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唐宋诗词游长江(7):夔州(奉节)之夔州古城

 人在旅途的Gao 2022-03-30
        今重庆市奉节县,古属夔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西周时,此地为鱼复国都城;春秋时,归属巴国;战国时,先被楚国所占,后被秦国所占;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始置“鱼复县”治此,属巴郡(东汉时改为巴东郡)。“鱼复县”县名曾用了800多年,只在三国蜀汉时期曾有50多年的时间里改名为“永安县”,一直到南北朝末期的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才改“鱼复县”为“人复县”。隋代废郡改州,巴东郡改为信州。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为避唐高祖李渊外祖父独孤信名讳,改信州为夔州,此后夔州之名一直沿用至清末。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为尊崇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改“人复县”为“奉节县”,此后一直沿用至今。

        古夔州(今重庆奉节)地处长江中游的咽喉处,位于长江三峡的西端,为巴蜀地区和荆楚地区的分界点,在古代战略地位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的巴与楚,战国时代的秦与楚,东汉之初的成家与东汉,三国时期的蜀汉与东吴,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和北朝,五代十国时的后蜀与宋,南宋末年的南宋与蒙元,以及明初、清初的统一等等,夔州都处于战争的最前沿。

        夔州的地理险峻,正如杜甫的诗歌《夔州歌十绝句》,其一: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巴东:古代蜀地分为三巴,即西巴、中巴、东巴,唐置夔州之前,此地为巴东郡。白帝:指白帝城。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白帝城扼瞿塘峡西口。百牢关:隋置,在今陕西汉中勉县西南。百牢关两璧山岭相对,汉水流其间,扼蜀道金牛道咽喉,其地理形势与夔州的长江瞿塘峡相似。

        今重庆奉节县又被称为“中华诗城”,因其地处长江水路交通要道,胜迹处处,历代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了众多优美的诗章。其中,诗圣杜甫于公元766年春末至768年正月在此寓居近两年,留下诗篇430多首;诗豪刘禹锡于公元822年正月至824年八月在此任夔州刺史达两年八个月,存世相关诗篇约50首;南宋诗人王十朋于公元1165年十一月至1167年七月在此任夔州知州近两年,留下诗作300多首;南宋诗人陆游于公元1170年十月至1172年正月在此任夔州通判一年多,留下诗歌约70首。如今奉节白帝城附近的两条河,其东一条“草堂河”(唐代称“东瀼”),便因流经杜甫寓居夔州的住所“东屯草堂”而得名;其西一条“梅溪河”(唐代称“西瀼”),便是以王十朋的号“梅溪”而命名。

        王十朋又是杜甫的粉丝,其任夔州知州时,在府治内建有“十贤堂”和“诗史堂”,并写下诗作《夔路十贤·少陵先生》:

子美稷契志,空抱竟无用。

夔州三百篇,高配风雅颂。

子美: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稷契:稷和契为唐虞时代的贤臣。稷是后稷,传说他在舜时教人稼穑;契,传说是舜时掌管民治的大臣。风雅颂:指《诗经》三百篇的三个组成部分。汉代的《诗·大序》认为:“风”是用于教化、讽刺的作品;“雅”是反映王室政治成败得失的作品;“颂”是赞美君主、祭祀神灵的作品。

        奉节县被称为“中华诗城”,还因为这里是诗体“竹枝词”的起源中心。“竹枝曲”本是巴渝一带的民歌,经过唐代诗人的搜集整理和吸收融合,创作出了具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竹枝词”,以吟咏风土为主要特色。例如杜甫的《夔州歌十绝句》、白居易的《竹枝词四首》、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和《竹枝词二首》、苏轼的《竹枝歌九首》、黄庭坚的《竹枝词二首》、范成大的《夔州竹枝歌九首》等,因其最初以歌唱为目的,所以也被认为是宋词的起源之一。

        历来对刘禹锡《竹枝词》评价甚高,最有名的便是他的《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岸上少女忽然听到舟中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那歌声好象晴雨不定的天气,说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是雨天吧,东边还出着太阳,令人捉摸不定,是无“情“(晴)还是有“情”(晴)呢?

        唐代的夔州城与宋代的夔州城并不在一处:唐夔州城在白帝城北侧,位于今白帝山与鸡公山(也称子阳山)之间;宋夔州城则在长江以北、梅溪河以西的三角洲,唐代称“瀼西”的地方,也就是三峡水库建成前奉节老县城的位置。历史上,本地州郡治和县治往往就在这两个地方变换:统一和平时期,就设在地形平坦、适宜居住的“瀼西”;割据动乱年代,就挪到地形险要、扼守瞿塘峡口的白帝城旁边。例如南宋末年(约公元1242年至1278年),南宋政权就利用东汉初年公孙述建造的子阳城、唐代夔州旧城和白帝城,把三城连在一起建成了“夔子城”,以抵抗蒙元大军的进攻。现藏于美国华盛顿弗瑞尔美术馆的《蜀川胜概图》,即描绘了当时这座南宋“夔子城”的场景。

        杜甫的《夔州歌十绝句》,其二: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因为白帝城太过有名,人们往往把唐夔州城也混称为白帝城(实际上因唐代人口增长,后期两城已连在一起),杜甫说夔州城和白帝城其实是两座城;又因为夔州地处巴蜀和荆楚的交界处,位于此地的长江和三峡,会随着此地蜀、楚政权的交替,时称蜀江和蜀峡,或时称楚江和楚峡。后两句的意思是,分裂割据并非天意,天下一统才是人心所向。

        因唐代夔州城与宋代及后世元明清夔州城的位置不同,也造成了周围一些地名所指的变化。例如唐朝时期的白盐山和赤甲山,与今天所说的白盐山和赤甲山所指不同。唐朝时期的赤甲山(又名赤岬山),土石皆赤,今称为鸡公山或子阳山,在唐夔州城之北;唐朝时期的白盐山(山顶岩壁在阳光照耀下色白如盐),也称桃子山(因山尖形状类似桃尖),在唐夔州城的东南方,为瞿塘峡北岸最高山。而今天所说的赤甲山是指唐朝时期的白盐山,今天所说的白盐山则为瞿塘峡南岸最高山,与今赤甲山相对。因为站在唐夔州城,有白帝山的遮挡,看不到瞿塘峡口的夔门,只能看到其北部的赤甲山和东南部的白盐山。自宋代始,除了南宋末的30多年外,夔州城设于瀼西再也没有变动过,其向西正对瞿塘峡口的夔门,而原来的赤甲山则看不到了,久而久之,人们口中的白盐山和赤甲山所指发生了转变。

        杜甫的《夔州歌十绝句》,其四:

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

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

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百姓民居。民居绕山、复道重楼,也因此可以看出唐夔州城的地势狭窄和高低不平。

        先来看看宋代夔州城(唐称“瀼西”)。宋初平蜀后,景德二年(1005年),夔州路转运使薛颜因民居不便,正式将夔州治所迁往瀼西,百姓皆“愿迁于瀼西”,并“民乐新构,如归如趋”。

        公元1170年十月二十七日,出任夔州通判的南宋诗人陆游,经过五个月的长途旅行到达夔州,他在笔记《入蜀记》中记述:“州在山麓沙上,所谓鱼复永安宫也。宫今为州仓,而州治在宫西北,甘夫人墓西南,景德中转运使丁谓、薛颜所徙。比白帝颇平旷,然失关险,无复形势。在瀼之西,故一曰瀼西。”在第二年初夏的一个风雨天,陆游眺望着瞿塘峡口,见赤甲山顶的阴云变幻,写下一首《风雨中望峡口,诸山奇甚,戏作短歌》:

白盐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苍穹。

凛然猛士抚长剑,空有豪健无雍容。

不令气象少渟滀,常恨天地无全功。

今朝忽悟始叹息,妙处元在烟雨中。

太阴杀气横惨澹,元化变态含涳濛。

正如奇才遇事见,平日乃与常人同。

安得朱楼高百尺,看此疾雨吹横风。

渟滀:停止不动。全功:十全十美的事。太阴:被阴云遮蔽的太阳。元化:天地造化。涳濛:细雨迷茫的样子。陆游说,白盐赤甲山尖好像一把利剑,刺破苍穹,搅动着乌云变幻莫测,缺少了晴日里从容不迫的大度,而天空也阴郁惨淡,这正是因为大自然风雨交加的缘故。从而悟出一个道理,一个有奇才的人,平时无由外露,看起来很普通,当遇到非常的时代,国家多事之秋,其超人的才智,便会脱颖而出。陆游含蓄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慨叹。

        明清夔州城街巷与宋代街巷大体重合,美国地质学家张柏林于1909年拍摄的夔州古城照片,给我们留下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年)复修夔州城的影像。夔州城有五座城门,按方位分为北门、东门、小南门、大南门、西门。

        1171年9月30日,陆游登上夔州城门楼东望,写下一首《九月三十日登城门东望,凄然有感》:

减尽腰围白尽头,经年作客向夔州。

流离去国归无日,瘴疠侵人病过秋。

菊蕊残时初把酒,雁行横处更登楼。

蜀江朝暮东南注,我独胡为淹此留?

陆游来到夔州将满一年,往着滔滔东去的长江水,不由地思念家乡山阴(绍兴)和京城临安(杭州),叹息自己不知何时才能回去。

       从百年前夔州古城老照片上,可看到大片整齐精美的民居建筑,说明清代夔州府曾是一个繁华富庶的城市。这是因为清政府在夔州奉节设税关,对长江过往的商船收缴商税,使其成为巴蜀地区最大的财政支柱,雄踞川东经济中心之位。

        公元1175年初,南宋诗人范成大受任成都府知府兼四川制置使,从桂林出发,溯江而上,于五月经过夔州,在此写下《夔州竹枝歌九首》,其二:

赤甲白盐碧丛丛,半山人家草木风。

榴花满山红似火,荔子天凉未肯红。

荔子:荔枝树的果实。荔枝成熟在秋初的七月,五月果实未红。

        夔州奉节的没落,发生在清末西方列强的入侵之后。鸦片战争使沿海地区五口通商后,西方继续要求长江内河开放通商口岸,1877年宜昌开埠,1891年重庆开埠,地理位置优越的重庆很快成长为四川的经济中心和进出口贸易口岸,奉节夔关税收因而锐减,奉节从此丧失其西南门户地位,走向彻底的衰败。

        范成大1175年经过夔州正值五月端午节,夔州南门外有民众赛龙舟,他的《夔州竹枝歌九首》 ,其一:

五月五日岚气开,南门竞船争看来。

云安酒浓曲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回。

岚气:山中雾气,此指瘴气。“云安曲米春”为夔州地区的名酿,在本系列上一篇“万州、云安”篇中介绍过杜甫《拨闷》诗句:“闻道云安曲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范成大说,过端午节的人们高兴畅快的喝酒,不醉不归。

        公元1177年夏,范成大离开成都东返,顺江而下于7月18日再次到达夔州,泊船在南门外的鱼复浦。他在笔记《吴船录》中记述:“乙卯(七月十八日)。过午,风稍息,遂行。百四十里,至夔州。余前年入蜀,以重午(五月五日)至夔,鱼复方涨,八阵在水中,今来水更过之,六十四蕝(标识)不复得见,颇有遗恨。”入夜时分,他看到赤甲山顶月亮升起,赤甲山顶的剪影好似扬子鳄抬头张开大嘴,而月亮正从其嘴中吐出,便写下一首《鱼复浦泊舟,望月出赤甲山,山形断缺如鼍龙坐而张颐,月自缺中腾上山顶》: 

月出赤甲如金盆,蹲龙呀口吐复吞。

长风浩浩挟之出,影落半江沉复翻。

天高夜静四山寂,惟有滩声喧水门。

高斋诗翁不可作,我亦不眠终夕看。

金盆:指月亮,初十八的月亮还比较圆。呀口:张大口。高斋诗翁:指杜甫。杜甫在诗中称自己在夔州的居所为“高斋”。例如杜甫住在西阁时,有诗《宿江边阁》:“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杜甫住在瀼西时,有诗《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高斋依药饵,绝域改春华。”杜甫住在东屯时,有诗《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道北冯都使,高斋见一川。”

        范成大在笔记《吴船录》中还记述:“峡江水性大恶,饮辄生瘿,妇人尤多。前过此时,婢子辈汲江而饮,数日后发热,一再宿,项领肿起,十余人悉然。至西川月余,方渐消散。守卒乃日取水于卧龙山泉,去郡十许里,前此不知也。”两年前过夔州时,范成大的随行女仆喝了此地江水后都得了大脖子病,所以这次再到夔州,不敢再喝江水,而是让随行士卒去十里外的卧龙山汲取山泉。因此,他写下一首《夔门即事》:

峡行风物不堪论,袢暑骄阳杂瘴氛。

人入恭南多附赘,山从夔子尽侵云。

竹枝旧曲元无调,曲米新篘但有闻。

试觅清泠一杯水,筒泉须自卧龙分。

袢暑:犹炎暑。瘴氛:犹瘴气。恭:恭州(今重庆)。附赘:附生于皮肤上的肉瘤。范成大过恭州时曾作《恭州夜泊》:“入峡初程风物异,布裙跣妇总垂瘤。”夔子:春秋时夔国的国君,此代指夔州地区。新篘:新漉取的酒。曲米新篘:指夔州特酿“云安曲米春”。卧龙:指夔州卧龙山,位于唐夔州城的西北,因山坡上有卧龙寺(诸葛庙)而得名。此地有山泉,杜甫刚到夔州时住城西阁,曾唤仆人用竹筒接续导引山泉,有诗《引水》:“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

        宋代夔州城的位置在唐代时被称为“瀼西”。杜甫于唐大历元年(766年)春末从云安(今云阳县)来到夔州,上岸滞留寓居在城西阁(大概在唐夔州城西门外附近),住了近一年。在夔州都督柏茂林和友人的资助下,杜甫买了瀼西四十亩果园,又租了一些公田,为方便耕作管理,便于大历二年(767年)春迁居瀼西。约在大历元年(766年)年底的一天,杜甫来到瀼西寻找合适的居所,写下一首《瀼西寒望》:

水色含群动,朝光切太虚。

年侵频怅望,兴远一萧疏。

猿挂时相学,鸥行炯自如。

瞿唐春欲至,定卜瀼西居。

太虚:指天空。年侵:年底渐近,也可说年纪渐老。时相学:写猿类互相戏狎。炯自如:写群鸥悠闲自得。即将冬尽春来,杜甫看到万物都有了复苏的迹象,但自己却只能按下动身出峡的念头,暂且在瀼西寻屋寓居。

        杜甫在瀼西租赁下草屋,经过修葺后,搬了过来,写下《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二:

此邦千树橘,不见比封君。

养拙干戈际,全生麋鹿群。

畏人江北草,旅食瀼西云。

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

千树橘、比封君:典故来自《史记·货殖列传》,古代有一种说法,认为农家有千棵橘树,其收入等于一个千户侯,虽无爵禄之封,而其利大致相等,故称“素封”。后用为比喻官爵奉禄之典。杜甫这里用字面的意思,我有了这四十亩果园,不用羡慕受封的千户侯。养拙:为退隐不仕的自谦之辞。麋鹿群:指草野。三四句的意思,在这战乱年代,我隐居不仕,于草野中保全了生命。畏人:指避人。旅食:做客旅打一份工来养家糊口。三年:杜甫一家于765年夏离开成都,至此767年春末,已是第三个年头。

        杜甫得到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东屯在白帝城东边约五里的东瀼(今草堂河)水畔。大历二年(767年)夏秋的一天,杜甫处理完在东屯的事务返回瀼西草屋,需乘小船渡过西瀼水(今梅溪河),他远望瞿塘峡口,写下一首《柴门》:

孤舟登瀼西,回首望两崖。东城干旱天,其气如焚柴。

长影没窈窕,馀光散唅呀。大江蟠嵌根,归海成一家。

下冲割坤轴,竦壁攒镆铘。萧飒洒秋色,氛昏霾日车。

峡门自此始,最窄容浮查。禹功翊造化,疏凿就欹斜。

巨渠决太古,众水为长蛇。风烟渺吴蜀,舟楫通盐麻。

我今远游子,飘转混泥沙。万物附本性,约身不愿奢。

茅栋盖一床,清池有馀花。浊醪与脱粟,在眼无咨嗟。

山荒人民少,地僻日夕佳。贫病固其常,富贵任生涯。

老于干戈际,宅幸蓬荜遮。石乱上云气,杉清延日华。

赏妍又分外,理惬夫何夸。足了垂白年,敢居高士差。

书此豁平昔,回首犹暮霞。

东城:指唐夔州城,在瀼西之东。唅呀:张口貌。嵌根:崖岸底部。坤轴:地轴。镆铘:古代宝剑名。日车:指太阳。浮查:即浮槎,漂浮海上的木筏。翊:辅佐。盐、麻:盐城、麻城,代指吴楚地区。约身:俭约自奉。一床:比喻地方狭小。咨嗟:叹息。诗的前半部分通过描写远眺瞿塘峡口,江水入峡的壮丽景色,感叹大自然的力量和大禹开凿三峡的功绩;后半部分通过描写自己在瀼西的俭朴生活,表达知足常乐和开朗豁达的情怀。

        公元822年正月至824年八月,刘禹锡在夔州刺史任上达两年八个月,但存世相关夔州诗只有50首左右,可能他当时公务在身,不像杜甫那样可以专心创作,而且他也不像杜甫那般敏感细致、事事入诗。刘禹锡在夔州所作多是有关酬答送别的,有一首《鱼复江中》:

扁舟尽室贫相逐,白发藏冠镊更加。

远水自澄终日绿,晴林长落过春花。

客情浩荡逢乡语,诗意留连重物华。

风樯好住贪程去,斜日青帘背酒家。

鱼复:奉节的古称。尽室:全家。风樯:指帆船。贪程:贪赶路程。青帘:旧时酒馆门口挂的幌子,多用青布制成。从内容看,刘禹锡款待路过的同乡友人,并表达了思乡之情,这也是一首送别诗。

        奉节新县城的选址在20多年前颇费周折,曾三易其址,因为奉节人不想离开长江边,不想离开白帝城和夔门太远,最终选在了老县城上游约6公里处的三马山一带,这里是山坡地,经过20多年的建设,也已经没有可供建设的用地了。从新县城的江边,仍可依稀看到白帝城和赤甲山的身影。

        公元824年八月,刘禹锡转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离开夔州顺江而下,写下一首《别夔州官吏》:

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

青帐联延喧驿步,白头俯伛到江滨。

巫山暮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

惟有九歌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

青帐:青色的营帐。联延:连绵、连续。驿步:水驿的停船处、码头。俯伛:低头曲背,形容年老。“峡水”句:指秋天江水不像夏季的洪水那样令人生畏。蛮神:夔州在西南边地,故称当地供奉的神灵是蛮神。刘禹锡显然对自己在此创作的《竹枝词九首》还是比较满意的,说以后夔州本地人在祭神活动时可以拿来歌唱。

        清代重修夔州城的小南门,也称开济门,取杜甫诗《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之句命名;大南门,也称依斗门,取杜甫诗《秋兴八首》其二中“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之句命名。

        公元822-824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期间所作《竹枝词九首》,其三: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縠文:丝织品的皱纹,用以喻水的波纹。

        奉节老城门遭受最大损毁是在抗日战争期间。1939年至1941年,日寇飞机多次轰炸奉节古城,使古城受到非常大的破坏。特别是1939年6月28日,日军出动27架飞机轰炸奉节县城,一次投弹700余枚,城区被炸成一片废墟。五个老城门中,三个毁损殆尽,惟大南门(依斗门)与小南门(开济门)未完全遭毁坏。

        公元1165年十一月至1167年七月,南宋诗人王十朋任夔州知州近两年,留下诗作300多首。宋夔州城中有一座制胜楼,为北宋时所建,王十朋登楼远眺,写下一首《登制胜楼》:

梁栋翚飞百尺楼,江山满目壮夔州。

鸟穿云过白盐去,鱼透浪来清瀼游。

控扼地临三峡险,朝宗水会百川流。

古今制胜人何胜,天下奇才忠武侯。

翚飞:用来形容宫殿高挑的飞檐。翚,锦鸡。白盐:白盐山。清瀼:指西瀼水。朝宗:比喻小水流注大水。忠武侯:指诸葛亮。诸葛亮和杜甫是王十朋最钦佩的两位先贤。

        夔州古城的依斗门与开济门直到三峡工程迁建前,依然保持老城门模样,但城门上的门楼则已不存。

        公元1171年初夏,任夔州通判的南宋诗人陆游写下一首《晚晴书事呈同舍》

鱼复城边夕照红,物华偏解恼衰翁。

巴莺有恨啼芳树,野水无情入故宫。

许国渐疏悲壮志,读书多忘愧新功。

因君共语增惆怅,京洛交游欲半空。

鱼复:奉节古县名。物华:美好的景物。故宫:指三国时刘备在此托孤的永安宫。许国:谓将一身奉献给国家,报效国家。京洛:洛阳的别称,泛指国都。陆游跟夔州府的同僚们,谈到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大家颇有共鸣。

        三峡水库蓄水前的2000年至2004年,依斗门和开济门的一块块城门石被拆除,然后按照“原规模、原形制、原工艺”整体迁建至梅溪河口东岸的宝塔坪,并复建了一段城墙,让来到奉节的游客感受一下昔日夔州古城的风采,但实际上这里既不是唐代夔州城也不是宋代及之后夔州城的地点。

        公元1171年秋,任夔州通判的南宋诗人陆游写下一首《秋思》:

鱼复城边逢雁飞,白头羁客恨依依。

远游眼底故交少,晚岁人间乐事稀。

云重古关传夜柝,月斜深巷捣秋衣。

官闲况是频移疾,药鼎荧荧卧掩扉。

夜柝:巡夜的梆声。秋衣:指制做过冬的棉衣。移疾:犹移病。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荧荧:火光闪烁貌。

        宝塔坪上的白塔称“耀奎塔”,是一座修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塔,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在前面那张美国地质学家张柏林于1909年拍摄的夔州古城照片中,便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公元1171年重阳节,任夔州通判的南宋诗人陆游写下一首《夔州重阳》:

夔州鼓角晚凄悲,恰是幽窗睡起时。

但忆社醅挼菊蕊,敢希朝士赐萸枝。

山川信美吾庐远,天地无情客鬓衰。

佳日掩门君莫笑,病来纱帽不禁吹。

社醅:社酒。旧时于春秋社日祭祀土地神,饮酒庆贺,称所备之酒为社酒。挼:揉搓。朝士:在朝官员。萸枝:茱萸枝。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远眺、遍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但陆游却在家养病没有出门,不由自主怀念起家乡节日的胜景。

        古夔州小南门外有八阵图,为夔州闻名遐迩的胜迹,传说是诸葛亮排兵布阵的练兵之处。明代《夔州府治》载:“八阵图在治南二里的大江之滨,孔明入川时垒石为阵,纵横皆八,八八六十四垒。”

        约公元766年,寓居夔州的杜甫曾作有一首《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意指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八阵图》是由诸葛亮推演兵法而创设的一种阵法,其渊源极深,可以追溯到上古华夏的黄帝,后经过姜太公、管仲、孙武等军事家的不断改进,到三国时期,诸葛亮使其完善达到了顶峰。《三国志·蜀书卷五·诸葛亮传》记载:“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公元822-824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期间,曾写下一首《观八阵图》:

轩皇传上略,蜀相运神机。

水落龙蛇出,沙平鹅鹳飞。

波涛无动势,鳞介避馀威。

会有知兵者,临流指是非。

轩皇:即传说中的黄帝轩辕氏。上略:即上等的谋略,这里指八阵图。据《太白阴经》载:“黄帝设八阵之形。”蜀相:蜀国丞相,即诸葛亮。神机:神奇的计谋,这里指八阵图的变化功用。龙蛇、鹅鹳:皆为阵名。鳞介:泛指鱼鳖等水中的动物。刘禹锡说八阵图的气势压过了波涛汹涌的江水,令水中鱼鳖远远躲避。

        诸葛亮《八阵图》,今已失传,后人虽对其有多种推测,但其真实面貌已不可考。

        公元1059年冬,三苏沿江而下赴京,经过夔州时,苏轼和苏辙各写下一首《八阵碛》,苏轼所作的《八阵碛》:

平沙何茫茫,仿佛见石蕝。纵横满江上,岁岁沙水齧。

孔明死已久,谁复辨行列。神兵非学到,自古不留诀。

至人已心悟,后世徒妄说。自从汉道衰,蜂起尽奸杰。

英雄不相下,祸难久连结。驱民市无烟,战野江流血。

万人赌一掷,杀尽如沃雪。不为久远计,草草常无法。

孔明最后起,意欲扫群孽。崎岖事节制,隐忍久不决。

志大遂成迂,岁月去如瞥。六师纷未整,一旦英气折。

惟馀八阵图,千古壮夔峡。

石蕝:石块垒成的标志。齧:侵蝕。至人:指超凡脱俗、思想或道德修养高超的人。不相下:不相让。沃雪:谓以热水浇雪,这里指奸雄们来去匆匆、很快消失。节制:即指挥管辖。迂:迂曲,指迂回曲折。六师:周天子所统六军之师,后因以为国家军队的统称。苏轼后来在其所著《东坡志林》中记述了他看到的八阵图景象:“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之上……吾尝过之,自山上俯视,百余丈,凡八行,为六十四蕝,蕝正圆,不见凹凸处,如日中盖影。予就视,皆卵石,漫漫不可辨,甚可怪也。”苏轼说在山上远看,能仿佛看出六十四垒,但到了沙滩上近观,则无法分辨了。

        自古以来,奉节县鱼腹浦便是历代熬盐、制盐的地方,因为这里沙石中有源源不断渗涌而出的汩汩盐泉。有学者考证:“江水夏秋没碛,惟冬春可煎。盐工候江落碛出时,于泉上搬去石碛为堆,乃得盐水,岁岁为之,泉位与碛堆不变。”因此认为,苏轼所看到的圆形石堆,很可能是古代盐工为标记盐泉位置所垒成的,江上往来的人们不知其故,渐渐妄传为那便是诸葛亮布置的八阵图。当然,诸葛亮两次来到这里,也不能排除在鱼腹浦上进行过阵法演练的可能性。

        公元1059年冬,苏轼不仅看到所谓的八阵图,也看到了正在生产的盐井,他写下一首《诸葛盐井》: 

五行水本咸,安择江与井?

如何不相入,此意谁复省?

人心固难足,物理偶相逞。

犹嫌取未多,井上无闲绠。

苏轼把盐井称为“诸葛盐井”,不知是不是当地人告诉他此盐井最早是诸葛亮令人开发利用的?他在诗序中写道:“井有十四,自山下至山上,其十三井常空,盛夏水涨,则盐泉迤逦迁去,常去于江水之所不及。”十四个盐井沿地势从高到低分布,在冬季枯水期时只有最下面一个盐井出盐水,而当江水上涨时,高处的盐井才会依次出盐水。苏轼对这种现象感到十分神奇且难以理解:“咸”字的五行属水,为什么江水和井水的咸度不同?又为什么近在咫尺的江水和井水会彼此不相溶?虽然其物理现象无法解释,但却因此满足了人们希望不断获得盐水的愿望。

        人日,又称人节、人胜节、人七日等,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古老的传统节日。旧时人日的习俗是到郊野溪滨宴乐,谓之踏碛。唐代《夔州图经》记载:“夔府人重诸葛武侯,以倾城出八阵碛上,谓之踏碛游。妇人拾小石之可穿者,贯以彩索,系于钗头,以为一岁之祥。帅府宴于碛石。”

        公元1171年正月,时任夔州通判的陆游,写下一首《蹋碛》:

鬼门关外逢人日,蹋碛千家万家出。

竹枝惨戚云不动,剑器联翩日将夕。

行人十有八九瘿,见惯何曾羞顾影。

江边沽酒沙上卧,峡口月出风吹醒。

人生未死信难知,憔悴夔州生鬓丝。

何日画船摇桂楫,西湖却赋探春诗?

鬼门关:指西陵峡中崆岭滩,有三峡民谣“青滩泄滩不算滩,空舲才是鬼门关”。竹枝:竹枝曲、竹枝歌。剑器:古武舞曲名。瘿:赘疣,瘿袋。探春:早春郊游。陆游在节日里思念家乡,他多年前春游西湖,曾写下一首《闰二月二十日游西湖》:“西湖二月游人稠,鲜车快马巷无留。梨园乐工教坊优,丝竹悲激杂清讴。”

        根据清代夔州府老照片,可以对宋代夔州城的模样有个直观的印象,但对于唐代夔州城是个什么样子,则完全只能凭想象了。这是美国《生活》杂志摄影师凯塞尔于1946年冬季拍摄的眺望白帝城照片,他所在的位置以及前面白帝山下这片水域(南门沱),就是唐代夔州城的区域。

        唐大历元年(766年)春末,杜甫一家到达夔州,上岸滞留,寓居在城西阁(大概就在此照片摄影师的位置附近),住了近一年。杜甫创作的《夔州歌十绝句》其十:

阆风玄圃与蓬壶,中有高堂天下无。

借问夔州压何处,峡门江腹拥城隅。

阆风(即阆风颠)、玄圃(即玄圃堂),都在昆仑之顶,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蓬壶(即蓬莱),传说为东海三仙山之一。它们在这里应是用来代指白帝山和白帝城。后两句是说:夔州城坐落在哪里?夔州城的一隅就坐落在瞿塘峡口长江腹部。

        前面那张照片,瞿塘峡口夔门被白帝山挡住了,摄影师凯塞尔往西走到卧龙山下又拍一张,这张照片则可以完整地看到夔门,也完整地看到了白帝山下的马岭,马岭及其东西两侧就应该是唐代夔州城的核心区域。

        公元766年秋,寓居夔州西阁的杜甫创作了著名的《秋兴八首》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槎:木筏,代指船。画省:指尚书省,因其墙壁上画古烈士像。“画省香炉”代指长安大明宫朝廷。伏枕:指生病。粉堞: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山楼粉堞”代指白帝城楼。笳:古代军中号角,其声悲壮。末两句表面写景,言外兼有时光迅速之感。这首诗写作者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之情。

        这张照片应该是三峡水库建成前的夏季洪水时所拍,尽管水位已经达到最高点,但白帝山下的马岭依然在水面之上。

        公元766年秋,杜甫寓居夔州城外西阁,从此处抬眼即可望见白帝山上的白帝城和其西侧的瞿塘峡口。当时西川军阀混战,烽烟不断,吐蕃也不断入侵关中西部。杜甫亲眼目睹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极端痛苦,内心充满了忧愁,在一个下雨天写下一首《白帝》: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戎马:指战马,比喻战争。归马:从事耕种的马,比喻战争结束。诛求:强制征收,诛杀敲诈。

        三峡水库未完全蓄水时,马岭尚在水面之上,考古人员在此发现了南宋末年所建城墙的遗址,其应该是叠压在唐代夔州旧城的基础上。

        公元767年春,杜甫自夔州城西阁搬去瀼西前,因瀼西草堂修葺尚未完工,便短暂居住于夔州城北部赤甲,写下一首《赤甲》:

卜居赤甲迁居新,两见巫山楚水春。

炙背可以献天子,美芹由来知野人。

荆州郑薛寄书近,蜀客郗岑非我邻。

笑接郎中评事饮,病从深酌道吾真。

炙背:晒背。美芹:以水芹为美味。三四两句的典故出自《列子·杨朱》:宋国有一山野之民,常穿粗麻衣,仅能勉强过冬。春天到,他在田中作业,觉得太阳晒背,暖烘烘的很舒服,就想把这好事告知宋国国君,希望获得重赏。乡里的富人嘲笑他说,以前有人觉得水芹等菜蔬好吃,对富人夸耀,可富人吃后,口、腹都不舒服。因此“炙背献芹”常用来比喻所赠礼物菲薄而情意淳厚;或用来比喻所献建议浅陋无知。杜甫这里用来表达乡野之乐,并略带自嘲。郑薛:郑审(时为江陵少尹)、薛据(时为石首县令),二人都在荆州一带,杜甫希望早日出峡去跟他们会面。郗岑:郗昂(时为梓州刺史)、岑参(时为嘉州刺史),二人都在蜀地,杜甫跟他们已经很久未谋面。郎中、评事:指夔州府内的官员。吾真:真吾,实在的我。

        三峡水库建成蓄水后,马岭完全淹没,马岭东侧的草堂河与西侧的长江连成一片,白帝城变成了一座孤岛。如今,建在马岭之上的廊桥是进入白帝城景区的入口,走在其上的游客们大概不会想到唐代的夔州城就在脚下的这片水域中。

        公元822年初,任夔州刺史的刘禹锡初到唐夔州城,写下一首《始至云安,寄兵部韩侍郎、中书白舍人二公,近曾远守,故有属焉》

天外巴子国,山头白帝城。波清蜀柿尽,云散楚台倾。

迅濑下哮吼,两岸势争衡。阴风鬼神过,暴雨蛟龙生。

峡断见孤邑,江流照飞甍。蛮军击严鼓,笮马引双旌。

望阙遥拜舞,分庭备将迎。铜符一以合,文墨纷来萦。

暮色四山起,愁猿数处声。重关群吏散,静视寒灯明。

故人青霞意,飞舞集蓬瀛。昔曾在池籞,应知鱼鸟情。

云安:即夔州在唐天宝年间的旧名“云安郡”。属:同“嘱”。迅濑:犹急湍。飞甍:飞檐,借指高楼。笮马:笮地(今四川雅安和凉山地区)所产的名马。双旌:代表军政两权的仪仗,泛指高官之仪仗。望阙:仰望朝廷宫阙,喻怀念感恩天子。分庭:分处庭中,指当地官员迎接。铜符:古代发兵所用的铜制虎形兵符,后亦借指官印。青霞意:同“青云意”,谓高远的志趣。蓬瀛:蓬莱和瀛洲,东海神山名,泛指仙境。因大明宫有蓬莱殿,此借指长安大明宫内庭。池籞:池塘和樊笼。鱼鸟情:指池鱼慕渊,笼鸟慕林。兵部韩侍郎:韩愈,时为兵部侍郎,三年前被贬为潮州刺史。中书白舍人:白居易,时为中书舍人,三年前出任忠州刺史。刘禹锡写这首诗寄赠韩愈和白居易,俩人如今在京就职高位,但不久前也曾遭贬远守,应能对他身处蛮荒边远之地的心情感同身受。

        唐夔州城的北山时称赤甲山(今称鸡公山或子阳山),山上有赤甲城,传为东汉初年割据蜀地的公孙述所建,因公孙述字子阳,故赤甲城也称为子阳城。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径赤岬城西,是公孙述所造。因山据势,周回七里一百四十步,东高二百丈,西北高千丈,南连基白帝山。”近年来,考古人员对子阳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确认了子阳城遗址东汉始建、六朝沿用、晚唐五代筑台、南宋拓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公元1167年正月,任职夔州知州的南宋诗人王十朋来到白帝城一带游览怀古,写下组诗《连日至瞿唐谒白帝祠登越公三峡堂徘徊览古共成十二绝》,其八 赤甲:

赤甲城连白帝城,子阳曾向此屯兵。

区区板筑徒劳耳,尚赤由来是汉营。

子阳:公孙述,字子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王莽新朝末期,蜀郡太守公孙述趁乱割据蜀地称帝,国号成家。后被东汉所亡,公孙述共在位十二年。区区:谓奔走尽力;匆忙。板筑:即版筑,古代修建墙体的一种技术。公孙述为筑垒据守蜀地,在赤甲山上修建赤甲城(子阳城)。尚赤:五行家认为汉以火德王,火色赤,故称汉朝为赤汉。王十朋说,赤甲山土石皆赤,而赤色正是汉家的颜色,公孙述在这里筑城,岂不徒劳尔。

        如今在白帝城廊桥西侧的水域(南门沱),建造了一个浮动舞台,每天晚上为游客们表演由张艺谋团队导演的大型诗词文化实景演出《归来三峡》。

        自从北宋初夔州府迁往瀼西,唐夔州城便逐渐衰败废弃,只保留一部分作为“瞿塘关”,用来监控过往船只。公元1170年10月26日,出任夔州通判的陆游,经瞿塘峡到达这里,在笔记《入蜀记》中记述:“晚至瞿唐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杜诗云:'白帝夔州各异城。’盖言难辨也。关西门正对灔滪堆。”他下船游瞿塘关,并写下一首《登江楼》:

已过瞿唐更少留,小船聊系古夔州。

簿书未破三年梦,杖履先寻百尺楼。

日暮雪云迷峡口,岁穷畬火照关头。

野人不解微官缚,樽酒应来此散愁。

簿书:官署中的文书簿册。三年:官员的任职大致以三年为期。野人:借指隐逸者。陆游虽不满意这个职位,但为了养家糊口也不得不接受任命。

        唐夔州城东五里的东瀼(今草堂河)河畔称“东屯”(今奉节县草堂中学一带),这里也是杜甫在夔州最后居住的地方。

        大历二年(767年)秋,因当时的夔州都督柏茂琳委托杜甫代管东屯一百顷公田,秋收时为了方便监督收稻,杜甫就从瀼西迁来东屯,曾在诗中说:“东屯复瀼西,一种住青溪。来往皆茅屋,淹留为稻畦。”杜甫所作的《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其一:

白盐危峤北,赤甲古城东。

平地一川稳,高山四面同。

烟霜凄野日,粳稻熟天风。

人事伤蓬转,吾将守桂丛。

白盐:白盐山。危峤:险峻的山。赤甲古城:位于唐夔州城北侧。粳稻:稻的一种。蓬转:蓬草随风飞转。喻人流离转徙,四处飘零。桂丛:桂树林,多指隐居之地。

        到了宋代,夔州人为纪念杜甫,便把杜甫东屯旧居改建为东屯杜公祠。南宋诗人陆游和王十朋都曾来东屯寻访过,陆游写下了《东屯高斋记》,王十朋写下了诗《至东屯谒少陵祠》。明清时期,夔州当地人在瀼西、卧龙山下等处也修过杜公祠。清末重修的东屯杜公祠在新中国初期还存在,后来被改作供销社门面房,再后来就只剩下一块残破的碑刻位于今奉节草堂中学内。杜甫在夔州生活近两年,留下430多首诗,占杜甫存世诗的将近三分之一,但今天奉节县却没有保留下一座杜公祠,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公元1167年,任职夔州知州的南宋诗人王十朋来到东屯寻访杜公祠,写下一首《至东屯谒少陵祠》:

其一

宦游夔子两经年,未到东屯意慊然。

端为先生旧吟处,不应容易上诗篇。

其二 

忠不忘君句有神,当时无地可容身。

草堂遗像英灵在,又见匙翻雪稻新。

夔子:指夔州城。慊然:同“歉然”,惭愧貌。先生:指杜甫,其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忠不忘君”:是说杜甫忧国忧民。君是君王,也代表国家。苏轼曾说杜甫是“一饭未尝忘君”,即说明杜甫时刻都为国家的社稷而担忧。“匙翻雪稻”:出自杜甫夔州诗《孟冬》:“破甘霜落爪,尝稻雪翻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