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封丘县潘店镇车营村简史

 新用户22301856 2022-03-29

  车营村在潘店镇的北部,是一个行政大村,有七个自然村,近四千口人,毗邻留光、冯村两乡,历史上曾归留光管辖,六几年划给潘店镇。

    车营这个村,历史悠久,姓氏就有14个之多,据史料记载,北宋抗辽名将潘美(戏剧中的潘仁美被丑化,历史记载是忠臣)驻军潘店镇十几万兵马,保卫北宋汴梁城,是抗击辽兵的外围防线。当时黄河还没改道,属于汴梁郊区,而运送粮草的大车就存放在今车营村,故得村名。留守人员以姓为界,划片垦荒,逐渐形成了几个小的自然村。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村与村之间还是空地,界限分明。而从村里出土的石碑来看,建土地庙的时候是在明朝,捐款名单包括几个村庄的姓,名单众多,说明明朝的时候已经是个大村了,基本排除明朝洪洞移民大迁徒的说法,符合军垦划片散居特点。

      车营人吃苦耐劳是出了名的,过去最广为传颂的是“挑鸡蛋挑”。从农家收鸡蛋过来,用扁担挑着去开封省城卖。车营距离开封70华里,还要过黄河,当时也没车,路又不好,挑担是唯一的运输方式。一般都是提前把篓里放上麦秸,装上鸡蛋,夜里一更出发,十几个人结队出行,走走停停,天不亮就到开封城里,多在曹门市场销售,临近中午才能卖完,吃点自带的干粮,到家就午后了。那个时候兵荒马乱,讲究抱团搭伙,互帮互助,被抢被欺都好有个照应,所以年纪大的人比喻关系很铁,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58年炼过钢铁,解放前挑过鸡蛋挑”。

   车营村地势低洼,五十年代天然渠发过一次大水,当时很多房屋泡到水里,不适合居住,政府安排整体搬迁留光镇马村林场。可时间长了,大家住不习惯,都有家乡情结,大水退去,就陆续搬回来了。回来后大队召集劳动力,对天然渠进行了挖沟护堤,从那以后,村庄再没被淹过。

    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的村干部中有几个“能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大胆创新,开拓进取,有经济头脑,带领村里富裕劳动力去外地搞建筑,同时又在村里开办了纸绳厂、翻砂厂、窗纱厂和车床加工。生产的钢套、铜套销往开封、郑州等城市,在整个封丘县都很有名气,后因为政策不允许,传得满城风雨,当时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不得不放弃,成为车营村人的遗憾。

     上世纪八十年代,车营人又多了一个营生,就是卖芦苇,那个时候天然渠南岸有上千亩湿地,到处都是芦苇,到收获季节,村里按份包给村民,家里有劳动力的人都愿意要,割芦苇是个辛苦活,需要跳到水里用镰刀割,芦苇又粗又高,比割麦困难得多,有的需要从水里往外抱,拉到家以后还得整理、打捆,非常辛苦。邻县长垣比较富,盖房的多,那个时候都是拉架子车,用毛驴拉套,到王堤去卖芦苇,一车拉两千多斤,土路坑洼不平,都得用人来掌握方向,有时候遇到路不好,几个人共同招呼一辆车,到平地后再走下一辆车,掌握不好就得翻车,所以也需要结伴而行。

    从八十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出去打工、学手艺,开始以木工为多,主要到山西、宁夏为人家做家具。后来瓦工逐渐增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木工需求增大,很多又改学“支壳子”大多喜欢包工,可以多干多得,现在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一般也是结伴而行,这种务工方式造就了车营人团结、顾全大局、凝聚力强的性格,封丘话叫“顾把、合群”,大家挣了钱,生活水平也得到极大提高,盖房买车、添置家电,过上了幸福生活。

    现在的车营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加强了村容村貌的整治,对道路进行了绿化、按装了路灯,建设了文化大院,极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新建的学校也即将投入使用,努力把车营建设成美丽村、幸福村。

作者简介:邢广连,车营村人,现任郑州市民协副主席、郑州民俗文化展演团团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