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绿色周三 | 《上海老味道(第三版)》长销不衰的沪上美食开山之作

 小一大书悦读会 2022-03-30

信息大爆炸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已成立12年的小一大书悦读会

每日精选五色高分好书

提供丰富优质精神食粮

世界是一本书,共享阅读之悦


城市味觉留下的私人记忆 | 第2411期

豆瓣评分7.6分,59人评价

「内容简介」


上海老味道,是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风味美食,它们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经济状况,也反映了上海市民所处的文化环境与世俗生态。从草根食物入手,洞悉时代特征,进而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是沈嘉禄著的《上海老味道》的出发点。
本书分为“水汽氤氲的寒素生活”“八仙桌上的青花大碗”“春花秋实的平民美食”“邑城内外的浓油赤酱”四个专辑。与十年前的初版相比,这次第三版删去了部分略显老旧的文章,新增了贴近时代的新篇,并对原版中一些风味小吃的名称和由来做了修正。

「著者介绍」


沈嘉禄,“文坛美食家”。出版过小说、散文三十余种,所谓的美食文化随笔集,有《饮啄闲话》《消灭美食家》《美女鸭头颈》《鱼从头吃起》《吃剩有语》等。

「原文节摘」


1.过去的油条是很正直的,多少粗,多少长,分量多少都是有标准的。入油锅后,眼看着油条们翻滚着长大,心里别提有多欢喜呢。我常看见质监部门的同志拿了皮尺来大饼摊检查,并在小本子上打分。所以老百姓吃油条是有质量保证的。那时候还有老油条。“老油条”一词,在上海方言中特指那些油头滑脑的坏小子。但老油条确实很好吃。它是这样做的:前一天没卖掉的油条再入一次温油锅,炸透就行。老油条空口吃,不比麻花差。后来大饼摊拆光了,做油条的历史使命落在了外来妹肩上。她们是租房经营的,赢利是第一要务,为了使油条好看,就在面里和掺了洗衣粉,油里一炸,胖小子一个。看上去赏心悦目,吃口却差多了,涩嘴。洗衣粉里含磷,污染河水的罪魁祸首,常年吃这种油条,肯定不会长命百岁。

2.白相城隍庙,吃吃小点心,是普罗大众无法拒绝的世俗乐趣。一旦进入摩肩接踵的城隍庙,谁也不会对那里的风味小吃无动于衷,微风裹挟着阵阵腴香在人流涌动的老街旧巷中穿行,叫人不由自主地加快脚步去寻访那香味的源头。说起来天下同理,有庙必有市,有市必有小吃摊。上海城隍庙的小吃也是随着庙市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一百多年前,老城厢人口暴增,各地的风味小吃随之引进,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城隍庙的小吃经营者已经过百了。他们多为小本经营,或肩挑手提,沿途叫卖,或路边设摊,云集闹市,或闪入茶楼酒肆串卖,还有些夫妻老婆店,抢占城隍庙有利地形逐渐发展为旺铺。那时穷归穷,倒也没有违建一说。

3.每个人对故乡的美味总怀有难以磨灭的记忆,上海人大约更是如此,生煎、小笼、小馄饨、烘山芋……构成了上海人的味觉档案。当年知青回沪探亲,扔下积满尘土的行李就直奔弄堂口吃四两生煎,海外老华侨下了飞机也急着找烘山芋一解乡愁。对,还有奶油蛋糕!我一直固执地认定:奶油蛋糕当数上海最好。在我小时候,奶油蛋糕自然是一份盛宴,难得一尝。一般家庭平时不会买一只来分而食之,非要等客人拎着它隆重登门,才有染指的可能。生日?能吃上一碗排骨面就很满足啦。所以,奶油蛋糕的存在价值首先是作为礼品流行于民间。

「悦读者荐」


1.为什么会推荐这本书呢?

最直接的原因是书名里面有个三,这已经是第三版了,一般来说图书的印数、销售册数和版次都能一定意义上说明这本书的品质。现在图书的印数很多书都不写了,查不到;销售册数要么不说,要么就是号称XXX万册,不是很实在;而版次就不一样了,一般图书有内容大调整的时候会出新的版本,你看看教材三年一个版次,有的教材已经出到了十八九版,这说明了以前的内容很受欢迎,现在的内容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创新。

2.分享众多美食之一:阳春面

说一个上海本地人喜欢吃,现在也推广到了全国各地的一种吃的——阳春面。这个面,之前我们还分享过一篇文章:值得读 | 《一碗阳春面》


阳春面对于上海人而言,是生命中最深刻也最生动的记忆,更像是一种社交密语。用“阳春白雪”来命名一碗“下里巴人”的面,这是上海人的斯文。我们看看阳春面的奥妙:

阳春面滋味的好恶,取决于汤水。作者说过去面馆的老板很讲诚信,师傅也很敬业,汤是用猪大骨、鸡壳子甚至蹄髈吊的,在规模大一点的老字号面馆里还专设吊汤师傅,天没亮他就奔走在上班路上,像个守时的更夫。我想到之前家里开面馆,三鲜汤确实都是正儿八经的大棒骨等熬出来,很鲜很香。所以它可能是普普通通的一碗汤,但里面含着八种鲜货。

制面也不敢马虎。作者说每家面馆都有自己选定的面,或小阔面,或韭叶面,或龙须面,还有一种介乎小阔面与龙须之间的规格,就叫做“阳春面”,是阳春面专用食材。生意好的面馆与轧面作坊有默契,作坊老板会多轧一道两道,使之更有劲道。我们一般是吃干面和擀面,后者也叫水叶子面,更加地有嚼劲,口感很好,从面条就让成品有所保证。

汤吊成了,面也制成了,还要葱花或蒜叶,再端上熬好的猪油,如果是冬天,猪油会凝结成白色的块,满屋飘香,面馆就可以开门迎客了。客人来了以后,可能会提要求,硬一点或者软一点。而上海人更讲究,有硬面、软面、烂面之分,有些人就喜欢吃硬面,一入水就捞起来,面芯子还是白的呢,他图的是嚼劲。老人牙齿没了,就爱吃烂面。

下面师傅手势利索,两尺长的竹筷将面条引进竹笊篱(俗称“观音兜”)后,得使劲地甩一下,以滗去面汤水,保持一碗面的纯正滋味。这一手看家本领,现在面馆里的小师傅恐怕都不会了。再讲究一点的面馆,以“三热”立身扬名,近悦远来。所谓“三热”,就是筷子热,碗热,面热。数九寒天,西北风呼呼地吹,“三热面”一上桌,你浑身的血脉都打通了。

我最开始接触到阳春面觉得看着太素了,也没有浇头,吃到嘴里才发现极其美味。读了书,才了解到看上去很简素的阳春面,背后其实有大讲究。就好像你看一个人从容淡定,其实是走过了很多路,有过很多的故事。

3.读完这本书的一点感想

原料变了、人变了。以前的手艺人逐渐退出了江湖,从前的兢兢业业和工匠精神被现在的快节奏的机器操作给替代。为什么有的家里会坚持自己擀皮、包饺子?为什么有的人要坚持绿色生态蔬菜?为什么有的人要反复强调自己的是新鲜的是原产地的?是因为原料变了,做法变了,自然味道就变了。所以很多人会说:不是之前那个味道了。也许确实是现在可以吃的多了,人们的舌头变得挑剔了,但其实可能我们进口的东西变了也是原因之一。

这本书看得我直吞口水,舌尖上的记忆是物质层面的,也是精神层面的,是比食物本身提供的口感更值得珍视的。是吃食,也是记忆,更是生活。上海人民,谢谢你们!祝你们好起来!五色图书,五彩人生,周三绿色乐活日快乐!


悦读者:低手
编辑:粒粒绒
头图:JOE
审校:GG.Garden

长销不衰的沪上美食开山之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