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怀敬畏做教育的意义和意味

 成都大学陈大伟 2022-03-29
心怀敬畏做教育的意义和意味
一、心怀敬畏做教育的意义
什么是“敬”呢?梁启超先生认为:“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敬是热爱,敬是尊重,敬是敬畏,敬是高度负责的表现……当教师做教育,需要敬畏之心,这在教师诞生之时就是其内在要求。传说在尧帝舜帝时期,有了管理和教育学生的“司徒”。史料有这样的记载,舜曾经对契这样说:“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在这里,“敬”就是对教师从业态度的要求;“敷”是传播、流布的意思,这是对教师责任和使命的要求;“五教”是五种主要的社会人伦关系(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是对教育内容的规定。
为什么需要敬呢?我们似乎可以找到这样一些理由:首先,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的流逝是单向不可逆的。在教师职业生命的历程中,一位学生可能是所教学生的“千分之一”,但就学生这一段生命历程看,它就是百分之百,教育出了问题,对学生的影响是一辈子的。以敬畏之心做教育,至少可以我们少一些后悔和遗憾,少一些良心不安。其次,教育不仅关涉个人人生幸福,而且影响社会和谐和发展,影响文化延续和传承,是属于社会、民族、文化的大事,因为事关重大,影响深远,所以对于教育,我们不能不勤勉、不能不努力。第三,教育本身有规律,是科学,不能仅仅凭经验凭感觉,它需要我们研究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尊重规律,遵循规律。第四,教育是艺术,人是教育情境中最活跃的因素,因为有了人,教育情境复杂而流动,在复杂流动的教育情境面前,我们不能墨守成规,需要因人、因时不断改进和创造。
二、心怀敬畏做教育的意味
心怀敬畏意味着心怀敬畏之心面对每一位学生。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幼儿园老师在幼儿园门口接过家长给的一串葡萄,然后和家长聊天。这时,一位到幼儿园的小朋友问声“老师好”,老师顺手把葡萄给了这位小朋友一些。小朋友很高兴也很懂礼貌,就对老师说谢谢,老师和家长聊得正欢,没有回应孩子“不用谢”,孩子觉得自己的感谢没有被老师接受,就又说了两次“谢谢老师”,老师的谈话被打断,有些不赖烦“谢什么谢?快进幼儿园”,老师的处理给孩子留下阴影,从此以后小孩子不愿意说话只用写字和他人交流一直到六年级。类似的故事也可以从作家毕淑敏写的“谁是你的重要他人”发现……可以说,在小孩子心里,老师就是他们的天,就是他们的地,就是他们的阳光,就是他们的雨露……你不经意的举动就可能给他们带来天大的影响。你不能不敬畏!
心怀敬畏意味着努力做好针对学生的每一件事,既不轻言放弃,也不轻言简单。曾经观察一位老师执教《滥竽充数》,课后议课,这位老师用很轻松的语气说:“我觉得这个寓言很简单,用不着花太多的功夫。学生读一读,明白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的道理就行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上得太深、太复杂肯定不合适,说多了学生也未必能懂。但这位教师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态度使我充满担忧,一位老师如果对教学内容漫不经心,满足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怎么可能给学生以相对深刻的引领和帮助?要知道,教育的目的不能仅仅满足于分数,教育需要“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需要让思想更深刻,精神更丰盈,人生更有意义……针对这位老师的态度,我和她讨论了这样一些问题:“作者写这篇文章给谁看?他的写作目的到底是什么?”“作者有什么样的人性观念与社会管理偏好?”“这篇文章的应该教给学生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这样一讨论,才发现其实不简单,原来我们忽略了深刻,忽略了多样。一定程度上,把教育看得简单的是教师自己太过简单,而简单了事的处理不说是在误人子弟,但至少可以说是在敷衍塞责。
心怀敬畏意味着用研究的态度与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就其广义的理解来说,这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的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了。”教育的艰难在于教育的复杂,在于教育过程中的流变和种种难以预料。没有谁能教给你面对教育实践情境的所有策略和方法,过去成功的、有效的方法对眼前的学生、眼前的教育情境未必管用,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对新的学生、新的教育情境心怀敬畏,用研究的态度和方式对待教育,既不墨守成规,也不任性胡为。教师研究的实质在于发现更值得追求的教育目标、更合理的教学内容、更有效的教育手段方法,以达成更有意义的教育追求。必须承认,实践中的教育难免会不理想,难免会失误甚至失败。这里的研究是“君子不贰过”,是“不在一个坑里去掉两次”,是跌倒以后的爬起,是反思以后的进步。教师需要经验,这种从行动研究中获得的经验,是实验后的经验,是更为可靠和有价值的经验。
心怀敬畏意味着对自身专业的高度自觉和努力。高质量的教育应该是专业的教育,专业的教育需要专业的教师。“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其来源已不可考,但作为教育实现方式的一种诗意呈现应该得到普遍认可。《论语》对教育实现方式不仅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表达,而且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进一步要求。“本”是什么?是“修身”,是自我的成长和完善。“道”通“导”,只有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本”立起来了,“导”的作用就可能自然生出。一个不注重自身专业发展,不努力追求专业成长的教师,怎么说也不能说是对教育心怀敬畏,是爱岗敬业的老师。
陈大伟写于2020年3月24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