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种人,很受欢迎,却最容易搞砸婚姻

 曾经的鲁迅 2022-03-30
图片


图片

沉溺自我的丈夫

 

前段时间,我接到一对夫妻的咨访。
 
来访者张女士,每次来咨询室,都在不停叹气。
 
她的伴侣王先生,是一个非常善于表达的人。
 
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和朋友聚会,王先生总能在一群人中成核心焦点。大家凡事都愿意询问他的意见,听他的安排。
 
他散发出一种能量,吸引别人对他的好奇,所以他很容易交到新朋友。
 
张女士最初也是被丈夫的人格魅力吸引,随后两人一起走进婚姻,育有一双儿女。
 
外人看来他们拥有令人羡慕的生活,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其实张女士多年来一直在隐忍一个事实:
 
在两个人相处过程中,丈夫却时不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只顾着自己说,完全听不进去张女士说的什么。
 
比如在孩子上辅导班的问题上,王先生有自己的想法,希望孩子去练书法、学画画。
 
而张女士觉得,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其次觉得没有必要安排得这么满,可以给孩子多点时间去玩一下。
 
但王先生既不管孩子是怎样的反应,也不和和妻子多沟通,“一言堂”地定下这些事。
 
在一些大大小小的决策上,王先生也总出现这种状况。大到房子的装修风格,小到购买一个家具的选择,都要他一个人说了算。
 
张女士尝试努力沟通过,最后说得口干舌燥,弯弯绕绕回来,还是回到王先生原来的决定上。
 
看似两个人的“交流”,忙活半天,上演的却是各自的独角戏。
 
所幸,王先生只是偶尔出现这样的状况。
 
但是又要照顾儿女,又要处理家务和工作的张女士,已经被时不时出现的“另一个王先生“给消耗殆尽。
 
咨询过程中,王先生也在场。
 
面对张女士的困扰和无奈,王先生并不觉得自己给家人造成了伤害,完全不认为自己有问题。
 
王先生沉浸于自我的特点,心理学上称之为 自 恋 特质。
 
当一个人进入到过度自恋状态时,意味着他已经进入到了一种很难沟通的状态,谈话只能围绕着他喜欢的内容开展。
 
若是当面直接指出自恋者的行为有些自私时,他们可能会否认,会很容易被激怒。
 
就像王先生那样。
 
图片


图片

自恋背后的创伤

 
 
其实,每一个过度自恋的人,背后都有不同的创伤。
 
我问起王先生的成长环境,他重点提到了父亲。
 
早年的他,感受的是来自父亲分裂的爱:
 
一方面,家里把所有资源都倾注在他一人身上,助他学有所成。
 
对此,他表达了感激之情,认为自己今天能够小有成就,很大原因都来自于此。
 
另一方面,因为早年受到严苛对待,没有感受到太多父爱,王先生觉得有些委屈。
 
比如父亲规定哪一门功课要达到多少分,若达不到标准,他就会挨骂,挨打。
 
几次沟通下来,我感受到了王先生处在一种矛盾中:他既认可这种成长环境给自己带来的成就,同时又有些压抑。
 
从小到大,王先生的一些“小”需求,想打一会游戏或是出去玩之类的,基本不会得到满足。
 
父亲用几乎不容商榷的语气回绝,说一不二,没法沟通。
 
他们也会发生争执,大吵一架过后,面临的就是父母一段时间的“冷冰冰”对待。
 
从小到大,他和父亲的相处模式,一直如此。
 
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

大多事都由父母决定,没有回旋的余地。
 
在父权社会中,父亲是一家之主,也就是父亲即规则
 
儿童在俄狄浦斯期间,也会本能地认同父亲的权威。
 
由于早年不得不服从于父亲严苛的要求,王先生的内在世界已然形成了“父亲即被服规则”的形象。
 
规则是需要被服从的,但是家庭里不应只有规则,还应该有沟通。
 
遗憾的是,王先生早年已经被父亲规训,废弃了部分“家庭沟通”功能。
 
直至自己成为丈夫,成为父亲,王先生开始复制早年的关系模式,认同了他与父母相处的那种暴力,那种“专制蛮横”的沟通方式,并把这种状态代入到了自己的家庭关系中。
 
1、理所应当获得所有资源,是家庭里最核心的成员;
 
2、家庭中“我”就是规则,一切应由我说了算。
 
这种状态背后,是早年创伤而发展出来的防御
 
当年幼小的王先生,无数次尝试过与父亲亲近,好好沟通,但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击,他逐渐收敛起这份爱,把这一份爱指向了自己,形成“自恋性防御”。
 
他与周遭,仿若隔绝成一个巨大的屏障,在这个屏障里,他可以自由自在,畅快做自己。
 
图片


图片

重建自我与规则

 
 
从王先生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自恋之人,可以散发出一种远距离的魅力。
 
他们善于表达,能成为圈子中的核心。
 
我们或多或少也需要这样的能力。健康的自恋能够让外界配合我们的需求,让自己活得更轻松。
 
但一旦到了近距离的亲密关系中,自恋者给人带来的伤害,远大于享受。
 
首先是王先生孩子,报什么补习班,学习什么新技能…一直都是按照王先生决定的方式去发展的。
 
两个孩子确实很优秀,但同时,和王先生的关系非常疏远。
 
其次王先生的妻子,张女士的日子过得也不舒坦。
 
有时她下班回家后,看到王先生早回家,坐在沙发上看电视,问她“什么时候可以吃饭啊”。完全不管她的状态多么劳累,内心压抑了多么强烈的情绪。
 
在这样的环境中,张女士的状态越来越枯萎,整个家庭都笼罩在沉闷的氛围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都受到影响。
 
所以他们夫妻俩,一起来到咨询室,找到了我。
 
幸运的是,王先生的自恋特质只在部分场景被唤醒,还未发展到全能自恋的程度。
 
这也给王先生和家人的相处带来了一些空间。
 
面对王先生和张女士的问题,我首先提醒张女士需要保持冷静,先安抚好自己的情绪。
 
我告诉张女士:在自恋状态中的人,是不会被劝服的。
 
当自恋者沉浸在自我世界里时,千万不要当面指责他们自私之类的。
 
这可能会引起自恋者的暴怒,让一段原本有沟通余地的关系完全陷入僵局。
 
自恋者往往是分裂而脆弱的,毕竟现实世界并不能全部满足他们的自恋。
 
在他们自信的外表下,往往隐藏了一颗脆弱而寻求认可的心。
 
我们后来和王先生小心翼翼地沟通,在认同他的情况下,再慢慢获得他的配合。
 
对自恋者的认同,是打开他们心扉,让他们认同重塑规则的前提。
 
其次,才是规则的重建
 
自恋者往往会夸大他们的影响,认为他们就是家庭甚至规则的中心。
 
因此,对于规则的概念、谁应服从规则、如何沟通规则等问题,我们需要在获得自恋者认同的状态下慢慢引导。
 
然后再去转变他所认同的那些东西,去打破他固有的规则。
 
慢慢引导他,让他明白:自己,并非是全能的。
 
好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反复在问王先生一些问题:
 
孩子真的有那么脆弱吗?
妻子真的是这么需要你的帮助吗?
你真的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吗?
 
经过各种各样的对峙、引导后,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深深地伤害了家人。
 
在咨访进行大半年后的有一天,王先生终于说出一句:
 
“其实,我没那么大影响力。”
 
我们的工作已经终于有了一点起色。
 
王先生原来的模式在一点点分崩离析,但瓦解的碎片也在重新组合,拼凑出一个更坚韧,更有弹性的新的自我。
 
这也意味着,王先生可以从“规则重建”走向“自我重建”了。
 
接下来,就是我在咨询中还需要做的事:
 
引导王先生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自己的家庭角色。
 
在让王先生的主客观世界,尝试接轨现实后,他的自恋或多或少会产生破碎,他可能会因各种各样的现实而承受打击。
 
但可喜可贺的是,一路上,张女士始终陪伴着他,王先生在安全的亲密关系和咨访关系里,被接住,被抱持,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承受力来面对这一切。
 图片


 写在最后 

 
 
回看王先生和张女士的故事,我在这段咨访关系中,我也感受到了女性的成长和力量。
 
在了解到王先生问题背后的原因后,张女士一直在尝试用自己的力量温暖和治愈着自己的丈夫。
 
这段磕磕绊绊、充满挑战的夫妻关系,让张女士虽有痛苦,但也给了她直面问题的勇气。
 
加上专业的心理援助,后来的张女士以一个更放松的状态,来对待眼前这个和她共度一生的人,她理解王先生受了伤的童年,包容了王先生的状态。
 
原本苦闷和无奈的她,也在和丈夫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变得独立而坚强。
 
王先生也在关系的滋养下逐渐认清和接受了自我,做出了改变。
 
这一切都离不开张女士强大的人格功能。
 
张女士在发现问题后,并没有抱怨命运不公正的给她安排了这样的另一半,她告诉我,这本身也是自己的选择。
 
而王先生最终恍然大悟之时,发现原来自己曾给身边的妻子和孩子带来了这么大的伤害。
 
他感激妻子在自己“心灵感冒”的时间里一直的陪伴,于是从心底将对自己的爱,转向妻子和孩子。
 
我非常开心能够在咨询的末期,看到他们一家人相互理解,携手共进的场面。
 
我们没法成为一个完美的伴侣,也没法拥有一个完美的童年,但是这些的不完美,恰恰成为我们成长的空间。
 
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通过共同成长对抗早年创伤的可能。
 
人世间的温暖,不就莫过于此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