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拥有七千多年的文明史,1700多年的建城史,文物古迹、历史建筑遍布全城,展示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成为游客寻踪访古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嘉兴市级文物管理部门统计(不含市属县市),全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点7个(打包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个,省级16个,市级53个,文保点143个。这些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绵延上下几千年,在经济、社会、军事、政治、人文、宗教和民生等各个方面留下丰厚的遗产,也为游客了解嘉兴这座城市提供了多种视角。
历史上苏东坡曾三次到过嘉兴,史称“东坡三过嘉禾”,为此嘉兴建有五处煮茶亭,留下不少佳话。在三塔公园的遗址上有一座石牌坊,名“茶禅夕照”,就是五处煮茶亭之一的茶禅亭。
据嘉庆《嘉兴府志》记载:三塔东坡煮茶亭“在县西景德寺之东禅堂”。三塔建成后,相继建寺,初名三塔寺,后改称龙渊寺,宋代叫景德寺,清代乾隆皇帝赐名“茶禅寺”。
相传乾隆第三次南巡时路过嘉兴,曾入寺品茶,对苏东坡煮茶亭赞赏不已,不仅应寺庙住持的请求赋诗,还当场赐名“茶禅寺”。乾隆御制诗曰:“积土筑招提,千秋镇秀溪。予思仍旧贯,僧吁赐新题。偈忆赵州举,茶经玉局携。登舟语首座,付尔好幽栖。”
诗中提到“赵州茶”的典故,唐代高僧从谂为了让弟子领悟禅的奥义,常常唤众徒“喫茶去”,借以提醒弟子。中国茶文化与禅义密不可分。乾隆皇帝深谙茶禅,也极欣赏苏东坡对茶禅的爱好和悟性。
嘉兴位于杭嘉湖平原,境内无山,自不产茶,但是南来闽、赣、皖的茶叶却必经嘉兴运往北方,于是嘉兴便可从中收取好茶。烹茶之水则主要依赖鸳鸯湖,宋代也有结社轮流去无锡惠山取泉水者,那时,做客时带上一壶惠山泉送给主人是极珍贵的礼物。
七十年代初茶禅寺被拆除后建水泥厂。现在的“茶禅夕照”石牌坊即该寺遗址,横额“茶禅夕照”四字为清同治年间嘉兴知府许瑶光手迹,正联:“龙潭映水三塔巍巍重现古河岸;法华品茗一杯悠悠细参世间情。”背联:“固然胜地一道石梁留史迹;岂似旧颜四周桑拓易层楼。”向后人展现当时三塔及茶禅寺周围景色,从中也可看出他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我们今天对着这座孤零零的石牌坊、这座亭子,不也同样感慨么?
“状元及第”石牌坊位于三塔路东首,与通越阁隔河相望,遥相呼应。 这处石牌坊于2006年重建,四柱三间,高72米,宽22米,用金山石构造而成。
此地曾有过一座汪氏家族的旧宅,叫“铁舟园”。汪氏一门书香传世,汪如洋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连中会元和状元,时年仅26岁;汪如洋的祖父汪上堉曾任职云南大理府知府,是《再生缘》女作家陈端生的外祖父;其父汪孟鋗,乾隆三十一年(1767)进士,是秀水派重要诗人;其兄汪如藻,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曾任山东粮道、翰林院编修;其弟汪如渊,嘉庆四年(1799)进士,官至广东布政使。
汪如洋的外祖父金甡于乾隆七年(1742)35岁时亦连中两元,官至礼部侍郎,时隔三十八年后,外祖父和亲外甥两人在同一朝代连中“二元”,被誉为“一朝天子祖孙状元”(均在乾隆时期),这在科举史上绝无仅有,传为佳话,当地乡绅为表彰汪氏,专门建立这座牌坊。
据说,在此周围历史上还出过多位进士,可惜牌坊旁边没有介绍,具体年代、姓名均不详。嘉兴是文人、学者辈出的文化名城,从大市(包括市属县级市)范围来讲,明清两代曾经出过状元8名、进士多达1279名。
梅湾老街有一座清芬堂,为清代文化名臣钱陈群故居,门楣上方悬挂“清芬世守”匾额。钱陈群(1686-1774年)清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历经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一朝三代元老”,历任内阁学士、刑部尚书,官至一品,与乾隆既为君臣又是文学知己。
嘉兴·海盐钱氏以五代十国吴越国创建者钱镠为始祖。清初,钱镠第二十四世孙海盐钱氏钱纶光,娶陈氏之女陈书为继室,其子钱陈群(即二十五世孙)迁居嘉兴,其后人便以钱陈群为始祖,称嘉兴钱氏。
钱氏以“勤俭忠厚”传家,以“崇文厚德”立世,其家训的核心是:做人“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持家“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勤俭为本”“忠厚传家”;对社会“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救灾周急,排难解纷”;对国家“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乾隆帝非常赞赏钱氏家风,认为以此可“化家为国”,借以达到“王族”家训,为朝廷所用,欣然为钱家题匾:“清芬世守”。钱陈群之母陈书擅画,1781年,在钱陈群去世八年后,乾隆在其母陈书花鸟册上御题“清芬世守”四字褒奖钱氏家风。
在清芬堂的侧厅辟有钱氏祖上、吴越国创建者钱镠事迹展示厅。
正是在严谨家风的代代传承和熏陶之下,钱氏后代名人辈出,如:“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近代力学奠基人钱伟长、“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和国学大师钱基博、著名教育家和历史学家钱穆、著名学者兼作家钱钟书、水利专家钱正英、著名外交家钱其琛、台湾社会活动家钱复、著名金石书画家钱君陶、著名物理学家钱致榕等等。
在院子里看到的“香树亭”,亭匾由钱陈群第八世孙、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钱李仁题写;小西门的“嘉兴电力博物馆”,馆名是由原水电部长钱正英题写。据说,1998年,嘉兴市区旧城改造时,地处莲花桥钱氏故居被拆,2000余平方米的房屋拆迁款,由钱正英代表钱氏家族全数捐给嘉兴第一中学建造图书馆。
灵光井位于中山东路、建国南路口人行道上。旧时,嘉兴老街坊古井众多,而位于人流密集、车水马龙的闹市区,此井为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古井,现在也只可观赏不能汲用。
书法家张秋池所书碑文中说:“灵光井建于明代,为明朝兵部尚书项忠遗建,因临近灵光坊而得名。水质清冽,大旱不竭,百姓称此井水有一饮百疴轻之奇效。”1988年街道拓宽时特建石亭保护,并立碑告示后人。
项忠,字荩臣,号乔松,为明正统(1442)年进士,自项忠开始直到1583年项忠的玄孙项承芳,这个家族完成了一门五代六进士的科举“神话”,成为真正的科举世家,项氏是嘉兴的望族。
在项忠的侄孙项铨的经营下,项氏家族的经济也达到繁荣兴旺,富甲一方,跻身全国十七大富豪家族之一。
项铨独具商业眼光和开创精神,他看到当时经济发展,贸易增加,货物大量流通,而货币体制尚未健全,货币流通跟不上,尤其在票据信用方面更是短板,他毅然冒着极大的风险开设以高利贷为特征的“质舍”,即典当行。
灵光井和襄毅公祠石牌坊残坊(拍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来自网络)
这种早期金融业在当时才刚刚萌芽,因此获利空间巨大,利润丰厚。典当业,不仅要有长远眼光,也依仗项家世代为官的背景,关键还要“识货”,有较强的鉴定能力。可见项铨具备这种本领,还把这种能力遗传给了儿子,他的两个儿子项笃寿和项元汴,在书画、艺术品领域都遗传了超凡的创作能力和鉴定能力。
项元汴(1525-1590),字子京,号墨林,别号墨林山人、墨林居士,他倚仗着项家强大的财力,以及祖上几代初步积累起来的藏品,加上自己勤奋好学,广交藏友,慧眼识珠,终于成为明朝最大的收藏家。
很多研究项元汴的专家都认为,项元汴的藏书楼名叫“天籁阁”,就在瓶山脚下、灵光井东侧。项元汴的书画藏品一共有二千一百九十多件,而当时故宫博物院的书画收藏,据《故宫书画录》共计四千六百余件,项元汴以一己私人之力,收藏量达到故宫的半数。“天籁阁”是嘉兴历史上一座文化丰碑。
写于2022-0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