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平天国无锡血战——一对父子对一座城市的血祭

 海枯石烂海枯 2022-03-30

无锡位于苏南地区的中心位置。它西有南京、常州,东有苏州、上海。一旦这里发生战事,那就意味着敌方已经深入到了苏南腹地,对于防御的一方来说形势就变得很危急了。因此,无锡也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1863年时期的太平天国就面临着这样的局面。下面就给大家讲述一下,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与淮军在无锡展开的血战。

文章图片1

(一)

太平天国攻占无锡时十分顺利,因为当时江南大营已经崩溃,清军兵败如山倒,太平军没费什么力气就拿下了无锡。

1863年3月,李秀成命潮王黄子隆镇守无锡,而这时,淮军对苏南地区的进攻已经开始。黄子隆身处苏南腹地,其实也没有享受什么清闲,而是四面出击,经常率军支援各地的作战。

到了9月,淮军开始了对苏州的进攻。苏州是李秀成忠王府所在地,防御最为严密。因此,李鸿章认为,要想攻克苏州,就必须首先剪除它的羽翼,无锡就是苏州的羽翼之一。于是,李鸿章派出了刘铭传、郭松林等将领率军进驻苏州与无锡之间,牵制无锡的太平军。如此一来,无锡之战就与苏州之战几乎同时开打了。

文章图片2

李鸿章

李鸿章派出刘铭传率领9营淮军进驻江阴、常州、无锡三地交界处的青阳镇;又派五个营进抵无锡的芙蓉山;郭松林率六个营的兵力占领无锡的缑山;张树声、滕嗣武率10营兵力占据张泾桥;此外还有三营水师抵达大桥角。数以万计的淮军对无锡形成了合围之势,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则肩负统一调度指挥之责。

而李秀成在此时也调集了十三个王的兵力,集结了十余万大军,力争一举击败淮军。双方的兵力就在无锡附近展开了激烈的对撞。

文章图片3

作为镇守无锡的主将,潮王黄子隆的使命是击溃进抵缑山、芙蓉山等地的淮军。

10月2日,淮军张树声、滕嗣武等人率军抵达芙蓉山,正当他们修筑营寨之际,有七、八千人的太平军向着他们冲来。张、滕二人立即指挥淮军布阵,用洋枪猛烈射击。太平军无法抵挡,大败而去。张树声等人率军猛追,竟然一路追到了无锡城下,摧毁了太平军很多设在城外的营盘。

担任前敌指挥的李鹤章见太平军战斗力如此孱弱,便在10月4日组织了全面的进攻。郭松林、张树声等人全线出击,淮军杀到了无锡的东、西、北三处城墙之前。

眼见得无锡形势危急,侍王李世贤、章王林绍璋率领数万人马赶来支援。李鹤章急忙指挥淮军迎敌。10月9日,双方在高桥、东亭、梅村一线展开了激烈会战。经过两天的恶战,到了10月10日,太平军最终顶不住淮军的洋枪洋炮,各路人马都纷纷败退了下去。

文章图片4

10月12日,李秀成集中兵力,进攻无锡与苏州之间的交通要隘大桥角。无锡的淮军纷纷赶往支援。

10月14日,无锡城内的潮王黄子隆趁机率军进攻缑山和芙蓉山的淮军,但是淮军的阵地十分坚固,黄子隆无功而返。

(二)

李秀成在大桥角作战失利后,重新组织兵力,于10月20日再次向着无锡的淮军发起了进攻。

20日当天,李秀成亲自指挥,在金匮县后宅击溃了淮军滕嗣武所部,但是,太平军对坊前、梅村两地的进攻却以失利而告终。10月23日,李世贤率军进攻芙蓉山淮军阵地,再次失败。

11月5日,李秀成亲自率军进攻缑山,与淮军将领郭松林展开激战。郭松林防御严密,李秀成无法取得进展。

11月8日,李鹤章组织刘铭传、周盛波、张树声等部队发起反击。李秀成则针锋相对,全力迎敌。

文章图片5

11月10日,郭松林率洋枪队向着设在茅塘桥的李秀成营垒发起猛攻。李秀成指挥着自己的贴身卫队同样用洋枪回击。经过一天的恶战,郭松林身中两处枪伤,淮军被迫撤走。

11月20日,李鹤章指挥刘铭传、张树声等部队向着设在鸭城桥的侍王李世贤营垒发起了进攻。李世贤全力迎战,激战到22日,护王陈坤书从常州赶来增援,潮王黄子隆也从无锡城内杀出。

23日,刘铭传率领淮军绕到李世贤背后发起了进攻。李世贤终于支撑不住,被迫败退。李秀成也无可奈何地撤军。李世贤撤往宜兴,李秀成撤往苏州。这一次试图击败无锡淮军的努力又以失败而告终。

在无锡外围的太平军与淮军之间的会战也宣告彻底终止了。在这次会战中,淮军的兵力不过就是两万多人,而太平军的兵力有十几万。但是,太平军精兵太少,大多数部队都胆怯畏战,远不及淮军精锐。而且,淮军在武器装备方面也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淮军装备的普遍是洋枪洋炮,而太平军的武器大部分都是土枪土炮,少数精锐部队虽然也是洋枪,但是训练又不及淮军,这样一来,太平军的失败就在所难免了。

李秀成作为主帅已经竭尽所能,使出了浑身的解数。但是武器装备乃至人员训练方面的差距是个人的智慧无法弥补的。他只能是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失败的结果。在他退往苏州之后,由于军心已乱,李秀成不得不主动放弃苏州。12月6日,苏州失守。

苏州失守后,无锡就变得岌岌可危了。有一种说法,称无锡守将潮王黄子隆也想投降淮军,但是由于李鸿章在苏州杀降,所以黄子隆才没有投降。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史实作为证据。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潮王黄子隆在无锡一直坚持到了最后。

(三)

在苏州还没有失守的时候,淮军就已经向着无锡的城防发起了进攻。

文章图片6

11月25日,刘铭传率军占领无锡城东的万寿桥。26日,淮军又占领城东的三里街。

11月30日,刘铭传向着高桥发起了进攻,经过两天的激战,占领了高桥。

12月1日,在常州的护王陈坤书和然王陈时永率军来增援无锡。陈坤书率军对万寿桥的淮军发起了猛烈进攻,但是最终还是被击退。

激战到了12月6日,李秀成从苏州撤出,赶到了无锡。他亲自率领两万太平军再次发起了对高桥的进攻。

这次作战,太平军增添了一个有力的帮手,那便是蒸汽炮艇“飞而复来”号。

文章图片7

原来,11月14日,站在太平天国一边的洋人呤唎、莫里斯等人在前洋枪队首领白齐文的帮助下,在上海采用偷袭的方式,抢夺了常胜军的炮艇“飞而复来号(fire flying)”,并且将船开到了太平军一边。于是,他们在12月6日就参加了李秀成反攻高桥的这一战。

12月6日这一天,清晨时分大雾弥漫。李秀成指挥太平军趁着大雾,向着高桥的淮军阵地发起了进攻。太平军携带着稻草和门板填平淮军的壕沟,猛冲向淮军的阵地。刘铭传指挥淮军奋力抵抗,双方激战多时,太平军终于未能攻克淮军阵地。

“飞而复来号”与淮军水师遭遇,击沉数艘淮军的木船。但是,由于河道狭窄,同时河上又有桥梁拦路,无法靠近淮军阵地,反而遭到陆上炮火袭击,船上有几名外国人阵亡。最终,飞而复来号只能无奈地撤退。

李秀成见太平军损失过多,同时又接到来自南京的求救信函,所以只得无奈率军撤离无锡。无锡就只剩下潮王黄子隆一支孤军了。

黄子隆虽然只剩下了一支孤军,但是他依然全力以赴地加强防御。无锡是有名的水乡,大运河穿城而过,同时还有众多的小河,都形成了天然的壁垒。无锡城内的太平军还有六万多人,粮食也很充足。所以黄子隆决心坚守。

文章图片8

黄子隆以城墙为依托,在各处城门都设置了坚固的防御阵地。每处城门的地方都建起了四五处营垒。同时,太平军还利用河道布置防御阵地。他们还拆毁了清军可以通行的各处桥梁,无锡城众多的古桥都在这场战争中被毁掉了。

而淮军方面则面临着一个麻烦,那就是戈登由于苏州杀降事件而大发雷霆,拒绝率领常胜军继续参加战斗。如此一来,淮军就缺少了炮火的有力支援,这对于淮军的攻坚是非常不利的。

不过,在前线指挥的李鹤章依然决定向着无锡发起强攻。他命令总兵黄中元率军绕到无锡的西南,切断无锡与宜兴之间的联系。总兵滕嗣武驻防青阳,负责阻击来自常州的援军。郭松林、刘铭传、张树声等部队则负责攻城。12月8日起,淮军对无锡的总攻打响了。

(四)

淮军遭到了太平军猛烈的抵抗,众多的河道成为了淮军难以逾越的天堑。为此,李鹤章下令淮军在河道的对岸同样筑起营垒,让淮军与太平军隔河对射,用火力压制太平军。然后,他又命令淮军用土石填塞河道,然后再冲过去。

这样作战进展是很缓慢的,不过却很有效。只要是能够填塞住一条河道,就能冲破太平军的一道防御线,所以,尽管进展缓慢,而且伤亡重大,淮军还是一点一点地向前推进。

文章图片9

双方就这样激战了三天。淮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伤亡很大,但是到了12月11日,终于取得了成果。

在这一天,淮军将领周盛波采用火攻的方式,摧毁了太平军在无锡北门用大小船只构筑成的防御阵地,杀到了北门城下。

同一天,郭松林的部队攻破了设在惠山的太平军营垒。惠山被占领后,淮军就在上面设置了炮兵阵地,向着城内开火轰击,结果城内多处起火。

黄子隆见形势危急,便命令自己的儿子黄德懋率军反击。黄德懋率军向着亭子桥一带的淮军阵地发起猛攻,但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12月12日,淮军向着无锡各处城门发起了进攻。经过激战,各处城门外面的营垒都被摧毁,淮军开始攀登城墙发起进攻了。

文章图片10

黄子隆指挥着太平军在北门城头拼命阻击敌军。但是,东、西二门很快就失陷了,淮军冲入了城内。黄子隆见状,立即率6000余人,撤下城头,在城内与淮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最终,太平军巷战失利,黄子隆被擒。

此时,在南门的城头,黄子隆的儿子黄德懋依然率领着一支太平军在顽强坚守。李鹤章亲自指挥对南门的进攻,他数次招降,但是黄德懋不为所动,依旧拼死抵抗,用洋枪击毙淮军百余人。最后,在淮军的全力进攻下,黄德懋还是兵败被擒。

黄氏父子被擒后,双双遭到了杀戮,父子二人临刑之时,神色自若。两人的人头都被放在木笼里,高挂在旗杆之上示众。至此,无锡之战结束,淮军攻克了这一战略要点,太平天国处于危殆之中。

战火给无锡带来了巨大的创痛。在清代,无锡和金匮两县紧紧相邻在一起,两县共用一座城池。战前,两个县加起来有64万人口,到了战后,仅剩下了27万人。

无锡城内城外的各种名胜古迹十不存一,基本都遭到了破坏。今天我们看到的无锡古城,实际上都是太平天国之后慢慢修复起来的。

文章图片11

原本富甲一方的无锡经济更是被破坏得一落千丈,饿死人的事情在无锡经常发生。直到1864年的夏天,还有大批的无锡难民逃往上海求生。

无情的战火留下了惨痛的记忆,让后人为之凭吊,也为之警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