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建军 | 中国文化核心之「无实体性」

 新用户27001107 2022-03-30

图片

无【通'舞'】· 商殷墟甲骨文

中国文化核心之「无实体性」

      中国文化的第二个核心就是「无实体性」,其实这个我们从刚才的内容中直接就衍生出来了。【朱建军 | 中国文化的最核心——「易」

图片

无 · 周早期作册般甗[yǎn]铭文

什么是「实体」

       什么是「实体」?

       就是当西方文化能把一切归到一个「最基本的东西」的时候,那个「最基本的东西」就是「最初的实体」。用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拼出来的东西就是「后来的实体」。「原子」就是「最初的实体」,由「原子」拼成的更大的结构就是「后来的实体」。不是由「原子」组成的,就不是「实体」,比如「概念」就不是「实体」。

图片

    无 · 周中期颂簋铭文

       但是中国文化中没有这样一个像「原子」的东西。所以我们没有「实体」。

图片

无 · 西周晚期毛公鼎铭文

「四大皆空」的误解

        有的人说「四大皆空」,然后作了一个推理,但是他们的推理实际上是错误的。

        他们说,你看这有一根粉笔,然后把它掰两半,还是粉笔;掰四半,还是粉笔……一直掰,掰到最后它就变成了非常小的微粒,它就不是粉笔了,粉笔就不见了,粉笔就“空”了。

图片

空 · 西周中期秭季姬尊铭文

        我说粉笔虽然“空”了,但粉笔末没“空”。

       他说你可以继续掰,掰得更小,粉笔末也“空”了;它不能叫粉笔末,可能只是钙原子。

       钙原子还没“空”。

       他说再掰,掰到最后,到一个时候,就“空”了。

图片

空 · 战国陶文

       其实这是不对的,掰到最后它也不“空”。最后它至少还有夸克。夸克不能继续掰了,就说不能继续掰,你不能说有的东西,这么分着分着就分没了。没有这种事情。这个大家理解吧?这个推理是不对的。

图片

空 · 汉瓦当文

无中生有

       但是我们东方文化中,它越来越小,越来越原初,越来越微粒,到最后是什么呢?还真是没了。

图片

无  · 西周晚期伊簋铭文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老子

《道德经 · 第四十章》

       你看道家就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里面怎么生的「有」呢?

      「无中生有」。

       西方人看,这就是胡扯嘛,「无」中怎么能生「有」呢?既然它是「无」。

       但是我们说,宇宙就是这样子的,所有的「有」都生于「无」,都是「无中生有」。怎么「无中生有」的?你不要问了哈,既然是「无中生有」,我跟你说个道理那就不叫「无中生有」了。它就是「无中生有」。

图片

无 · 周晚期無叀鼎铭文

      实际上中国文化认为,并没有「实体」。但没有「实体」,怎么会有这个世界呢?

      是「非实体」跟「非实体」建立起来的「关系」中,就会产生我们看成是「实体」的东西。

       其实现在研究量子力学的,有点跟东方「无实体性」的思想接近。所以有些人认为量子力学很东方。

图片

视错觉图

  体「空」「用」有

      我们可以不用扯到量子力学那么高深的地方,我们从很浅的地方说。

      比如心理学里面的错觉。

图片

视错觉图

       我有一次去一个科技馆,它那儿有一个做错觉体验的空间。前面有一条道,在道的正前方,有一个大圆盘,就象催眠时候用的那种旋的圆盘。圆盘一直在前面缓慢转动,然后我们沿着那条道向圆盘走。

图片

视错觉图

       走在那个道上,你就会觉得,好像总有一个力向一侧推你。走在上面的时候,会有非常明显的这种感觉。它实际上是一种错觉,是视错觉带来的身体错觉。

图片

视错觉图

       当时走在上面,我就在想,这个推我的力存在吗?它肯定不是物理上存在,没有一个侧面的力场,没有这个东西。

       但是从我们的主观体验上,这个力你能说它不存在吗?不能!因为你不顶着那个劲儿你就真掉下去了。这仿佛就是个真实的力一样。

图片

无 · 春秋鄦伯彪戈

       所以实际上,东方哲学的最根本处,她认为世界的最初起源,就像这个错觉一样,是从「无」中生的。它实际上还是「无」,但是,它给我们带来的这个感觉,对我们身体的实际作用,是「有」。

        体「空」,但是「用」有。在体上是「空」的,但是它的作用力是「有」。

图片

视错觉图

       一个幻觉图形,它本来是没有动的,只是印在书上的一个图形。但你看的时候,就看见里面的小圈在转。虽然你知道它是错觉,但是你看到的还是转的。

图片

无 · 春秋昶[chǎng]仲鬲[gé]铭文

        所以实际上,中国传统思想的根源,就来自这么一个点:「无实体性」,但是有变化,有关系,然后「有」了。

图片

无 · 春秋番君鬲[gé]铭文

没有关系就什么都没有

       所以这里边就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东西,就是中国文化会认为,其实个体性不是第一位的,关系性是第一位。没有关系就什么都没有。

图片

视错觉图

       比如那个盘子在那儿转,我不在它前边走,其实我就没有错觉;我走在前面的小路上,但是那个盘子给挡住了,我也照样没有错觉。

图片

琴  · 战国上博诗论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北宋 · 苏轼《琴诗》

       又想到苏轼,苏轼有一首很简单的诗说:「若云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他拿这个琴说,你这个琴声是哪来的?如果说是琴弦上来的,那为什么你把琴放在盒子里边的时候它不响?

      「若云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所以它既不是在琴上,也不是在指头上。它在哪儿?它在关系里,在手指跟琴发生关系的时候,出现一个新的东西,是琴声。

图片

空 · 汉瓦当文

「湮没」现象

       那么在最早的世界中,在真空中,当有了能量,这个能量就会变成一正一负的两个粒子,正电子和负电子,正质子和负质子,然后再有了后边的这个世界。

图片

湮没(物理现象) 

       当一种基本粒子和它的反粒子相遇时,两个粒子一起“消失”而转化为新的基本粒子并伴随能量辐射的现象。例如,正电子只能存在一瞬间,当正电子与通常的电子相遇时会发生湮灭,此时正负电子都消失而出现一对γ光子。

       物质和它的反物质相遇时,会发生完全的物质能量转换,产生如光子的能量形式,这个过程称之为湮灭,又称互毁、相消、对消灭。例如电子与正电子之间的有效碰撞后消失并产生夸克等新物质与高能光子(y射线)等能量的过程。

        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把量子力学与高速运动所必须的相对论力学相结合导致产生了反物质的概念。1932年,由美国物理学家安德逊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正电子,从而证实了狄拉克的理论。     

——百度百科《湮没(物理现象)》

        其实现代物理学有点接近这一点。

       所有这些东西来源于真空。当正电子跟负电子碰在一起,它们就湮灭,然后又进入真空。不过这个真空是个有能量的真空,是无限可能性可能从里边出来的真空。

       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无实体性」,它是这么一个基本的思想。

图片

无 · 曾侯乙钟铭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文来源:朱老师的研究生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