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理论书 我没把阅读当成是我的工作,但阅读确实是我目前生活中最为重要且时间使用最多的活动。我的日常阅读简单来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邂逅一些书觉得喜欢就会读,而另外一类则是按照计划必读,一天一章啃着读。 如下这个书单里的书都是按照阅读计划读的。这些书我读得慢,还会做阅读笔记,有些读完后还写了文章。虽然不是专业的儿童文学研究者,但理论书的阅读让我对儿童文学的理解能够有更丰富的角度,并且也能帮助我写好推荐书评。 我想借这个书单表达的是,在儿童阅读推广的道路上,需要尽早意识到儿童阅读不是只读儿童读物,若想影响成人或儿童共读儿童文学,绝不能仅局限在阅读儿童文本上。 01 ![]() 《儿童文学研究必备手册》 借由这套书,了解到了儿童文学有“林格伦奖”,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有“国际格林奖”,而且这一奖项与安徒生奖并列为儿童文学的两大奖项。 02 ![]() 《批评、理论与儿童文学》 这本书并不易读。阅读这样的理论书能了解文学评论界对儿童文学的看法,毕竟理论“能迫使我们尝试对显而易见的东西做出解释,并且能看到潜在的问题。” 03 ![]() 《奇异的儿童文学世界》 这本书的书名也可以叫做“奇幻儿童文学”, 约特·克林贝耶这位瑞典儿童文学学者探究的奇异世界其实就是奇幻文学世界。 他把奇幻儿童文学作品从不同题材角度做分类进行了阐述,比如穿越、鬼故事、小人、梦境等,并从小说传达信息的角度来评论这样的作品可以带给读者怎样的体验,并期望因此来分析这些读物对儿童的适读性。这些奇幻文学既包括读者们耳熟能详的《地海世界》系列、《纳尼亚传奇》,也包括一些引发了我阅读好奇心的尚未引进的作品。这也是读此类理论作品的一大好处,一本一本拓展你的阅读版图。 04 ![]() 《像孩子一样感知》 这本书是 “世界儿童文学理论译从”的第一本。薄薄的一本书,却有着其它理论书完全不一样的角度。从“幽适、恐怖、小巧、轻盈和生命力”这五个看上去不那么术语化的形容词,把相关的童书找来做适切的分析,还是有点特别的。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对”恐怖”的展开,成年人确实是普遍不喜欢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看到恐怖的东西的,但是他们已然忘记自己儿时的经历。这个于我心有戚戚焉。成人对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恐怖有天然的警惕感,却不知道孩子们是会有多喜欢这样的惊悚和刺激。那种积极的恐怖最终是要战胜和征服的,这样的快乐是因为有了前面的恐怖做铺垫才会产生的。 因这本书我想到了《怪物雅克》一书在带领儿童和成年人共读的差别,就这个角度写了一篇文:一页观点:从《怪物雅克》来看儿童文学中的恐怖情节 05 ![]() 《激进的儿童文学》 迄今为止读得最辛苦的一本书。无它,只因这位译者翻译的句子动辄50个字以上且没有标点,读来让人快要断气。这位译者徐文丽的另外一部译著是佩里·诺德曼的《隐藏的成人:定义儿童文学》,也是读来极为困难。也许本来就晦涩难读的理论书,在这样各种英文从句都不处理的译法之下,让我忍不住恨自己英语不够好无法读原著。 这部理论专著主要谈论的是儿童文学中激进的一面,相对文字书来说,图画书早已经通过形式和版式的实验,对新媒体和新技术做出了反应。这个确实有体会,后现代主义的图画书经常会挑战到读者的审美体验,例如非常经典的《黑与白》、《三只小猪》等。 文字书中本书所说的胡话文学(谐趣文学)被视为是对过度僵化的教育和道德体系做出的回应,会有一些很有影响力的作品,比如《神奇收费亭》等。 其他更多激进的表现其实是比较多的出现在青少年文学里,比如虚无主义作品、涉及自残、绝望和创伤的作品,恐怖小说等。最重要的是极具先锋感的跨界文本,需要读者用传统读写功能和处理电子产品的方式结合进行理解。形式之外,内容涉及到环保、科学伦理等深刻话题,也对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进行了积极探索。 06 ![]() 《儿童文学研究必备手册》 这本书是一本教材指向的学术著作,也是我目前记录阅读笔记最详细的一本儿童文学理论书。 它的核心在把一般的文学理论转化为儿童文学的研究方法。它的价值在于对坊间的各种文学理论进行甄选,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选择最具有适切性的文学理论,运用在儿童文学的研究中。 作者尼古拉耶娃认为文学领域的研究前辈们忽略了研究儿童文学文本对文学理论发展的深远意义和贡献。所以她也在书中数次提到理论界对儿童文学的偏见。 即使不做儿童文学理论的专业研究,这本书也能为研读童书提供极好的理论支持。尼古拉耶娃从作者、作品、体裁、内容、结构、场景、人物、叙述、语言、媒介和读者共11个角度进行美学研究。每个章节虽然并不多,但是想要深入研究的读者可以把她提到的读者反应理论、现象学、符号学等相关的书籍找来,不需要深入的可以借助她提供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解读,深入理解和剖析儿童文学作品,探索不同作品呈现的美学特征,写出好的童书评论。 07 ![]()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 重读这本儿童文学专业理论书,感叹于书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我却已经完全不同,于是从书中获得的滋养完全不一样了。 我是刘绪源先生的粉丝。知道他就是从他批评杨红樱的作品开始。我对国内儿童文学素无兴趣,对儿童文学批评界“你好我好天下大好”的评论现状更觉无趣。刘绪源先生敢于说真话的态度、勇气和见识让我心生崇敬。他的儿童文学评论集《文心雕虎全编》也值得一读。 这本书对儿童文学用“母题”进行三个大类的分析,每个母题下刘先生都从国内外理论研究的背景、儿童文学阅读的审美感受以及精选儿童文学作品等角度进行阐释。“爱、顽童和自然”三大母题讲世界儿童文学进行的分类让其审美意义变得清晰可见。更多详细介绍,参见【一页荐读】:《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 08 ![]() 《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 Learning how to feel: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Emotional Socialization 1870-1970 这真是一本非常值得童书带领者阅读的理论书。更多详细内容,参见【一页荐读】《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