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教育角度看《巅峰体验》

 成都大学陈大伟 2022-03-29

从教育角度看《巅峰体验》

朋友送来观影卡,在暑期紧张的备课、与各地老师们交流的间歇,电脑上观看了两遍《巅峰体验》。

《巅峰体验》是一部纪录片,电影内容缘于2017年一次素食公益骑行活动。为宣传素食、健康、环保的理念,18位主要为业余骑手的素食实践者踏上了上海——拉萨的六十多天的骑行旅程,最后有12位骑手顺利抵达目的地。导演徐立既是影像素材的记录者,又是其中的骑手之一。带着对骑行活动的体验和反思,徐导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从300多小时的素材中剪出了《巅峰体验》。真实记录,完美剪辑。

18位骑行者来自各行各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经历和个人主见,表现其中的冲突、碰撞、协商、磨合、成长、反思,是纪录片的核心主线,向企业、行业从业者揭示从团伙到团队的团队进化过程,这大概是导演原初的主要目标定位。

记录片中有人,有人的交流、交往和变化,这就有了一些、学习和教育的要素,从中也就可以找到一些教育的元素。基于教育者的定位和敏感(阅读链接:教师怎样专业地“读”电影),我大致从电影中获得了这样一些教育思考。

人的自我认识和改造。“人啊,认识你自己”这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使命和责任。认识自己的途径多种多样,照镜子可以认识自己的外形相貌、衣着打扮;读书可以认识自己的生活可能和未来方向;千金难买回头看,回顾和反思可以认识自己的来路与经验……我以为,《巅峰体验》提供的自我认识途径是到社会上,到人群中,到生活中认识自己。一群陌生的人63天骑行,人最真实的一面暴露出来了,这些可能在各行业各单位的精英在一路骑行中磕磕碰碰,大家认识到自己并不是自己理想的“意中人”,而是有着各种个性和毛病(比如不守时、抽烟、自由散漫)的“镜中人”。这其中的一些个性和毛病成了团队生活、团队目标的障碍,怎么办?共同的生活开始彼此发现他人,理解他人,同时也反省自己、调整自己,在调整中参与者实现了成长和完善。

从这种意义上,人终究是要在人群中生活的。在当下的教育中,同学们的生活大多只在家庭、学校、补习班三点穿梭,失去了参与社会更复杂生活的机会,也就失去在更复杂的共同生活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一条途径;融入生活,一起共同生活或许是另外一条更为根本的途径。

关注过程的意义和价值。从上海到拉萨,最快捷的方式是6小时飞机,用骑行的方式需要却要60多天,超过1440小时。应该说,不同的目的可以有不同的选择。60多天的意义在于过程,在于途中的风景,在于经历和体验。在这60多天的骑行中,争吵、责怪、误解、愧疚、感恩……彼此学会了尊重、学会了爱、学会了忍让和妥协,生命中留下了痕迹,获得了实现朝圣骑行的梦想和自我体验成长的巅峰体验。我们可以把这次骑行参与者的一次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重参与、重真实学习、重复杂情境与任务,项目式学习带给参与者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成长才是根本的目的,这就是用1440多小时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说,关注过程、适当慢,这才是教育的本质。这部电影也是当下过于急功近利的教育现状的一针“解毒剂”。

个人使命与兼顾大局。骑行队伍中唯一的女骑手是全职妈妈秀丽,从出发亮相歪歪扭扭,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位骑行的“菜鸟”。果然,途中她因穿拖鞋被骂,因为不会选择路线受到批评;因为女性体质骑行落后被责备……上到高原出现高原反应,一方面是骑行大部队有自己的节奏和时间安排,另一方面是秀丽因为身体原因的落后,导演在这里呈现了较长的纠结和矛盾:秀丽坚持在说“应该不远了”“已经没有山坡了”“我们到哪里了”,她在争取着机会,期望大家同意她慢一点,让自己完成骑行;而对讲机里对秀丽的询问都避而不答,只是问:“你上不上车?”无可奈何服从大局,秀丽上了伴行的车。上车后,秀丽的失落情绪明显,后勤人员安慰:“你何必不上来,上来能够看到多美的风景。”(大意)秀丽的回答是:“因为我是车手,我有使命呀!”因为有使命,秀丽克服一切困难在坚持;也因为团队的利益,秀丽又接受了上车的安排。个性和集体的关系在秀丽身上得到诠释:人活着,总得有一定的使命;人在群体中,又不能不顾及集体,不能不有所妥协和放弃。

     在和老师们讨论教师幸福的时候,我总喜欢和老师们朗读这样一段话,它是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说的:“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他给人的感觉,就是他的前面有一束光,指引他永远向前。

匆匆的,就这样结束,同时也向大家推荐纪录片《巅峰体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