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文涛 | 清明时节话祭祀

 时光捡漏 2022-03-30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人常说,中国人不幸福,是因为没有宗教信仰。这种说法似乎有它的合理性,但仔细考量起来是不严谨的。纵观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道教以及后来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人的“信仰结构”。不是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而是由于儒家思想已深入人的骨髓,任何宗教传入中国,受儒家文化的浸润、同化,就会变得不那么纯粹严格了,这也许就是中西方宗教的区别吧?实际上,儒家思想不仅是一种学说,也可以说是一种宗教,而儒家的祭祀制度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祭祀制度在夏商周就有,特别是到了西周,周公制定周礼,把礼乐祭祀制度详细规定下来。孔子的儒家学说,其核心就是”仁”、”礼”。而这个“礼”就包括祭祀制度。不过儒家在周礼的基础上,对祭祀制度进行了完善和细化,有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祭祀礼仪。

 祭祀制度包括三个层面:皇帝祭天、读书人祭孔、老百姓祭祖。我们都是凡人一枚,重点说说百姓祭祀祖宗。

  清明节、春节、“十月一”等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老百姓都要给祖宗,去世的亲人扫墓、烧纸、敬香……这已经融入中国老百姓的日常,这不仅是一种对祖宗亲人的纪念怀念,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渲泄,也是每个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还可以使参与的子孙受到亲情、孝道、家教等方面的陶冶和教育。这种祭祀活动就是一种宗教仪式。中国人习惯把生命看成两条线,一条是对过去的回忆,一条是对生命延续的盼望,而祭祖恰好就是衔接这两条线的关键,也就是把生和死串联了起来。

 宗教是一种信仰,无关乎科学与否。不管我们相信不相信上帝,人死了有无灵魂,但祭祀活动是一种古老的宗教仪式,是我们凭悼先祖亲人的纪念活动,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传承下来。人的成熟,不仅指年龄和心智,更重要的是经历。多参与祭祀活动,不惧亡灵,敢于面对死亡,特别是经历过亲人的生离死别,才算一个人真正的成熟。

  传统文化要继承,更要创新和发展。对于现代社会的祭祀制度,可以去除一些古老的繁文缛节,与时俱进,男女平等(过去的祭祀和族谱没有女性),文明祭祀,不对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比如现在为了环保,用鲜花替代纸品,用鞠躬代替过去的三拜九叩……祭祀是一项严肃的活动,举行时要沐浴净身,衣冠整洁(一般以深色衣服为主),表情严肃,态度诚恳,不可调侃,更不能拍抖音跳广场舞。最近发现有的人穿白戴孝,在亲人的灵堂前载歌载舞,拍抖音,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情感,让人无语。

   清明时节,我们不仅可以扫幕祭祀亲人,也可顺道踏春,呼吸一下野外的清新空气,感受一下春暖花开的美好,掐点苜蓿,挖点野菜,放飞一下由于疫情封控而压抑的心情,那是多么的开心和舒展……。


END

作者简介

     宋文涛从事教育三十年,热爱教育工作。喜欢旅行、户外、结交志同道合朋友,闲暇之余也喜欢看书,偶尔写点东西。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