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拉伯帝国及其文化的崛起,是世界文明史上一个奇迹

 激扬文字 2022-03-29

引言

中古阿拉伯文学成就辉煌,在东方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阿拉伯”一词,原意喻无水草、荒漠、沙漠之地。阿拉伯文学的发源地是阿拉伯半岛,那里的原始居民是闪族的一支,称为“贝杜因”人,意为草原游牧者。

从古以来,他们就在赤日当空、荒芜干燥的沙漠上游牧为生。“雨水之期,到处绿草滋生,贝杜因人便携带家室,赶着骆驼、羊,迁到野外,逐水草而居,过三个月的游牧生活”。中古及之前的阿拉伯文学,可分为:蒙昧时期、伊斯兰时期、阿拔斯时期。

蒙昧时期文学

又称贾希利叶时期,主要是指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前阿拉伯半岛上贝杜因人的诗歌文学。贾希利叶是阿拉伯语的译音,原义是“愚昧”、“无知”。这时期阿拉伯诗歌创作犹如异峰突起,一开始就几达成熟完美的境地。在这时的赞美诗、抒情诗、诅咒诗、悲歌、短歌、格言、谚语诸形式中,最著名的是“格西特”。

伊斯兰时期文学

伊斯兰原是“和平”之意,同“战争”、“仇恨”相对,也与蒙昧时代的“骄矜”、“暴戾”相区别。以公元622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为标志,阿拉伯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阿拉伯帝国这时经穆罕默德及其四任哈里发的统治,迅速崛起在世界的东方,紧接着的伍麦叶王朝是一个著名的王朝,中国史籍称之为“白衣大食”。

公元622-750年的伊斯兰时期,是阿拉伯帝国蓬勃发展,统一文化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汉志一带繁荣城市盛行爱情诗,出现了一种称为“厄扎尔”的新诗歌。这种诗歌一反表现沙漠生活的格西特传统,“以清疏俊洁的文体和温柔典雅的趣味取代了古典诗歌锵铿有力的语汇和奔放粗犷的豪情”。贾米勒和蒲赛娜,莱伊拉和陶白是两对著名的情侣。贾米勒与女诗人莱伊拉各自描写他们的爱情生活的诗歌,反映了淳朴、忠诚的男女之情,被视为贞情诗的代表诗人。

麦加诗人赖比阿则以放荡淫逸的城市生活为内容,是专事描写美女的艳情诗的代表。“他以擅于挑逗朝觐圣地的美丽姑娘和妩媚少妇而闻名于史。他的诗歌从来不写战争、不写游历,不写饮酒;唯一的歌咏对象就是妇女或爱情。以幽婉隽永的语言抒写强烈、深挚而细腻的恋情是他诗歌的显著风格······他的某些诗作刻意描绘香闺粉黛,流于轻佻浮艳,表现出早期市民的放荡情致。这位爱情诗大王曾被欧洲学者称为“阿拉伯的奥维德”。

阿拔斯时期文学

伍麦叶王朝末期,由于皇室贵族穷奢极欲与残酷剥削,民众起义在各地不断发生。公元747年,波斯奴隶艾布·穆斯林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于750年推翻了伍麦叶王朝,但起义的果实却落入了伊拉克贵族、大地主阿拔斯手他,他自称是穆罕默德叔父阿拔斯的后裔。他继承了哈里发之位,建立了高度封建专制的阿拔斯王朝。在阿拔斯及后继者曼苏尔等的努力下,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最后形成了蒸蒸日上、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也进入鼎盛阶段。

诗歌

阿拔斯时期杰出的代表诗人有努瓦斯、穆泰奈比和麦阿里等人。其他如盲诗人布尔特和阿塔希叶的创作,古泰白的《故事的源泉》、《诗歌和诗人》,泰马木的《坚贞诗集》,伊斯法哈尼的《乐府诗集》,蒲绥里的《斗蓬颂》等等,都是阿拉伯文学的重要作品。蒲绥里的长篇宗教颂诗《斗蓬颂》一译《衮衣颂》于清代传入中国,中译名为《天方诗经》,是中国第一部阿拉伯诗歌译本,它是由云南学者马德新及其弟子马安礼采用《诗经》体裁翻译的,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曾影印再版。

努瓦斯是阿拔斯王朝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生于波斯阿瓦士,属半波斯半阿拉伯血统。他幼时曾随香料商学艺,个性豪放,学识渊博。努瓦斯一生留下颂诗、讽刺诗、爱情诗12000余行,尤其擅长咏赞饮酒行乐,有“酒诗人”之称。他曾旷达地歌道:

酒是一种异物,

开怀畅饮吧,

它纵使你负担沉重!

斥责黄澄澄之物的人啊,

你去进天堂吧!

别管我,让我进火狱!

努瓦斯的诗歌技巧娴熟,热情奔放,在对饮酒行乐的歌咏中,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思想和一种难言的惆怅。其名诗《酒之歌》唱道:“当我醒时,每一刻都是诅咒和痛苦/当我醉得东倒西歪时,我却是富人”。努瓦斯以朦胧醉眼睥睨人生浮世,他绚丽多姿的诗歌,在题材和形式上都对阿拉伯传统诗歌有些突破。“后人认为,他那些令人消魂的饮酒诗在语言和风格上都是无法仿效的。他被称为阿拉伯的“酒诗魁首”,阿拉伯文学黄金时代最伟大的诗人”。努瓦斯思想上倾向于当时流行的舒壁主义--一种主张伊斯兰教各民族平等的政治运动,常以诗作调侃权贵、嘲弄群小,晚年因讽刺诗得罪宫廷,竟被鞭挞而死。

穆奉奈比有“中古最重要的阿拉伯诗人”之誉,是阿拔斯时期“七杰”之首。他生于库法,自幼聪颖过人,青年时思想激进,曾以宝剑代笔,自称先知(穆泰奈比即寓含着“假先知”之意),率领牧人起事,失败后曾被囚禁两年,后来四处游荡,先后为40多位王公贵族唱过颂歌,尤其与阿勒颇王赛弗·道莱过从甚密,曾相处9年。晚年他行吟于伊拉克、波斯等地,接受波斯布韦希王国埃米尔之邀前往名城设拉子,备受尊崇。一次在途中遇上盗匪,穆泰奈比被击杀。

穆泰奈比是个思想比较复杂甚至矛盾的诗人。他一生留下了大量的颂诗、情诗、讽刺诗等,许多诗句已成为阿拉伯世界脍炙人口的格言和成语。他为阿勒颇王所写的80余首颂诗,被认为是他诗歌中的精华。穆泰奈比的诗歌洋溢着高傲、自尊、激昂、坚忍的精神,以描绘战斗生活著称,又有诗人哲学家之称。尽管他的一些诗歌是攀附权贵的浅薄颂诗,但代表他的诗歌成就的大多数作品不事雕饰,生气勃勃,与当时阿拉伯诗歌形式上矫揉造作、内容上沉湎于饮宴歌舞的风尚迥异其趣。穆泰奈比是阿拉伯诗歌革新的倡导者和里程碑式的杰出诗人,在诗歌史上承前启后,对后世影响重大。

麦阿里是著名的哲理诗人。生于名门贵族之家,3岁时患天花,双目先后失明。但天资聪颖、勤奋好学。29岁时拄着拐杖四处求学,游历各地,接触到希腊文化,饱览了人生。晚年他返回故乡,闭门思索,禁绝肉食,自称为“三囚人”,即把自己囚禁在家中和因失明不能用肉眼看到世界,再加上精神被囚禁在肉体里。相传他著述达70余部作品,但大部散佚,代表作是哲理诗集《鲁祖米亚特》和长篇天堂、地狱幻游故事《宽恕书》。

《鲁祖米亚特》又译《不需要的必须品》或《无须履行的义务》,共约1.1万余行。集中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宇宙、宗教等一系列问题的观点,流露出厌恶腐败政治、痛恨人类互相残杀的愤世嫉俗的情绪。麦阿里的《宽恕书》比但丁的《神曲》早问世300年,以幻游天堂、地狱的奇异描绘寄托了他对世事的怀疑和批判,他在天堂和地狱反复游览,询问诗人们得到宽恕和得不到宽恕的原因,故名为《宽恕书》。麦阿里的《宽恕书》中对天堂和地狱的描写,许多方面与《古兰经》的描绘相吻合,但规模、构思、想象及其思想艺术价值,更为宏富,是世界文苑中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

结语

阿拔斯时期杰出的代表诗人有努瓦斯、穆泰奈比和麦阿里等人。穆泰奈一生留下了大量的颂诗、情诗、讽刺诗等,许多诗句已成为阿拉伯世界脍炙人口的格言和成语。欧洲现当代学者十分重视对麦阿里的研究,如英国东方学者尼科尔森于上世纪末就介绍了他的《宽恕书》,西班牙学者伯拉修斯1919年撰文探讨了《神曲》受《宽恕书》影响所存在的可能性,等等。阿拉伯半岛西部的汉志,是自古以来的商业大道,北可达地中海、欧洲,南到印度,麦加便是这条大道上最重要的商业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阅读体验更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