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克兰开始打游击战了?游击战到底怎么打?——古今游击战漫谈(上)

 观潮h61qruk8lj 2022-03-30

图片 戳蓝字“老旦聊历史”关注我哦。

不知不觉,俄乌战争已经打了整整一个月时间。

从一开始传遍世界的“一天拿下乌克兰”,打到现在,似乎没人知道这场战争的终点在哪里。

而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发展,大家也逐渐发现,乌克兰虽然一开始有点措手不及,但其实这几年也一直在备战,还是为这次战争做了不少准备。

其中一项重要准备就是,乌军早就知道自己正面干不过俄军主力,提前准备了大量功能齐全的战术团队,每个团队里配齐各种功能性装备,从反坦克炮、无人机到机枪、狙击手一应俱全。

图片

这些战术团队和常规军队最大的不同是,他们的作战命令很可能不是来自上层,而是由前线团队自己决定。

要打什么目标,需要多少部队,全部由一线的作战团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组合,如果需要援兵或者是炮火就直接呼叫总部,总部则根据自己手上任务的优先级来安排兵力和火力。

这种作战理念我们可是再熟悉不过了,这不就是游击战嘛

在战争开始后不久我就曾经说过,乌克兰如果从一开始就想好了就是要拖时间,那俄军的麻烦可就大了。

现在看来,乌军确实早就为这一战做了相当充足的准备。有资料显示,乌军早在八年前就开始针对这种游击战方式进行军事改革,到战争开打前已经上手实操了好几年时间,估计已经玩得相当顺手。

这段时间,俄军高级将领阵亡的消息越来越多,很可能就是乌军游击战取得的战果。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既然乌军早已经为这场战役提前精心做好了打游击战的准备,那么原本就已经束手束脚的俄军,无疑将面临一场更加艰苦、持续得更久的一场长期战役

由于战争仍然在进行当中,双方战斗具体情况,以及采用游击战的具体部队比例现在没人知道,所以详细的战事分析只能是等战争结束以后了。

图片

不过,说起游击战本身,有很多东西值得一谈。

游击战,是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个有意思的名词,似乎只要一提到“游击战”这三个字,大家心里总是能想到一种敏捷而又富含智慧的作战方式。

令人非常好奇的是,为什么只要一提到“游击战”这个神奇的词语,似乎不仅能够意味着敌人将遭受无休无止的损失,同时又带有最大程度保全自己的神秘魔力?

这个问题就非常的有意思,为什么游击战竟能如此神奇?游击战和正规战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如果大家对战史比较了解的话,就会发现一个更有意思的话题:为什么历史上最成功的那些游击部队,最后又都纷纷摇身一变,主动把自己变回了正规军?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古往今来的游击战故事。

01
上古时代的游击战:
灵魂本能


所谓的“游击战”概念,对应的另一个词语就是“正规战”。

如果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的话大概是这样:当一只军队选择不和敌人正面硬碰硬交锋,而是反过来用其他一切手段来和敌人作战的时候,我们通常就会认为这支军队采用了“游击战”的战术。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正规战”的历史远比“游击战”要短得多。

在整个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直到了农业社会正式形成之后,人类才真正有了足够的剩余财富和人口,为战争设计出专门的武器、防具和建筑,并雇佣专业的人士来操作它们。

直到公元前3100年,人类才第一次有了正规军的记录(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而第一次有详细文字记载的“正规战”则已经是公元前1468年的事情。

相比于人类几十万年的发展历史,正规战这不到几千年的历史其实是相当短暂的。

而游击战恰恰相反,它的存在和整个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而在“正规战”没有出现的漫长岁月里,人类所进行的所有战争行为,都可以被定义为是“游击战”。

远古时期的这些战争和现代游击战的唯一区别,仅仅是古代没有人会专门给这种战斗方式命名而已。

长期研究爱斯基摩人、恩加人等原始部落的人类学家劳伦斯·基利(Lawrence Keeley)写道:

(原始部落)普遍采用的一种袭击战术是:在拂晓以前秘密包围敌人的村落,用锋利的长矛刺穿院墙杀伤敌人,通过门堂和通风口向屋里射箭,或者是把屋子点着以后向逃出的攻击对象开火等方法。

在实施了一轮袭击之后,袭击者会在大队敌人赶来之前化整为零,可能要过些天才会重新出现,再对散居的敌人发动一轮新的袭击。

这群原始部落的战士之所以选择这种灵敏的战斗方式——而不是一群人嗷嗷叫着往上冲——肯定不是因为他们学习了什么“特种部队的闪击战术”之类花里胡哨的东西。

他们之所以如此作战,仅仅是因为在对考虑过所有备选方案之后,他们认为这种战术,能给敌人以最严重的打击。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回到遥远的上古时代,观察两个部落为了抢夺一片肥沃的土地而发动了你死我活的争斗之时,我们可能会能看到无数的偷袭、伏击和趁人之危,以及数不清的“打了就跑”。

虽然我们无法准确预测原始人到底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完成一场战争,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是不会看到交战双方在平原上摆出整齐的方阵,高举着石头呐喊着向对方冲锋这种热血场景的。

02
冷兵器时代的游击战(上)


随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职业军人开始不断出现,专门为战争而生的武器和装备也越来越多,正规军和正规战逐渐成为战争的主流。

有意思的是,在正规战成为主流的同时,游击战这种古老的战斗方式慢慢被贴上了不正规、怯懦甚至是卑鄙的标签,成为一种“野蛮的象征”。

然而,想要用正规战来淘汰游击战,恐怕完全只是职业军人的一厢情愿罢了。

事实上,在冷兵器时代的每一次战争中,那些实力上明显处于弱势的一方几乎无一例外采用了游击战的形式和强大的敌人对抗。

这方面有许多耳熟能详的例子:反抗罗马的角斗士斯巴达克斯、反对英国统治的苏格兰英雄威廉华莱士等等,他们最初率领的都是一支起义军性质的弱小部队,坚持用游击战的方式和强大的敌人周旋,并在这个阶段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实力。

不无讽刺的是,这两人领导的起义军,最终都在一场决定性的正规战中落败。

图片

斯巴达克斯(影视形象)

图片

威廉华莱士(影视形象)

相比于成功案例寥寥无几的起义军,在冷兵器时代,真正能够代表游击战这一经典战术的,实际上是一个始终游离在正史内外的人群:游牧民族。

无论是奴隶出身的斯巴达克斯,还是为祖国而战的威廉华莱士,他们选择游击战多少有些身不由己、不得已而为之的意味。事实上,当他们的实力足够强大之后,他们很快就将自己手头的武装力量尽量转为正规军,并开始和敌人进行正规战。

而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则完全不同,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恐怕都找不到比游牧民族更适合进行游击战的人群。

居无定所、弓马娴熟、来去如风,游击战所需的所有一切,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刻在游牧民族的灵魂之中。

图片

发生在古代中国的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几乎可以作为“正规战vs游击战”的标准范例。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为了解决匈奴人无时无刻的骚扰,亲率30万大军远征匈奴。然而,这支远征军得到的却是一次标志性的惨败。

面对这支远比自己强大的正规部队,以游击为主的匈奴人自然选择了避其锋芒,在和汉军的前期交锋中诈败而退,一路引诱汉军追击进入苦寒之地。匈奴人耐心地等到追击的汉军疲惫不堪之际,才突然发起伏击,最终一举击败了这支可能是当年全世界最强大的正规军。

大败的汉高祖被迫向匈奴王献上财宝才得以逃脱。此后,汉朝不得不每年向匈奴缴纳“岁币”以乞求和平。

直到公元前135年,年轻气盛而又性格霸道的汉武帝想要一雪前耻,决定再度向匈奴发起远征,这一次,汉武帝采用了非常谨慎的策略:他正确地认识到胜负的关键在于马匹的数量,于是大量地采购马匹,招募和培养职业军人来使用它们,同时还招募了其他游牧民族来帮助他作战。

汉武帝这支远征军出发之后,果然如预期一般所向无敌,匈奴人知道自己完全无法与之对抗,于是从一开始就使用了更加坚决的游击战来应对。

在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征战之后,虽然远征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并大大拓展了汉朝的疆土,但这几十年的劳师动众也同时证明了一件事情:即使是采用了机动战术的正规军,也很难彻底消灭坚决使用游击战的游牧武装。

在匈奴坚决的游击战术之下,远征军始终没有真正抓住并消灭匈奴的主力。

而长年累月的远征,真正耗尽的是汉朝原本强大的国力,汉武帝倾尽国力发动的这场战争导致国库常年入不敷出,就连士兵的军饷都发不出来了。

在确定国家再也无法承受之后,公元前90年,汉朝终于放弃了对匈奴的远征,开始修筑长城,作为今后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主要手段。

不过,匈奴人尽管残存了下来,但是还是被汉朝的远征伤了元气,很快,匈奴就在几次内战后,被旁边的鲜卑人被灭了。

问题是,在匈奴基本消失之后,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威胁却一点儿也没有减少,其他游牧民族在取代了匈奴的霸主地位之后,立刻和前任一样日常跑来中原打秋风,总的来说,无非就是来骚扰的游牧民族换了个名字罢了。

从此,就如同写好的剧本一般,往后的中原王朝常常抱着一举剿灭游牧民族的雄心壮志派兵远征,却始终难以跳出“出发远征—未能彻底胜利—回来修长城—出发远征”的循环。

塞外的游牧民族换了一拨又一拨,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始终未能得到彻底根除。

图片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欧洲大陆上。

公元前512年,为了一劳永逸解决游牧民族“斯基泰人”的骚扰,波斯帝国的君王大流士率领一支强大的军队直奔斯基泰人的老巢(现在的乌克兰南部地区)。

当这支军队跋山涉水、不远万里地来到目的地地区之后,才发现这群敌人早已经跑得无影无踪。

大流士恼怒地给斯基泰国王写了一封言辞激烈的信:

“你们这些蛮夷,为何不战而退……速来决一死战!”

斯基泰国王的回信如下:

“波斯人,这就是我的办法……

我们斯基泰人既无城市也无耕地,我们不会因为这些财产可能被夺取或毁坏,就急于与你决战……

除非条件有利,否则我们不会决战。”

这个发生在远古时期两位君王之间的有趣对话,在无意之间恰恰说出了“正规战”和“游击战”的其中一个核心区别:拥有强大实力的正规军,追求的是和敌人正面“决一死战”;而实力弱小的游击部队则会尽力避免进行正面决战,耐心地在游走中等待机会,只有在条件有利时才会发起进攻

03
冷兵器时代的游击战(下):
上帝之鞭


游牧民族和他们的游击战,在公元4世纪首次达到了顶峰。

公元370年,一个名为“匈”的游牧民族突然出现在欧洲,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人们对匈人几乎一无所知——没有人知道他们来自何方,使用什么语言,有着什么样的历史。人们唯一知道的是:和其他所有游牧民族一样,匈人弓马娴熟、来去如风、残忍善战。

在匈人出现之前,欧洲大陆以莱茵河、多瑙河为界,盘踞着两个势均力敌的强大势力:文明程度较高的罗马帝国占据着莱茵河、多瑙河的西南部,而文明程度相对较低的,罗马人眼中的“野蛮人”日耳曼人各族则占据着莱茵河、多瑙河的东北部

图片

网上找的图,这图画得非常清楚

图片

罗马士

图片

日耳曼人(被罗马人称为野蛮人)

匈人进入欧洲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彻底刷新了整个欧洲人的三观:原来日耳曼人根本算不上野蛮!

匈人,是野蛮人中的野蛮人。

罗马历史学家阿米安对匈人的形容如下:

这些人被称为匈人……他们比当时所有的蛮族都更加野蛮

……(匈人)粗野而又强壮,他们既不用火也不烹饪佳肴,而是以野菜根和半生的兽肉为食。他们把生肉夹在大腿和马背之间,短暂地焐热后便吞食西区。他们挤在一起,背靠他们的马匹来取暖。

……他们从不居住在屋子里,而是始终在高山密林之间游荡,忍受着自出生以来就要忍受的饥寒困苦。

图片

匈人

第一个遭殃的,是日耳曼人中最强大的哥特人。

按理说,哥特人作为日耳曼人中的扛把子,常年奋战在和罗马干架的第一线,打架经验丰富得不行,论打仗哥特人应该是不虚的。

但是,这一次他们面对的敌人,实在是令人耳目一新:匈人几乎一辈子都在马背上渡过,他们在马背上待的时间是如此之长,以至于他们下马之后,两腿都还保持着骑马时的形状。

匈人善骑射、作战,因长时间骑在马上活动,站立于地上时双脚向外扭曲。

在马上待了这么久当然不是白呆的,可以想象这帮匈人的马术精通到了什么程度。据文献记载,匈人的基本操作是在极速奔跑的马匹上回头向后进行射击——而且他们还没有马镫!

对于倒霉的哥特人来说,最要命的还不是匈人娴熟的骑射技巧,最关键的是,匈人坚定地用最合适的战术把自己擅长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匈人)的行动非常迅速,更喜欢突袭敌人。他们时聚时散,在给敌人以重创之后,就会化整为零、分散开来,而且总是避免死守要塞或工事。

6世纪的哥特历史学家约丹尼斯在研究哥特历史时,对于哥特人遇见的这群恶魔做出如下总结:

尽管他们可以,但匈人并非通过战争手段消灭别国,而是通过游击这种更让人焦虑的方式(来消灭敌人的国家)。

面对这种闻所未闻、来去如风的敌人,打又打不着,跑也跑不掉,哥特人一股蛮力都打在空气上,没过几年,哥特人就已经溃不成军。

图片

匈人首先灭亡了靠得最近的东哥特国,然后又一举跨过德涅斯特河,杀进西哥特境内。

匈人所到之处,刮起一股又一股接连不断的死亡旋风,哥特人无从抵抗,只能望风而逃。

然而,被匈人赶出了家园的哥特人无处可去,在无奈之下,他们选择向罗马帝国进攻,试图“打出一片天”。

欧洲从此一片大乱。

图片

匈人

欧洲人的这场灾难在公元440年左右转向高潮:匈人迎来了一个强大的首领阿提拉。这位从小在罗马帝国长大的单于把自己从罗马学来的先进知识和匈人文化进行了融合,进一步提升了匈人原本就十分恐怖的战斗力。

图片

阿提拉(游戏形象)

阿提拉上台之后,匈人再次吹响了进攻的号角,向着其他日耳曼民族发起进攻,越来越多的日耳曼人失去家园——然后纷纷掉头向着罗马帝国跑了过去。

在征服了几乎所有的日耳曼民族之后,匈人的铁骑毫不犹豫地踏上罗马帝国的土地。东罗马帝国一路败退,一直退到君士坦丁堡才勉强停下脚步。

图片

随后,阿提拉的铁骑转向西罗马帝国,在一连串的胜利之后,阿提拉终于还是吃到了人生中第一次大败:匈人和罗马军团在沙隆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会战,并最终以匈人的惨败而结束。

需要专门提到的是,沙隆会战,是一场毫无疑问的正规战。

沙隆会战之后2年,阿提拉因病而亡,横行欧洲几十年的匈人在他死后分崩离析,在几年内退出了历史舞台。

哪怕在匈人消失之后,他们留下的足迹依然改变了欧洲的整个历史:一系列的战乱对整个西罗马帝国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无法修复的恐怖破坏;更重要的是,那群被匈人赶到罗马境内的日耳曼人,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彻底崩溃。

随着西罗马帝国的消失,欧洲的统一和安定不复存在。在此后数个世纪中,欧洲大陆陷入了被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方式的游牧民族支配的境地。

对于匈人在欧洲的整段历史,罗马历史学家阿米安总结如下:

(匈人是)各种灾难的源头,复仇女神用前所未有、搅乱一切的毁灭之火引发的灾厄。

一个更加著名的总结是,由于欧洲人完全不理解为什么突然间凭空跑出来一群如此强大而又残忍的敌人,在横行几十年后又突然消失。信仰上帝的欧洲人普遍认为这是上帝派到人间来鞭笞他们的“恶魔”,并以此给匈人取名为:

上帝之鞭(the Scourge of God)

00
老旦点评


1、关于匈人的来历,一直有一个很令人感兴趣的说法:从某些迹象来看,匈人很可能就是当年和汉朝大战了几百年的匈奴人。《全球通史》中专门画了一个匈奴人从亚洲到欧洲的迁移历史,看起来很像那么回事:

图片

2、不过,从现在很多研究成果来看,这个说法的真实性其实有待商榷。不过,我是很乐意相信“匈人就是匈奴”这个说法的,主要原因是:汉朝把匈奴干跑了,跑掉的匈人却间接把罗马给灭国了,这个历史,看着很爽的嘛。

3、当我们回看斯巴达克斯、华莱士、匈人的整个历史,很容易发现一个显而易见的共同点:明明是以游击战起家并且发展壮大的他们,最终却都在一次决定性的正规战中落败。这就是开篇提到的游击战最有名的一个悖论:为什么历史上最成功的那些游击部队,最后又都纷纷摇身一变,主动把自己变回了正规军?

4、这个问题本来我是想一篇文章给他写完的,但是没想到游击战这个话题实在是太大,我又不想写成跟课本一样催眠,主要挑案例来结合着讲,结果写起来就有点打不住,这部分只能是下回分解了。

5、在下一篇中还会讲到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有没有哪个游击队不仅主动变成了正规军,而且最后成功击败了强大的敌人?

6、预先公布答案是:有的,不止一支的游击队不仅成功转型成正规军,击败了原先强大的敌人;其中最成功的那几只部队,最后甚至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7、有意思的是,在成功的这几个案例中,有一个案例的光芒实在是太过于耀眼,以至于历史上其他任何一次成功与之相比都显得黯淡无光。

8、这个案例的神奇之处在于:这支游击队的领袖,在他们的实力还非常弱小时,公开发表了一篇文章。在文章中,这位领袖大方地向全世界公布了自己未来的每一步战略,并充满信心地宣布他们将会获得最终的胜利。

9、随后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他们果真按照文章所写的战略一步步坚定地走了下去,并最终获得了古今罕见的伟大胜利。

10、从此,这位传奇领袖成为这个世界上每一个游击队争相膜拜和学习的对象,他的那篇文章,成为有史以来传播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游击战争著作。

这篇文章的名字是:

《论持久战》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