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上找风景,路上留痕迹

 成都大学陈大伟 2022-03-29

路上找风景,路上留痕迹

陈大伟

2003年,一位搞教育研究的朋友给我说,他们对薄弱学校的原因进行研究,发现致“弱”的原因不是硬件和经费,而是人心,“看不到他们的理想”,“人心散了”,“无目标了,无追求了”是学校愈弱愈贫的主要原因。2004年,曾经和一位香港做公益的朋友交流,这位朋友说,接触内陆的教师,感到最难受的许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缺乏向上和进取的愿望。实践中,我自己和很多教师接触,看过很多麻木的脸,听过很多抱怨的话语。

哀莫大于心死。我始终认为,没有生存追求的改变,就没有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的改变,教师需要从一种麻木和沉沦的状态中“醒”过来。这是我曾经研究和写作《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的动机,也是我在和教师交流时优先关注教师精神的主要原因,前《教育时报.课改导刊》的记者王占伟先生在《陈大伟:变革教师培训的理念与方式》(2007101724日、31日分三次刊出)访谈中,曾经有这样的述评:在教育转型性变革的新时期,传统的教师培训越来越不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需求。有专家将目前的教师培训概括为'两多两少’:理论讲得多,技术层面的讲得多;触动教师心灵的少,改善教师生存状态的少。在教师培训变革的十字路口,陈大伟副教授以自己全新的理念与实践走出了一条新路。对其他朋友的培训我无法评价,但就我自己,我以为占伟是知音。

如果要问为什么要“醒”过来,我也这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思考。

首先,是要为自己的生活寻找意义。人活着是需要意义和价值支撑的,教师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呢?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两个故事。

我刚参加工作时,是学校的团委副书记,要列席学校的行政办公会,有一年“五一”前夕,行政会要讨论当年的工会活动积极分子。正在开会,推门进来一位老教师,说希望学校同意他当工会活动积极分子。这使与会者为难,因为这位老师并不符合条件。但这位老师愿望强烈,最后他才说明缘由:“我到这所学校工作几十年了,从来没有拿过一张奖状,现在我要退休了,希望得到一张学校的奖状。”听着这位老师的要求,我想我可不能像这位老师这样,当了一辈子教师,到退休的时候也没有找到一种成就感和意义感

工作二十多年后,我曾经在成都市双流县实验小学听到了另外的故事,这所学校里有一位女教师,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在五十岁生日前给学校领导说:“我的生日,子女说要给我好好办一办,但我希望能和孩子们一起过。因此,我想请你们在这一天到我的教室里来,见证我和孩子们在一起,见证我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这个故事让我感动。

2017这个假期,和老师们交流教师幸福生活、教师职业道德相对较多,我很想让老师们好好想一想:是多少次偶然的幸运,才有了你今天的惟一,你为什么不珍惜自己,让自己幸福,让自己生活更有意义?

其次,是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精神振作对学生的意义。请你设想这样的情形,你的孩子要读书,有两个教师可供选择,一个阳光开朗,活泼向上,一个麻木阴沉,心理灰暗,你更愿意选择谁来教你的孩子?

我问过很多老师,大家还是愿意选择阳光向上的教师。接下来的问题是,既然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这样的老师,为什么你不选择成为这样的老师?

教师的学生观察和模仿的对象,可以说,教师的一颦一笑、喜怒哀乐都躲不过学生的眼睛,教师的态度和情绪体验会对学生形成持久而深刻的影响。有一首歌唱得好:“你眉头开了,所以我笑了;你眼睛红了,我的天灰了。……你快乐,于是我快乐。”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心情苦闷和精神郁闷,这种情绪会对学生的全部脑力劳动打下烙印,使他的大脑变得麻木起来。只有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才是滋养思想的大河的生机勃勃的溪流。郁郁不乐、情绪苦闷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使掌管情绪冲动和思维的情绪色彩的皮下层中心停止工作,不再激发智慧去从事劳动,而且还会束缚智慧的劳动。”美国散文家梭罗的建议则更为直接:“我们应该多多授人以我们的勇气而非我们的绝望,授人以我们的健康舒坦而非我们的愁容病态,当心别去传染疾病。

以梭罗的视角,如果你总以“绝望”的“愁容病态”面目出现,你在干什么?你在传染疾病!你在伤害学生!

那如何“醒”过来呢?每个人的情况会有不同,醒来的方式或许也不一样。我这里想说一说认清本质和调整心态。

认清本质实际上就是进行价值追问和价值梳理。也就是把问题充分揭示出来,直面自己的人生,追问人生的意义,梳理人生的选择

比如,我们可以问一问,工作是为了什么,工作意味着什么?我们的回答大多是“工作为了生活”。这样想肯定也对。因为我们的生活需要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工资,没有工作难以生活。但如果仅仅把工作看作是为了生活的话,那工作就成了生活以外的东西,工作可能成为我们极力想摆脱的东西,工作就会成为苦役、成为负担。事实上,工作和生活还有另外一层关系,那就是“工作本身就是生活”,工作的过程是我们生命流淌的过程,因为课堂上流逝的就不是时间,而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因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自己和学生宝贵的生命更有意义和价值。有朋友会说:“不管你怎么说,我就是痛苦,就是不快乐。工作条件让我不快乐,这些学生也让我没有成就感。”我们建议你想一想:不快乐对你有什么好处?对改变你目前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这样想一想,就不如快乐起来好一点,反正你得活,不如好好活。以面对眼前的学生为例,你老想:“你们这些笨蛋,遇到你们我真是倒霉。”学生说不定也会这样想:“你这个笨老师,也只配在这里教我们。”犹如在群山之间,你怒骂“你笨蛋”,群山的回应也是“你笨蛋”;不如深情的招呼“你好啊”,以此赢得群山的回应“你好啊”!

调整心态是用更积极的态度看待环境,赋予眼前环境以更积极的意义。曾经收到一位朋友的邮件:“人生来就是解决问题的。这一句话是我6年教学生活中真正认识到的一句话!从参加工作到现在,教学一直不顺,课堂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每天总有这样那样的闲事还非完成不可,学校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工作需要去比赛,去和别人竞争!有时候总会觉得自己挺没用,别人会把事情做得那么好,自己却总是一团糟,什么事情也不顺!就说做一节课吧,这样备课学生不听,那样备课学生纪律不好,怎么备怎么失败,想提高自己咋就那么难呢?但在今天回家的路上,看着路上的行人,看着一张张各种表情的脸,有的脸上的那种疲惫令我难受,难道我也会这样吗?人生来不就是解决问题的,没有问题,没有疑惑,你就不会思考,不会进步!人生就是这样过来的!有了这句话,我心情一下子就放松了,我还有那么多美好的日子,我要高高兴兴享受生活,享受人生,我会准备一个小本子,写上我的问题,写上我的观察。问题,以前你是魔鬼,现在你是我的好朋友,我们来比比,是你厉害还是我的脑子转得快!”我为这位朋友的转变点赞,可以说,积极的生活就是找快乐找力量,而不是找不痛快找无助。

事实上,我们只能以理想的态度对待生活。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说:“不管事情结果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在过程的每一步,我们只能采取'理想’的态度,即相信事情会得到圆满解决。只有循着理想,朝向理想的方向前进,才能接近理想的目标。只能抱有信心和信任,别无他途。除了对自己要有信心,对别人也要有信心和信任。这当然是一种理想的假设,但这是我们做事情的前提。”心向好处想,力向好处使,一点一点的努力和积攒,或许我们就有了改变。

新的一学年又要开始了,还是“醒过来”,心怀理想向前走,路上找风景,路上留痕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