:“大开眼界,扩大边界看到更多可能,破我执;共情世界,与世界尤其是与人为善,忠恕;归因己界,三省吾身,君子求诸己,戒定慧。”

从自发到自知,从随大流的自发状态,开始反思自省,从自动驾驶,心猿意马,随波逐流,脚踩西瓜皮,走到哪算到哪。开眼,进入到手动驾驶阶段,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我命由我不由天。

从自觉到自省,由外转内,找到自己的心;开心,由己及人,以至天地。所谓开悟,立地成佛,一念成佛,并不是一下通透、通神、通天,甚至成圣、成佛、成仙了,而是找到去的路了,即便到达不了最后的目的地,也依然充满力量。

从自律到自然,从管住心开始,认知改变带来行为改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节制,习以为常,自然而然,习惯成自然。开窍,找到自己的信仰就是标志,基于此,脱胎换骨,家国天下,万死不辞。

即:眼界大开,不浑不噩;良心发现,不忧不惧;勉力前行,不紧不慢。

费孝通先生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大多以为费老是说人和人之间,老牛说,这其实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人生的不同的阶段之间,也可以各美其美。因为,所谓的人和人,其实也就是人性与人性之间,而人性,也有不同阶段,在自身上就可以看清清楚楚。如此看来,众生其实也就是不同的阶段自己而已,跟别人较劲,不就是跟自己较劲吗?何必呢?还是“‍美美与共”比较好。这话,在世尊那里,大概就是“人人是佛,无非有些是已成佛,有些正在成佛,有些未来将要成佛的。所以,佛说:“来吧,我等你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