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海洋与文明(上)

 书虫小记 2022-03-30

林肯·佩恩的名著,大部头人类海洋史。由衷地敬佩这批美国学者视界之宽阔,历史感之深厚。我们能接受像佩恩这些反对欧洲中心史观的学者,孜孜不倦地引用他们对中华文明的阐述,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接纳非中国中心观的观念或观点?

这部著作是久闻大名,也是一直不敢阅读,这次乘读完温斯顿丘吉尔的一战回忆录之惯性,继续体验一把世界史,尤其是与地理紧密结合的世界史之威力。

什么叫海洋史?显然不是海洋自己的地质历史,而是与人类文明相伴相生的发展史,或者说,是人类如何通过航海、海上生存,来传递知识、留存文明,以及拓展人类精神与物质活动空间的,也就是海洋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

人类最久远的航海,发生于大洋洲这片广袤海域——据说是至少三万五千年前,大洋洲区域,即以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三个群岛为三角点区域的水域,就已经有人类在跨海航行。按照考古学证据,制造独木舟必须的工具,最早起源于2万年前,因此,更早期的航行,应当是靠木筏。

我记得还是在初中时,读到过一本真实游记,就是几个美国人,为了印证南美大陆居民也可能是从亚洲跨海航行过去的,就用最原始的方式制造了原始木筏,从秘鲁海滩出发,追随洋流,花费了大概四十余天时间,横渡太平洋,成功地登陆了美拉尼西亚群岛。期间,他们使用了以海洋浮游生物作为食物,从鱼体内获取淡水的各种古老方法,并且得出结论,如果在漂流在海洋上饿死,就相当于饿死在一大盆鱼汤里,看得非常过瘾。

第一次见到大西洋

实际上,有不少人认为早期人类对海洋的拓展可能是出于试探和鲁莽,但经过考古验证和仔细推导,我们的祖先对海洋的探索,乃是出于理性思考和计划的结果。而现代人经过一番苦斗终于抵达太平洋中心海域时,惊奇地发现这些孤岛上居然还有另一拨人类在世代繁衍生存,也才知道亚欧大陆人的航海技术实际上在人类历史上有过断层

波利尼西亚人,甚至可以独木舟远洋航行,长达一个月的航行对他们而言是很随便的事。——不过由此联想到敝号去年推介的汤因比在《历史研究》里提到的观点——极其高超的技术,经常反而成为人类发展的桎梏,他举的例子就有这些波利尼西亚人,他们的航海技术早在一万年前就已经达到了极高水平,他们征服了海洋,但同时他们也就被限制在了海洋,反而成为了海洋和孤岛的奴隶,经过一万多年,他们的社会再也没有发展

本书前六章主要集中于上古时期,即距今七千年到两千一百年左右的地中海贸易及战争史,从埃及的十多个王朝,到苏美尔人,到希腊,到马其顿,再到汉尼拔和罗马。

其实从各个时期最终占据霸主地位的城邦或者国家来看,仍然是以陆地领土面积大者为胜——毕竟这个时期的人类是完全适应于陆地生活的,即便贸易,也需要陆地产出产品,也需要陆地给予军队粮食支持。

一个很显著的例子,迦太基与罗马之间的竞争,首先表现为海洋竞争,罗马显然在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上远不如迦太基。但罗马渐渐取得优势,就在于领土之广大,提供了巨量的资源支持。而迦太基由于过于依赖海权,反而忽视了陆地的发展,一旦一次海难或者战争导致其失去过多船只,就会遭到巨大打击

罗马在海战技巧上,发明了所谓“乌鸦”的设施,当船只靠近时,这个楼梯般的设备就直接翻到敌船上,钉住敌船,罗马士兵即挥刀登上敌船,把海战直接变成了陆战——罗马就通过这个简单的设施,一次次地大量俘获迦太基战船,削弱了迦太基舰队力量。挺有意思。

有海有人有船,就有海盗。海盗真是伴随人类征服海洋的始终,甚至于横扫地中海的马其顿大帝亚历山大,在捕获海盗后,海盗都敢直接对骂:你不过是有舰队,就是国王,我不过只有自己的船,就是海盗

后来的凯撒大帝,居然年轻时也被海盗俘获过,缴纳赎金才得以脱身。之后罗马另一个执政官,也是罗马最强悍的海军指挥官庞培,替凯撒报了仇,率军把最猖獗的海盗舰队歼灭。庞培的伟大在于,他并没有处决所有海盗,而是把他们安置到海边新建一座城市,即后来的庞贝城。

这些海盗后来都成了庞培死心塌地的支持者,最终被庞培的政敌凯撒消灭掉了。凯撒本来与庞培分享罗马执政官权力,但由于他年轻好胜,得罪元老院,被元老院抛弃,元老们任命庞培为唯一执政官。

凯撒居然率军队发动叛乱,毫无准备的庞培无法组织军队对抗,而且也始终没有召集起他擅长的海军,被凯撒迅速消灭。

这个时期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印度,印度教和佛教对于海洋贸易的依赖也很大。印度教有一部《摩奴法典》,成书于两千一百年左右,里面详细规定了航运方面的条例,比如顺水船要让逆水船,船运货物发生损害,人为的就要水手分摊赔偿,神意的(即不可抗力)就不用赔偿等等

佛教在这部著作中就被认为是典型的贸易型宗教,首先佛教就讲究四处周游传教,这种传教往往又是与贸易商队同行的;其次早期的寺庙实际上就是为传教的僧侣提供休息和资源支持的地方,后来慢慢演变为储藏各种财货的地方,再后来才成了现在意义上的寺庙,即便是近两千年以来,寺庙也一直都是财货的集中地(施舍和赠予)

这很有道理,读过中国佛教史之后,我一直有个疑问就是,单纯一个宗教团体,是有什么样的动力机制能够促使他们翻山越岭地不远万里来传教呢?其实可能并非有什么宗教目的上的动力,而是一直以来持续不断的陆路和海路商队贸易存在,佛教就是借助贸易载体传播而来的。

著作中对中国的航海史分析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偏向西北内陆,相比中东和地中海区域而言,航海信史很短,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地理上的——欧洲内陆可以通航的河流数量惊人,同时,地中海的气候及海域都很适合航海,相比之下,中国内陆可通航河流少得多,而且东部沿海海域航行条件远不如地中海,仅东南海域稍微好一些

从有文字记载,一直迟至三国时期,长达五六百年时间,中国的历史主要发生在长江以北、太行以西的内陆区域,大量面对的是来自西面和北面的异族入侵。汉代最远的官方探险也就到了越南。三国时期,由于魏和蜀挡住了吴向中原发展的路径,吴国只好发展海上交通,由此才启动了与日本、东南亚的贸易进程

到东晋,更多的中原人受到异族入侵的压力,向南迁徙,对外贸易才真正以海路为主了。另外,中国南海到马六甲,直通印度洋的航线,也主要归功于佛教的传播,最早记录这条航线的,就是一名佛教信徒——佛教始终与贸易结合在一起。

作者隐晦地认为,中国的航海史起源较晚,除了地理和海洋环境本身的因素以外,还有一个体制上的原因——中国从秦代开始塑造出了以国家命令为主的社会运作机制,民众私人行动被严格限制在个人范畴, 没有办法形成规模——即便有个别人出海贸易,也就是这个别现象,官方没有允许,就不可能像地中海国家一样,自发地形成大规模社会行动。唯有国家政权认为需要出海了,才会形成有规模的航海贸易——比如东吴和后来的东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