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第七届(2022年)“清明祭”海内外华语作品大展:高连春

 昵称71004014 2022-03-30
跪拜爹娘
高连春
今年的3月4日(农历二月二)是我的家父百年诞辰日。江河日下斗转星移。屈指可数,我的父亲已离世30余载了。耄耋之年的母亲在两年余前也仙逝而去。为了祭奠父母的亡灵,3月2日下午,我从大连乘坐上高铁列车奔向我的故里一一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当天晚上赶至延吉市时,我被故乡一位多年的挚友接至他家里酒菜款待并留宿过夜。第二天上午,我便赶往长兄家欲与兄弟姐妹们商讨将为父母祭祀之事宜。天有不测之风云。抵达长兄家方得知长兄旧病复发,前不久刚刚从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里走出,目前次兄的身体相当加虚弱。在长兄家里,我操起电话与妹妹接通了手机,通话之中我才晓得妹妹是两天前走进医院隔离病房的,她正在护理着新近发病我俩的三兄呢。撂下电话机我就匆忙的赶至次兄家。没料想我的次兄也患上重感冒,在家里也昰步履蹒跚。如今我们五兄妹中两位在家里养病,两位被隔离在医院住院病房里。唯有我一个还还算是利索人。
第二天清晨,我带着备好的祭祀物品登上开往距延吉市五十公里之外的安图县城的客车。路好车快,不足一小时的时间便赶到了老家安图县城。事先已约定的三位发小好友带车正在长途汽车站出口处等待着我呢。乘坐上友人的轿车,很好我们就赶至座落于城北郊山上的祖坟墓地。早晨的山林里不时的传来乌尖叫声音,山岗野岭里边更觉得静寂和空荡。在父母合葬的墓地碑文前,我们齐动手摆放上早已备好了的几种祭祀的食物和酒品。面向父母的墓穴,我用悲伤的语气宣读了致父母亡灵的悼词。尔后,同行的三位友人陪我一道在墓碑前跪地磕了三个跪拜礼。肃立在父母合葬的墓穴前,想起父母双亲这一生一世给予我们当子女的恩泽和施爱,我的泪水不由自主的流淌了下来。
上个世纪初期,我的爷爷拖家带口闯关东途经安东(今丹东地区)的时候,我的奶奶生下了我的父亲。在此地稍加整休之后,全家人又继续北上逃难。当举家来到长白山脚下的安图县时,我爷爷被这座山城有着“三山三水”的美丽景色所陶醉和迷恋,他率家人便停止前行的脚步。经过若干年的拚搏和积累,爷爷在此地经营起了车马店(驿站)。后来爷爷老矣便将车马店交付给了他幺儿,也就是我的父亲掌管和打理。我的父亲身材并不魁梧和高大,长的模样确是白净端庄。父亲和言善目、朴实真诚,聪明伶俐又勤奋好学。将百余床位的车马店管理得井井有条,稳中求升。1956年,全国轰轰烈烈开展的公私合营运动中我家的车马店被充公了。我的父亲便蝶变成他所在单位的私方经理。有一件事情令我至今还难以忘怀。那是文化大革命运动兴起的初期阶段。在一个冬天的黄昏时分,我父亲顶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走至家中。只见他脸色呈现出灰青色,一副垂头丧气的模样。爸爸进屋后他没吱声便一头倒在炕上掩面而睡。明事理的母亲赶忙下地炒了两小盘菜,并烫热了一小壶酒全都端上了桌。妈妈小声的叫醒了爸爸,爸爸独自一人在饭桌前喝起了闷酒。酒过三巡,只见爸爸的眼泪亳无声息滚落了下来。见状之后,妈妈也端起酒杯与爸爸同饮了起来……三杯落肚之后,爸爸打开了话匣子。原来是单位的军代表今天找他约谈。谈话内容就是让爸爸交出加盖支票上的私人经理公章。用爸爸的说法也就是被免职了。
花开花落,冬去春来。文革之后国家开始全面进行拨乱反正,人整人的时代也被彻底划上了休止符。我的爸爸官复原职后,他把全部的身心都投至革命工作上了。我们弟兄四人都相差两岁,我是家里的幺儿。当我6岁时我的妹妹降临于世。这迟迟降临的小女儿着实让我父亲兴奋不已,笑逐颜开。出差或者是走亲戚家,父亲总是带着他的宝贝女儿一道出行。1979年,我的妹妹高中毕业时正巧国家当时有顶替接班的政策和主张。众人都竭尽全力劝告老父亲,让他退位好让女儿顶替接班他本人的工作。母亲多次相劝父亲退休好让出位子来,让女儿有一份像模像样的稳定工作。爸爸是一位事业心极强的人,他也非常喜爱失而复得的职业。始终就是不吐口他提前退休让位之事。没有法子了,我的母亲只好请求我们四个儿子轮番上阵来说服父亲。在我们好说歹说劝慰之下,父亲才极不情愿的退休将岗位腾倒给了女儿。办理退休手续之后的父亲还是闲不住。他主动请樱,又担任起知青饭店经理的担子。并一直干至年过六旬之后了。
我父亲的嗜好除了平日爱喝点小酒之外,再就是喜爱看报纸、听广播,极其关心着国家大事。也许是子承父业的缘故,我25岁起从业新闻记者后就一直得到父亲的拥戴和青睐。每每我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爸爸总会拿着报刊给身边人瞧看。爸爸还天天捧着我为他买的小半导体收音机并是从早听到晚。每当听到我采写的新闻报道时,他都会仔细和反复的收听。还经常向街坊邻居和身边的人炫耀。用我母亲的话形容我的父亲:你现在就是咱们老儿子的超级粉丝了!
1987年腊八节是个寒冷之日,也是令我们高氏家族撕心裂肺的一天,那一天清晨,亳无病状征兆的父亲在与母亲做早饭时,骤然之间就倒下身子并猝死在了灶台前。享年只有64周岁。父亲下葬的那一天,我将老人家生前最喜爱的那部半导体收音机放至他的耳畔之处,让其伴随着我的家父步入天堂里也永不寂寞……
母爱是十月怀胎的疲惫与幸福;是人生之初学会的诚实与善良;是长大成人后对母亲的不尽牵挂和无限的思念……
在小学课本中,我读过俄国伟大文学家高尔基撰写的《母亲》。后来又阅读鲁迅杂文集中《我的母亲》。再后来我还有幸拜读到敬爱周恩来总理,他在其生母诞辰日时书写《我的生母万冬儿》的追忆文章……许许多多伟人笔下的母亲迥然不同,相同的是各自的母亲都是温暖和慈祥的化身。我的母亲的一生实属不易呀,家母曾多次讲起过她自己的生平:我的母亲出生在长白山脚下一个距安图县城二十多公里处的偏僻小山村,9岁的她就痛失父亲,她那位被生活重担压倒了的母亲,患上了精神疾病之后便离家出走了。抛下了母亲与小她6岁的弟弟。在身边的叔叔家人的照料下,小小的姐弟俩相依为命,苦海里挣扎。妈的叔叔原本是个私塾先生,起初有爱心和责任感,对两个失去亲人的晚辈关爱有加。谁曾想,后来她的叔叔染上了吸大烟的恶习,好人变了坏,她叔整天无所事事,一门心思捣弄钱财去购置大烟土。我们高氏家族从我爷爷始起,就在安图县城开办车马店(客栈)。妈的叔叔一进县城就喜欢住在我家的车马店。常来常往之后,妈的叔叔便看好了我的父亲,后来他便与我的爷爷达成了交易,将十六岁的侄女卖给我们高家,许配给我的父亲了。
结束乡下苦难且寄人篱下的生活,给城里人当媳妇之后。我的母亲可谓是贤妻良母。过到高氏家族门之后,每间隔两年生产一子,一口气生下了我们四兄弟。后来又生育了小女儿。除此之外,母亲还抚养起了胞弟。我的舅舅随姐出嫁来到我们高家。读罢小学又上中学。舅舅打小懂事听话,学业有成,又精通朝鲜语,天资聪颖。中学毕业后就直接选派当上了乡团委书记,县团委副书记,后来又被延边州委书记朱德海相中,担任了他的秘书,再后来,30几岁舅舅便官升至县团级单位一家大型农场的党委书记。
为了养育我们兄妹五人,母亲含辛茹苦,日夜操劳。母亲是一位坚毅不拔,进取心极强的女性。为了学习文化,掌握到科学知识,她怀抱吃奶的孩儿,毅然走进了扫盲的课堂。母亲过去斗大的字不识,经过扫盲学习,后来她都能够读书看报。写出简单的文稿来。扫盲文化学习的成功,增添了母亲走向社会的勇气和信念。起初她是在街道上班,当上了街道居委会的干部。后期当小妹断奶之后,妈妈毅然决然地去饭店上班了。起初干的是摊煎饼,炸油条之类的苦累差使。那时妈妈每天早三,四点钟就起身上班,数九隆冬脚踏冰雪,手里还拎着根“ 打狗棍 ",这对一个弱小的女人来讲,那得是需要多么大的力量和勇气呀,就是为了多挣点钱,更好的养活我们五个嗷嗷待哺的儿女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在饭店从摊煎饼,炸油条,炸麻花,当服务员,帮厨工做起,从业了二十多年的饭店工作,临退休之前竟成为荣获国家二级厨师的职业技师。
我的母亲很阳光,温暖如春。热情似火。她喜于助人,乐于施舍。亲朋好友,四方邻居谁家有难处,只要妈妈知道她必伸手相助。我的大伯老俩口与我家同居一栋房,大伯哥家日常用的物品,灶台上烧柴等等,只要我家有的我妈就不会让大伯哥老俩口缺少的;我的大姑家人口多,挣钱少。家里只要做好吃的,妈总会让我们去她家接她大姑姐来我家享用;六十年代初困难时期,对门的陈家人口多,家里粮食不够吃,陈大娘总会拿一只水瓢来我家借米,每一次妈妈都给她装满满的,临行时还告诫今后也不必还粮了;隔壁安婶家丈夫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回家不是打就是骂,妈只要听到她准会过去劝架;爸的好友常叔家孩子多,妈总是送东送西,接济他家的;邻居李婶有腰疼病,妈总是到她家帮助拔罐子进行理疗。李婶的头胎孩子不幸夭折,当再生出儿子之后,她非认我妈为她儿子的干娘。妈爽快应充了。从此之后,逢年过节她都要邀她这个干儿子来家欢宴。过年发红包有我们的,就必有她这个干儿子的份;有一幅画面至今己镌刻在我的脑海里,永不磨灭了。记得我三,四岁刚会走路和记事时候,有一年的冬天,妈领我去上街回家途中,见到一位朝鲜族老奶奶在公用自来水接水台处打水,不小心这位朝鲜族老奶奶在冰面上滑倒了。妈赶紧上前搀扶起老人家走下井台后。妈又为老人家重上井台接满水后,她将水罐放至头上帮助将水顶送至这位老人家里……我的妈妈,她这一辈子所做的好事,如同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
我的慈祥而贤善的父母双亲不仅仅是将五位子女抚养成人。宽容大爱的父亲还收养孤苦伶仃的内弟十几载。我外婆的后老伴病死之后,父亲还主动去农村将患有疯颠病症的岳母接至家中,赡养了二十余年并为其养老送终。父母是子女第一任也是最好的老师。如今我们兄妹五家共计六个后生晚辈,个个贤良淑德,人人品行兼优。其中四人是国家公务员且都还在本单位担任中层干部;有一位留学海外多年并事业有成现已定居在澳洲;另一位在北京一所国际学校担任音乐教师,目前在职上班的同时还攻读着博士学位。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子女贤恵善良,事业有成。这就是长辈们企求、期待、盼望着的最开心和宽慰之乐事!
作者简介:
高连春,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大连作家协会会员。文学经历:从业记者生涯几十年,撰写和创作数千篇新闻、文学作品总计三百余万文字。出版并发行《镌刻在心上的往事》、《笔走天涯》两部散文集及一部长篇小说《绽放的金达莱》图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