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旧称顺德府,别称卧牛城。 黄帝在这儿种过地,尧帝在这儿观察大禹三年、禅让帝位给了禹,禹在这里的大陆泽治水。 ![]() 商纣在这儿的沙丘宫开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园林,“酒池肉林”由此名扬天下。始皇嬴政驾崩于此的沙丘,二世胡亥矫诏上位。汉光武刘秀在此称帝,李世民老家就是这里…… 不过,今儿咱就说说这千年古邢襄、三朝顺德府的城墙。 ![]() 冀南有民谣: “南和城中好牌坊,顺德府里好城墙”,这一民谣流传甚广。顺德府城“楼橹竣丽,雉堞崇严,敌台警铺布鳞次,畿内六郡莫之逾也”,因此有“京南第一城”之誉。 ![]() 邢台古城最特殊的是四座城门均设有三道瓮城,一共四重城门,加上北瓮城多出来一个牛阴门,全城共有十七个城门,如此层层设防,这在全国也不多见。 ![]() 顺德府古城四门中,东门为“望齐门”,因齐国曾助邢抗狄并筑起都城而得名。按五行,东方属甲乙木,东瓮城头道门北侧建天地水三宫庙,三尊铜像为尧舜禹。头门南侧是石勒筑建平城时,在瓮城中创办四座学府中的“居仁学府”。 ![]() 顺德府西门为“归安门”。按五行西方为庚辛金。出头道门的瓮城中建三座财神庙。冲西门里是文财神庙,塑像为比干;北侧为武财神庙,塑像为关云长;路南为武财神庙,塑像为赵公明。这三座庙相距约五步,民谚“五步三神庙,三步五孔桥”的第一句即指此三座庙。 另外出头道城门朝西的门洞上方,镶着一块巨石雕成的寺院门墙,是邢台的三项古迹之一的“没人寺”;二道门洞上的城墙上,镶着石勒于晋成帝和五年筑“建平城”时的“西门”石匾,石匾下方刻着“石勒建”三字,此石匾距拆城时已1600多年,可谓邢台的古迹,可惜拆墙时失落。 ![]() 北门为“拱宸门”。宸即北辰所居,指帝王的宫殿,拱宸门意为拱卫京都。北为壬癸水,所以北门的瓮城里建有水母庙,庙内有眼月亮井;另外还有一座二郎庙;二郎庙东是“养智学府”。 四门中北门最特殊,北门第三道瓮城城墙的东南脚多一小城门,此门直通城外,名牛阴门,以有人形容邢台城是一头首向南的(母)牛城,牛阴门又名泄兵洞,平时不开,专供战时派使出城或守军突围逃跑用,历史上强敌攻城时,邢台城的守军多由牛阴门逃出。 ![]() 古城南门为“来薰门”,南风为薰,故名“来薰”。南属丙丁火,所以南门瓮城东侧建火神庙。西侧原为“尊礼学府”,邢台自古是商埠,主要商业区在南关七条街和城内的府前街,南瓮城是接连城内外商业区的咽喉,旧时南瓮城的三个小城圈内,建满了密密麻麻三十多座商店。 另外,南门里路东建一约五六尺宽、尺余高,共五孔的地下涵道。南门里的雨水流进洞口经过层层城墙和瓮城里密集商店的地下,流到瓮城外的护城河里。这一下水道是先建下水道,后打城基建城墙。只在南门有,其它三门都不曾发现,可见在明万历年间改建砖石大城前的土城时,南瓮城已是繁华的商业区。其他三个瓮城还是荒草地,没有下水道的设施。邢台民谚“五步三座庙,三步五孔桥”,后一句即指南门的下水道的五孔洞口。 ![]() 邢台的历史源于公元前15世纪商王祖乙迁都,有3500年建城史。现存城池始于十六国时期(310)后赵石勒都襄,即便由那时算起也有1700年历史了,但我们今天看到的城池应该是成形于元,元时的邢台城只是个土城池,明朝时才全部包了砖。 ![]() 顺德府流传甚广的还有句“顺德府好南关,张果老一担担”的民谣。讲的是八位神仙里的邢台广宗黑胖子张果老,在顺德府南关外租了二亩地,是种韭菜的一把好手,天天起五更他都要挑着担子到太原城去卖菜。 ![]() 每天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到太原南城门,有一次城门没开,张果老拍门叫城,被守门的兵士训了个烧鸡大窝脖。一气之下,张果老卖完韭菜就把太原城的南关挑到了顺德府,从此太原城没了繁华的南关,顺德府又添了一处人人喜欢的热闹地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