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消毒、灭菌 一、基本概念 1、清洁: (1)、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2)、适用于各类物体表面,也是物品消毒、灭菌前的必要步骤。 (3)、常用方法:水洗、清洁剂或去污剂去污、机械去污、超声清洗等。 2、清洗 (1)、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 (2)、分类:手工清洗和机械清洗。 (3)、流程: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3、消毒: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4、灭菌: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并达到灭菌保证水平的方法。 5、灭菌保证水平:灭菌处理单位产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概率,通常表示为10-6,即经灭菌处理后在一百万件物品中最多只允许一件物品存在活微生物。 二、消毒灭菌的方法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利用物理因素如热力、辐射、过滤等清除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1、热力消毒灭菌法 (1)、概念:主要利用热力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变性、酶失活、细胞膜和细胞壁发生改变而导致其死亡,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是效果可靠、使用最广泛的方法。 (2)、分类 ①、干热法:燃烧法、干烤法 ②、湿热法:压力蒸汽灭菌法、煮沸消毒法、低温蒸汽法、流通蒸汽法 干热法和湿热法比较: ![]() 2、干热法 (1)燃烧法 ①、特点:简单、迅速、彻底。 ②、适用:不需保存的物品;微生物实验室接种环、试管口的灭菌;忌用某些金属器械、搪瓷类物品。 ③、注意事项:禁用于锐利刀剪;不可中途添加乙醇;不得将引燃物投入消毒容器中;远离易燃、易爆物品。 (2)、干烤法 ①、利用专用密闭烤箱进行灭菌; ②、适用:耐热、不耐湿、蒸汽或气体不能穿透物品(油剂、粉剂、金属和玻璃器皿等)灭菌; ③、方法:150℃,2.5小时;160℃,2小时;170℃,1小时;180℃,0.5小时; ④、注意事项: A、灭菌前预处理:物品应清洁、干燥; B、物品体积:≤10cm×10cm×20cm,油剂、粉剂厚度≤0.6cm,凡士林纱布条厚度≤1.3cm;C、装载高度:不超过烤箱内腔高度的2/3; D、按要求设定温度,有机物灭菌温度≤170℃; E、灭菌时间:从达到灭菌温度时算起; F、灭菌后待温度降到40℃以下时方可开启柜门; G、加强灭菌效果监测。 3、湿热消毒灭菌法 (1)、压力蒸汽灭菌法 ①、主要利用高压饱和蒸汽的高热所释放的潜热灭菌(潜热:当1克100℃水蒸气变成1克100℃的水时释放出2255J的热能); ②、特点:温度高、穿透力强、效果可靠; ③、适用:耐热、耐湿类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不能用于油类和粉剂灭菌; ④、按蒸汽灭菌器分:下排气式、预排气式;按灭菌时间分:常规、快速。 压力蒸汽灭菌法: ![]() 快速压力蒸汽灭菌(132~134℃)所需最短时间: ![]() (2)压力蒸汽灭菌法注意事项 ①、安全操作:专人负责,遵守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设备运行前每日进行安全检查并预热。 ②、包装合适:洗净干燥;包装符合要求,器械包重量不宜超过7kg,辅料包不宜超过5kg; ③、装载恰当:使用专用灭菌架或篮筐;容量合适,物品体积≤30cm×30cm×25cm(下排气式),装载体积不得超过柜室容积的80%;物品体积≤30cm×30cm×50cm(预排气式)装载体积不得超过柜室容积的90%,但不小于柜室容量的10%; ④、密切观察:压力、温度,准确计时; ⑤、灭菌后卸载:降至室温、压力表“0”位时取出并检查,取出的物品冷却时间>30分钟; ⑥、监测灭菌效果: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生物监测法(每周一次)、B-D试验(预排气灭菌器每日检测) (3)、煮沸消毒法 ①、1个标准大气压,煮沸5~10分钟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煮沸15分钟可杀灭多数细菌芽胞 ②、特点:简单、方便、经济、实用 ③、适用:金属、搪瓷、玻璃和餐饮具或其他耐湿、耐热物品消毒 ④、方法:刷洗干净后全部浸没在水中≥3cm,加热煮沸后维持≥15分钟(消毒时间从水沸后算起) (4)、煮沸消毒法注意事项 ①、消毒前:使用软水;物品清洁;放置合适(相同器械不重叠,盖子轴节要打开、空腔需先灌满水,不超过容量3/4); ②、消毒中:根据物品性质决定放入水中的时间(玻璃、金属、搪瓷凉水放入,橡胶制品水沸后放入);水沸计时,加物重计;海拔每增高300m,延长消毒时间2分钟; ③增强杀菌、去污防锈:加入碳酸氢钠,配成1%~2%,沸点可达到105℃; ④、消毒后:无菌取物、取出即用、过时重煮(4小时)。 (5)、低温蒸汽消毒法 ①、适用:不耐高热的物品如内镜、塑料制品消毒; ②、方法:内镜、塑料制品消毒蒸汽温度73~80℃,持续10~15分钟;乳类、酒类消毒(巴氏消毒)温度61.1-62.8℃保持30分钟或加热到71℃保持15-16秒。 (6)、流动蒸汽消毒法 ①、适用: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餐饮具和部分卫生用品消毒; ②、水蒸气100℃,相对湿度80%~100%,15~30分钟。 4、辐射消毒法 (1)、概念:主要利用紫外线的杀菌作用,使菌体蛋白质发生光解、变性而致细菌死亡。 (2)、分类 ①、日光曝晒法: A、适用床垫、被服、书籍等物品消毒; B、曝晒6小时,并定时翻动。 ②、紫外线消毒法; ③、臭氧消毒法。 5、紫外线消毒法 (1)、消毒使用C波紫外线:波长250~270nm,杀菌作用最强为253.7nm。 (2)、紫外线主要杀菌机制: ①、使菌体DNA失去转换能力; ②、使菌体蛋白光解变性; ③、降低菌体内氧化酶的活性; ④、使空气中的氧电离产生臭氧。 (3)、分类: ①、紫外线灯; ②、紫外线消毒器。 (4)、适用:空气、物品表面和液体消毒。 (5)、方法 : ①空气消毒: A、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有人环境下使用; B、紫外灯照射:距地面1.8~2.2m,≥1.5W/m3,时间≥30分钟。 ②物品表面消毒:有效距离25~60cm,消毒时间为20~30分钟 。 ③液体消毒 : A、水层厚度应<2cm; B、根据紫外线的辐照的强度确定水流速度。 (6)紫外线灯管消毒注意事项 ①、保持清洁:每周1次用70%~80%乙醇布巾擦拭; ②、环境合适:适宜温度20~40℃、相对湿度40%~60%; ③、消毒时间:从灯亮5~7分钟后开始计时; ④、做好记录:使用时间超过1000小时需更换灯管; ⑤、加强防护:照射时人应离开房间,照射完毕开窗通风; ⑥、定期监测:每年标定1次,普通30W新灯≥90μW/cm2,使用中≥70μW/cm2;30W高强度新灯≥180μW/cm2; ⑦、监测方法: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生物监测法。 6、臭氧消毒法 (1)、适用:空气、水及物品表面的消毒。 (2)、方法:空气消毒,臭氧浓度20mg/m3,作用30分钟;水消毒,根据使用说明书要求;物品表面消毒,臭氧浓度60mg/m3,作用60~120分钟。 (3)、注意事项 ①、空气消毒时人需离开,消毒后开窗通风≥30分钟; ②、国家规定大气中臭氧浓度≤0.16mg/m3; ③、温湿度、有机物、水的浑浊度、pH等影响臭氧的杀菌作用。 7、电离辐射灭菌法 (1)、原理:利用放射性同位素60Co发射高能γ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的β射线进行辐射灭菌。 (2)、适用:不耐热的物品如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食品、药品和生物制品等在常温下的灭菌,又称“冷灭菌”。 (3)、注意事项 ①、放射线对人体有害,应用机械传送物品; ②、应在有氧环境下进行,因氧促进射线杀菌; ③、湿度越高,杀菌效果越好。 8、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法 (1)、原理:在特定的电场内,过氧化氢气体发生电离反应,形成低密度电离气体云,具有很强杀菌作用。 (2)、适用 ①、不耐热、不耐湿的诊疗器械的灭菌; ②、浓度>6mg/L,灭菌腔壁温度45~65℃,灭菌周期28~75分钟。 (3)、注意事项: ①、不适用的灭菌对象:吸收液体的物品或材料;由含纤维素的材料制成的物品或其他任何含木质纸浆的物品;一头闭塞的内腔;液体或粉末;一次性使用物品;植入物;不能承受真空的器械; ②、装载要求:正确清洗和充分干燥后使用专用包装材料和容器;不叠放,不接触灭菌腔内壁; ③、灭菌效果监测: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生物监测法。 9、微波消毒法 (1)、原理:微波是一种频率高、波长短、穿透力强的电磁波,高频交流电场中,物品中的极性分子发生极化进行高速运动,并频繁改变方向,互相摩擦,使温度迅速上升,达到消毒作用。 (2)、适用:餐饮具消毒。 (3)、注意事项: ①、应避免小剂量长期接触或大剂量照射; ②、不用金属容器盛放物品,物品高度不超柜室高度的2/3; ③、待消毒的物品应浸入水中或用湿布包裹; ④、被消毒的物品应为小件或不太厚。 10、机械除菌法 (1)、用机械的方法(冲洗、刷、擦、扫、抹、铲除或过滤等)除掉物品表面、水中、空气中及人畜体表的有害微生物,减少微生物数量和引起感染的机会,常用层流通风和过滤除菌法。 (2)、层流通风:室外空气通过孔隙小于0.2μm的高效过滤器以垂直或水平两种气流呈流线状流入室内,再以等速流过房间后流出。 (3)、过滤除菌:待消毒的介质通过规定孔径的过滤材料,去除气体或液体中的微生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