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课回响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2-03-30

1

优雅的课堂  实用的语文

- 山东省威海经济开发区新都中学  鲁敬华 -

初识丁慈矿老师缘于无意中看到了他的“小学对课”的教学,敬佩于丁老师对传统文化的痴迷与热爱,在第六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上得以亲眼目睹丁老师的课堂风采,再次被丁老师丰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也深深地被这样的语文课堂所吸引。

丁老师的课堂是优雅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守护优雅的汉语”一样,丁老师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文雅的书卷气质,课堂上从教师的范读、引导,到学生的朗读、回答,无一不体现着优雅与淡定、大气与从容,置身这样的课堂,始终给人以美的享受,真正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饕餮盛宴。如在“捉天牛”一段的学习中,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反复地朗读、揣摩,通过师生的对话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捉天牛的乐趣及天牛的温文尔雅的行为,甚至使学生可以通过文字闻到天牛的味道,把学生带进了文章的意境,使人真正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所在。

丁老师的课堂是好玩的。这篇课文叫《捉虫小记》,节选自丁老师自编的《小学生汪曾祺读本》中《花园》的片段。上课伊始,丁老师就说:“我们今天读的是一篇非常好玩的课文,去认识一位非常好玩的老头”,这样的开篇让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致,而接下来丁老师介绍作者汪曾祺时说他是作家、美食家、画家,更是一个玩家,这样的介绍更使得学生兴趣盎然,急于去尝试,去学习,去探究。这样的设计毫无疑问充分抓住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使整节课始终充满着轻松愉悦的氛围。尤其是对作者戏弄土蜂一段的学习更是体现了好玩的特点,作者的描写本身就是有趣的,再配上丁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解和引导,怎能不让课堂妙趣横生,怎能不使学生轻松愉快,又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

丁老师的课堂更是实用的。丁老师的课堂不仅仅做到了轻松愉悦,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当中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首先,丁老师重视了字词读写基本功训练。他的笔下流淌出的一手好字,于无形中感染着学生,激发起他们写好字的愿望,给学生起到了规范的表率作用,而且他注意了对学生进行生字的书写训练,从而为整篇课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其次,丁老师重视了阅读方法的训练。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从而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将朗读放在重要的位置,总体浏览课文时他告诉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学生进行圈划、批注;当学到关于对鬼蜻蜓的描写时学生一时不能理解作者的感情,他反复指导学生“再读读,读出声音来,再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童年是梦中的真,童年是真中的梦,童年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第三,丁老师重视了写作方法的训练。这节课沿袭了真语文的精髓,即听、说、读、写。而写作方法的训练则于无形中贯彻始终。如在捉蟋蟀的过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听,瞿瞿瞿瞿,哪里?这儿是的,这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这一段的教学中丁老师先让学生自己朗读,然后让学生单独朗读,再接着由师生对读,教给学生朗读的语速、语气、感情表达,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即“口语式的短句”的写法;再如对鬼蜻蜓的描写:“她的眼睛如金甲虫,飞在花丛里五月的夜。”这诗一样的语言不仅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样的写作方法;最后的拓展延伸环节他通过介绍汪曾祺笔下的鸟、花、人、美食及成长历程传授给学生作家成长之秘诀:(1)东看看西看看;(2)用感官去“吃”各种印象;(3)玩味语言;(4)学会感动。从而使学生成为热爱文章、热爱生活的人。

纵观丁老师的课堂,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收获着。他们学会了圈划、批注,学会了抓住重点进行品读,学会了如何使自己的写作更优美,更令人感动。他们收获着语文学习与表达的方法,收获着语言能力与文学素养的提高,感谢丁老师用优雅的汉语给我们带来了实用的语文教学。


2

走进文本  捕捉灵性

-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授田英才学园  张  鸿 -

从去年开始,我和学生共读丁慈旷老师的《小学对课》,我就在想,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汇聚了这么多美丽的文字,然后以传承对联的形式让孩子们感受其中的乐趣,提升了语感。感谢这次人文论坛,让我见到了崇拜已久的丁老师。

丁老师执教的是《捉虫记》,选自他自编的《小学生王曾祺读本》。纵观整堂课,如果单纯从某些优质课的标准来看,丁老师的课不能称之为“好课”,比如没有小组合作,很少有探究和质疑等等,但是我们再细细的分析,丁老师上这节课的目的是什么?他在上课一开始就交代了,“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位很有意思的老头儿”,这个老头儿是谁呢?是同学们谁也不熟悉的王曾祺老先生,别说学生,就是我们听课的老师也有很多不了解王曾祺老师吧,反正我只读过他的《端午的鸭蛋》,上完这一节课之后结果如何呢,一个爱美食、爱写作、爱生活的老人形象肯定在学生头脑当中有了形象。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基本上没有什么技巧,就是领着学生在寻找,在阅读,是一堂实实在在的读书课,一节新书推介课,这本书就是丁老师引以为傲的《王曾祺小学生读本》。所以从这个点出发,我觉得丁老师的课有很多让自己学习的地方。

第一,品味语言,以点带面

喜欢写作的老师都知道,选材的眼界要宽,但落笔的切入口要小,这样才能写出贴近现实的好文章,丁老师也是如此,虽然一本书摆在那里,但只选取其中的一篇最精彩的,最能体现汪老先生特点的文章进行教学,从现有的这一文本出发,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先找出描写的昆虫有哪些,天牛、蟋蟀、蝉、蜻蜓、螳螂等小家伙悉数登场后,再看看汪爷爷是怎么写捉它们的,标出相关的段落,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进行品读。这时百花齐放,有的喜欢这个,有的喜欢那个,借助大屏幕读相关的句子,其实,这些孩子离农村很远,离这些小昆虫很远,怎样才能拉近他们和这些小昆虫的距离,唯一的办法就是品读文字了,当然,为了更直观,丁老师还配上了相关的图片,这些都是学生所不熟悉的场景,没有生字词的任务,没有语法知识的羁绊,在这里,就是老师和学生在交流汪老先生的生活态度,那种自由的,闲适的,美好的生活。

除了抓文字表面,还进行句式的体会,“听,瞿瞿瞿瞿,哪里?这儿是的,这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句子居然可以这样写,就像我们平常说话一样,短句的优势一下子就清晰的展现出来,接着,丁老师补充了大量的汪老先生文章中这种短句的段落,有写鸟的,有写鸭蛋的等等,透过这些简短的句式,我们也似乎嗅到了那股玫瑰的清香,看到了流油的蛋黄,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有了这些精彩的段落,肯定能激发出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愿望。

第二,博览群书,学会开发

很多专家都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是用教材教语文,不是教教材,因此不要让我们的课堂拘泥于一本语文书,那么这些课外的教材哪里来,有很多专家就开始研究阅读的内容,但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感兴趣的才是最好的,一个老师只有深入的走进文本,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去,才能带动学生去喜欢她,关注他,丁老师的课不仅仅是教《捉虫记》,更是引导同学们去认识王曾祺,不仅仅是教这篇课文,而是激发对阅读王曾祺的兴趣,不仅仅是教这种句式特点,而是教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不仅仅是教捉虫的乐趣,而是生活的乐趣。无论是他的《小学对课》还是他的《小学生王曾祺读本》都是对中国优秀文字的一种热爱,一种传承。

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时常感觉肩上的责任重大,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对母语的这种由衷的热爱,或许丁老师就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老师先要充分的去热爱这些文字,博览群书,从中找到自己的情感依托,学会开发各种资源,然后拿到我们的课堂,或许,将会是另一番天地吧。

其实,我个人觉得,汪老先生的很多文字都是简短的、对称的,丁老师也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把他和“对课”结合出来,那样,就不仅仅是感受汪老先生的文字了,更是凸显丁老师的特色了,如是能真正的走进文本,捕捉这些文字的灵气。


本文收入《智慧 教法 感悟——小语名师课堂教学集锦(2)》,陶继新 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