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夷陵评论||名家名作:杨世灿《山海经》秘境第十七《大荒北经》连载(十二)

 元辰1948 2022-03-31

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  主办

2022-105 总第871期  

执编元辰

杨世灿:悟叟(1942-)湖北宜都人。曾任教师、文教局科员、厂长、设计院牵头人、学校党委书记。副县副研,中国散文学会、宜昌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安之研究会、曹廷杰学会顾问,屈原学会会员,炎黄研究会理事,湖北杨守敬研究副秘书长,中国水利文化学会理事。出版有《县尊问路》、《大禹传人》、《杨守敬学术年谱》、《水经注疏·三峡注補》(熊茂洽先生同撰)、《水经注疏補》中华书局出版560万字。

《山海经》秘境

 ———屈原杨守敬诸子百家解读秘境

文/杨世灿 杨泽甦宏 杨泽未冬

《大荒北经》第十七目录

原文

参考翻译

秘境解读:

一、《大荒北经》第十七所说到的山、水、海、地名、人名、图腾、自然、物种及关键词。

二、《大荒北经》第十七所说到的山、水、海、地名、人名、图腾、自然、物种等今在何处?

三、《水经注疏补》中的“大荒北经”及其渊流

三、《水经注疏补》中的“大荒北经”及其渊流(续九:《水经注疏补》卷三十三)

《水經注疏補》卷三十三江水一

    大江所出疏:守敬按:《山海經·海內東經》大江出汶山。東南過其縣北。疏:(段熙仲補疏:長江正源沱沱河,發源於唐古喇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之西南側,源頭冰川分水嶺位於東經九十一度零七分,北緯三十三度二十八分。一九七六年八月二十三日確定全長六三八〇公里,居世界第三位。揚雄《反離騷》疏:守敬按:《漢書·揚雄傳》載全文。雲:自岷山投諸江流,以弔屈原,名曰《反騷》也。東北百四十裏曰崍山,疏:朱脫曰字,趙據黃本校增,戴增同。中江所出,東注于大江。崍山,邛崍山也,在漢嘉嚴道縣。疏:守敬按:《山海經·中次九經》,東北百四十裏曰崍山,江水出焉。東流注大江。郭《注》,邛來山今在漢嘉嚴道縣南,[]江水所自出也。酈氏兼採《經》、《注》,觀下北江本郭《注》,此中江當出郭《注》,而今本郭《注》江水為中江之誤。《續漢志》嚴道縣《注》、《後漢書·西南夷傳·注》、《初學記》六、《文選·江賦·注》引郭《注》,並作中江所出,可證。然郭《注》作中江,已是誤本。《海內東經》敘三江,大江外,南江與北江對舉。郭於《中山經》據之,以大江釋岷山之江水,以北江釋崌山之江水,必以南江釋崍山之江水,此無可疑者。故畢沅、郝懿行皆以郭《注》南江水所出為是,引《海內東經》南江出高山為說,但郭《注》之例,皆稱某山在某縣東、西、南、北,則此《注》以南字斷句,非南江水三字連文。蓋郭《注》本南字作南江,後訛為中江,酈氏以下所見本是也。久之,又訛為江水,今本是也。此蛛絲馬跡可尋繹而知者。畢、郝尚不悟耳。郭以邛崍繹崍山,是以出邛崍之邛水當南江。邛水見《青衣水》篇。《南史·劉惔傳》。青衣水左側,並是秦之嚴道地。故《元和志》稱秦舊縣。秦屬蜀郡,前漢因,後漢屬蜀郡屬國,蜀屬漢嘉郡,晉因,後廢。即今榮經縣治。《漢志》系邛來山於嚴道。《元和志》,山在榮經縣西五十裏,山巖峭峻,在今榮經縣西南。一曰新道,疏:守敬按:四字《注》中《注》。《蜀志·李嚴傳》,越嶲夷率高定,遣軍圍新道縣,嚴馳往救。即此。南山有九折阪,疏:朱作山南,趙同,戴乙。夏則凝冰,冬則毒寒,王陽按轡處也。有九折阪。《續漢志·注》引《華陽國志》,邛崍山巖阻峻,迴曲九折,乃至山上。凝冰夏結,冬則劇寒,王陽行部至此退。《書鈔》一百五十七引任豫《益州記》,王陽按轡處。《漢書·王尊傳》,琅邪王陽為益州刺史,至九折陂,歎曰,奉先人遺體,奈何數乘此險?後以病去。《元和志》,阪在榮經縣西八十裏。《寰宇記》,即邛崍山之西臂。平恒言是中江所出矣。疏:守敬按:《魏書·儒林傳》,平恆字繼叔,燕國薊人,耽勤誦讀,多所博聞,累遷祕書丞。時高允為監,邢祜、陽嘏、裴定、程駿、趙元順等為著作佐郎。允每稱博通經籍無過恆也。恆言蓋本《山海經》郭《注》。郭景純《江賦》曰:流二江於崌、崍。疏:守敬按:《賦》見《文選》,作源二分於崌、崍。又東百五十裏曰崌山,疏:會貞按:此亦《山海經》文。北江所出,東注于大江。《山海經》曰:崌山,江水出焉,東注大江。其中多怪蛇。疏:趙雲:明楊慎欲據此以當《禹貢》揚州之三江,真可謂癡人說夢者也。會貞按:《中次九經》文。郭於崌山,江水出焉《注》雲,北江。畢沅雲,《海內東經》北江出曼山,今四川名山縣西有蒙山,曼、蒙音相近,疑是也。沫水經此,或即郭所雲北江歟?今按《青衣水》篇,邛水入青衣水,下至南安縣入江。《沫水》篇,沫水與青衣水合,入江。去此甚遠,酈氏因敘岷山之大江而類敘崌、崍二江於此耳。

:長江上源有三:東支岷江(及大渡河)見卷三十三。中支雅礱江見卷三十六。西支(長江正源沱沱河)金沙江見卷三十七。三國魏人作《水經》,本卷先敘東支岷江。余讀書細觀古人撰書之大要也,心懷敬畏。《經》岷山在蜀郡氐道縣,守敬按,《經》、《注》皆脫湔字耳。觀《禹貢山水澤地》篇稱岷山在蜀郡湔氐道西,知此《經》本作湔氐道,觀《注》敘縣為始皇置,下直接後為昇遷。知本無蜀改湔氐道為氐道之文,後人不知脫湔字,遂於道下各增縣字。趙氏以《注》氐道為蜀制,不學者因以而改《經》,乃意為之說,近人多沿其誤。至《水經》為三國魏人作,戴說確不可易,趙尚未見及也。大江所出,守敬按,《山海經·海內東經》大江出汶山。東南過其縣北。

補,一、《經》岷山。自甘肅省南部延伸至四川省西北部的一褶皺山脈,大致呈南北走向,全長約500公里,主峰雪寶頂位於四川省松潘縣境內,海拔5588米。岷山是長江水系的岷江、涪江、白水河與黃河水系的黑水河的分水嶺。岷山、迭山、摩天嶺為大熊貓集中分佈區,以摩天嶺分佈密度最大。包括甘肅南部的迭山,甘肅、四川邊境的摩天嶺。主峰雪寶頂位於松潘縣城東20多公里。海拔5588米﹐是四川著名山峰之一。

二、蜀郡氐道縣。蜀郡以成都一帶為中心,所轄範圍隨時間而有不同。成都附近原為古蜀國所轄。秦國於前316年在成都設成都縣。三國蜀改為漢嘉郡,故治在今四川雅安縣西。今松潘縣秦為湔氐縣,西漢置為湔氐道。或以為漢武帝元鼎六年改置汶山郡時,又稱為湔氐縣。漢宣帝地節三年廢汶山郡,松潘複為湔氐道。三國時蜀漢改之為氐道縣 “湔氏縣氐道縣都在今松潘縣境內,其地秦以前已有天彭門的名稱流傳。《康熙字典》嶓塚,山名。《書·禹貢》嶓塚導漾。《前漢·地理志》山在隴西郡氐道縣,漢水出焉。郭璞《山海經注》蟠塚之山。郭注:“今在武都氐道縣南。三國武都為蜀魏割據區。東漢獻帝建安七年(202年)武都郡歸蜀漢,後又分武都、陰平二郡。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武都郡屬秦州。蜀漢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派薑維、陳式取武都、陰平二郡、屬蜀漢益州武都郡,下隸下辨、武都、故道、河池、沮、羌道六縣,郡治複置下辨。西晉沿襲漢制,武都郡屬秦州,下屬下辨,河池、沮、武都、故道五縣。郡治下辨。北魏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楊文德在前仇池國鎮東司馬洪達、征西從事中郎任勝等擁立下,於葭蘆(今武都外納鎮)建立武都國,至477年楊文度時為北魏所滅,武都郡(448年)始從下辨移至石門(今石門鄉境內)。

三、《漢志》隴西郡氐道縣,守敬按,《經》、《注》皆脫湔字耳。觀《禹貢山水澤地》篇,稱岷山在蜀郡湔氐道西,知此《經》本作湔氐道,觀《注》敘縣為始皇置,下直接後為昇遷。知本無蜀改湔氐道為氐道之文,後人不知脫湔字,遂於道下各增縣字。至《水經》為三國魏人作,戴說確不可易,趙尚未見及也。大江所出,守敬按,《山海經·海內東經》大江出汶山。東南過其縣北。

四、湔氐道,《魏略·西戎傳》 “蚺氐,此蓋蟲之類而處中國。故字從蟲。冉、駹為並列族。漢初所設湔氐道,在今汶川一帶,氐之所居,故曰氐道

揚雄《反離騷》。弔而勸屈原終回復於舊都兮,將以延夫天年。《注》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謂發源濫觴者也。會貞按,《荊州記》,江出岷山,其源若甕口,可以濫觴。漢元延中岷山崩,壅江水,三日不流。守敬按,《漢書·成帝紀》,元延三年,岷山崩,雍江三日,江水竭。《五行志》作江水逆流三日。揚雄《反離騷》守敬按,《漢書·揚雄傳》載全文。雲:自岷山投諸江流,以弔屈原,名曰《反騷》也。

補,一、濫觴,指江河發源處水很小,僅可浮起酒杯。《荀子·子道》:昔者江出於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濫觴。錢謙益《南京吏部右侍郎顧起元父國輔贈通議大夫制》:朕聞黃河之水,源可濫觴。

二、元延三年(前10年),岷山崩, 西漢漢成帝劉驁。《漢書·楚元王交附傳》:元延中,星孛東井,蜀郡岷山崩雍江。

三、揚雄《反離騷》,揚雄(前53西元18年)字子雲,漢族。西漢官吏、學者。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縣友愛鎮)人。少好學,口吃,博覽群書,長於辭賦。年四十餘,始遊京師長安,以文見召,奏《甘泉》、《河東》等賦。成帝時任給事黃門郎。王莽時任大夫,校書天祿閣。揚雄是即司馬相如之後西漢最著名的辭賦家。揚雄曾撰《太玄》等,將源於老子之道的玄作為最高範疇,並在構築宇宙生成圖式、探索事物發展規律時,以玄為中心思想。是漢朝道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 對後世意義可謂重大。《郫縣志》揚雄墓,在縣西二十裡。位於成都市郫縣友愛鎮子雲村南一公里處,名子雲墳。《反離騷》為憑弔屈原而作,對屈原深表同情而又不贊成屈原所選擇的彭鹹之所遺。如:靈修既信椒、蘭之唼佞兮,吾累忽焉而不蚤睹?衿芰茄之綠衣兮,被夫容之朱裳,橫江湘以南徙兮,雲走乎彼蒼吾。馳江潭之泛溢兮,將折衷虖重華。舒中情之煩或兮,恐重華之不累與,陵陽侯之素波兮,豈吾累之獨見許?精瓊靡與秋菊兮,將以延夫天年。臨汨羅而自隕兮,恐日薄於西山。解扶桑之總轡兮,縱令之遂賓士。鸞皇騰而不屬兮,豈獨飛廉與雲師。卷薜芷與若蕙兮,臨湘淵而投之。棍申椒與菌桂兮,赴江湖而漚之。費椒稰以要神兮,又勤索彼瓊茅。違靈氛而不從兮,反湛身於江皋!乘雲霓之旖柅兮,望昆侖以樛流。覽四荒而顧懷兮,奚必雲女彼高丘。既亡鸞車之幽藹兮,駕八龍之委蛇。臨江瀕而掩涕兮,何有九招與九歌?夫聖哲之遭兮,固時命之所有。雖增欷以於邑兮,吾恐靈修之不累改。昔仲尼之去魯兮,婓婓遲遲而周邁。終回復於舊都兮,何必湘淵與濤瀨!溷漁父之哺歠兮,絜沐浴之振衣。棄由桞之所珍兮,蹠彭鹹之所遺。

漢嘉嚴道縣崍山中江。今四川雅安市滎經縣滎經河,出嚴道鎮南大相嶺北,名白石河、黃沙河。大相嶺即邛笮山,又名相公山、大相公嶺、大相嶺、泥巴山。《山海經》崍山,《華陽國志》長嶺。《一統志》大相公嶺在雅州榮經縣西一百里,諸葛公征西南夷經此。《諸葛亮集》相公山,漢相諸葛亮常駐兵於此。滎經河北流逕天全縣、納蘆山縣、寶興縣沫河、靈關河(東河、西河),於飛仙關鎮東流,逕雅安市名青衣江。東南流,逕眉山洪雅縣、夾江縣、樂山市,於樂山市西青衣村入大渡河,大渡河東逕樂山市鳳州壩,於樂山大佛西入岷江。《注》東北百四十裏曰崍山,中江所出,東注于大江。崍山,邛崍山也,在漢嘉嚴道縣。守敬按,《山海經·中次九經》,東北百四十裏曰崍山,江水出焉。東流注大江。郭《注》,邛來山今在漢嘉嚴道縣南,江水所自出也。酈氏兼採《經》、《注》,觀下北江本郭《注》,此中江當出郭《注》,而今本郭《注》江水為中江之誤。《續漢志》嚴道縣《注》、《後漢書·西南夷傳·注》、《初學記》六、《文選·江賦·注》引郭《注》,並作中江所出,可證。《海內東經》敘三江,大江外,南江與北江對舉。郭於《中山經》據之,以大江釋岷山之江水,以北江釋崌山之江水,必以南江釋崍山之江水,此無可疑者。故畢沅、郝懿行皆以郭《注》南江水所出為是,引《海內東經》南江出高山為說,但郭《注》之例,皆稱某山在某縣東、西、南、北,則此《注》以南字斷句,非南江水三字連文。蓋郭《注》本曡南字作南江,後訛為中江,酈氏以下所見本是也。久之,又訛為江水,今本是也。此蛛絲馬跡可尋繹而知者。畢、郝尚不悟耳。郭以邛崍繹崍山,是以出邛崍之邛水當南江。邛水見《青衣水》篇。《南史·劉惔傳》。青衣水左側,並是秦之嚴道地。故《元和志》稱秦舊縣。秦屬蜀郡,前漢因,後漢屬蜀郡屬國,蜀屬漢嘉郡,晉因,後廢。即今榮經縣治。《漢志》系邛來山於嚴道。《元和志》,山在榮經縣西五十裏,山巖峭峻,在今榮經縣西南。一曰新道,守敬按,《蜀志·李嚴傳》,越嶲夷率高定,遣軍圍新道縣,嚴馳往救。即此。南山有九折阪,夏則凝冰,冬則毒寒,王陽按轡處也。會貞按,《山海經》郭《注》但云,山有九折阪。《元和志》,阪在榮經縣西八十裏。《寰宇記》,即邛崍山之西臂。平恒言是中江所出矣。守敬按,《魏書·儒林傳》,平恆字繼叔,燕國薊人。恆言蓋本《山海經》郭《注》。郭景純《江賦》曰:流二江於崌、崍。守敬按,《賦》見《文選》,作源二分於崌、崍。

補,一、漢嘉郡,嚴道縣,漢嘉郡三國蜀章武元年(221)改蜀郡屬國置,治漢嘉縣(今四川蘆山縣)。屬益州。轄境相當今四川省雅安、蘆山、名山、天全、滎經、漢源等市縣區。西晉永嘉後廢。東漢延光元年(122年),置蜀郡屬國都尉,順帝陽嘉二年(133年),改青衣縣名為漢嘉。轄漢嘉、徙(今天全)縣,嚴道(今滎經),旄牛(今漢源)四縣。漢靈帝建甯元年(168年),改蜀郡屬國為漢嘉郡。三國蜀漢章武元年(221年),漢嘉郡下領四縣,郡治漢嘉縣改名為陽嘉縣。西晉永嘉六年(312),漢嘉郡撤分為沈黎、漢原二郡,仍歸益州所轄。嚴道縣古城遺址,巴、蜀古城。楚岷山王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處雅安市滎經縣城西古城坪。嚴道縣城由主城和子城兩部分組成。主城平面呈正方形,東西長400米,南北寬375米。夯土中發現漢代陶罐、甕、缽、筒瓦等殘片。子城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200米,城牆建築方法與主城同。東牆殘高1.2米,寬1.5米,牆內夾有大量漢代遺物。

二、雅安,戰國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秦滅蜀,置蜀郡。戰國後期(前222年),秦滅楚,遷楚遺族嚴道(莊道)入蜀,立嚴道縣(治所滎經)。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改置沈黎郡(治今漢源縣),轄嚴道縣、青衣縣(今蘆山縣)、徙縣(今天全始陽鎮)、旄牛縣(今漢源九襄鎮)等地。靈帝(168年)改置漢嘉郡(治所今蘆山),領轄4縣,並包括今甘孜州大部及涼山州一部分。晉初仍漢嘉郡,成漢又分置沈黎郡。東晉後漢嘉郡廢,縣遷地僑置。南北朝時政權荒廢。隋仁壽四年(604年)廢郡置雅州。煬帝廢雅州置臨邛郡,領有蘆山、名山、始陽(州治)等縣。唐武德3年(620年)增置滎經縣。北宋雅州治蒼坪山麓(今雨城區)。明雅州轄蘆山、名山、滎經。州治在今雨城區。清收繳天全高、楊二土司印信封號,實行改土歸流。民雅安、蘆山、名山、天全、滎經、漢源6縣,屬建昌道。1939年西康建省,該區改設西康省第2行政督察區直至解放。1951年改稱雅安專署,並以漢源、越西、冕寧各一部分新建石棉縣。1955年撤銷西康省,歸四川。2012年設立雅安市名山區。

三、滎經縣古嚴道,位於四川盆地西部邊緣、雅安市中部,是古代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世界鴿子花之都2014年被確認為少數民族地區。滎水出大相公嶺,流經城北;經水經瓦屋山,流經城南。秦置嚴道縣。隋置滎經口戍。唐武德三年(620年)從嚴道縣中析置滎經縣。1935年屬四川省第十七行政督察區。1939年屬西康省第二行政督察區,1955年四川、西康並省後屬雅安地區。現屬地級雅安市。《何君尊楗閣刻石》位於滎經縣城西十四公里(108國道2440公里)的烈士鄉馮家村鑽山洞滎河南岸陡峭崖壁上。“蜀郡太守平陵何君,遣掾臨邛舒鮪,將徒治道,造尊楗閣,袤五十五丈。用功千一百九十八日。建武中元二年六月就。道史任雲、陳春主。”所修閣道約相當於現在1公里,至今仍可見清晰的棧道孔。洪適《隸釋》“蜀郡太守何君閣道碑,字法方勁,古意有餘,如瞻冠章,甫而衣縫掖者,使人起敬不暇。雖敗筆成塚,未易窺其藩籬也。”晏袤評《開通褒斜道刻石》:書法奇勁,古意有餘,與《蜀郡太守何君閣道碑》體勢相若,今《何君碑》不傳。”《字源》此碑在雅州。《墨寶》“此碑出於紹興辛未年(1151年)在滎經縣,以適邛笮之路也。”馮晏海《金石索》據《古刻叢鈔》記《何君閣道碑》拓本。康有為《廣藝舟雙揖》讚該碑。

四、崍山中江,崍山名邛崍山。在今四川省西部岷江和大渡河之間。青衣江,邛笮山,也寫作邛莋山、邛筰山。《山海經》中稱崍山,《華陽國志》中稱長嶺,為古蜀國時邛人笮人之間的界山,即為邛崍山脈中滎經和瀘定之間的大礦山,現為滎經和滬定之間的分界線,是大渡河與與青衣江的自然分水嶺,海撥3330米,埡口處稱三王山、三王杠。《山海經》崍山,江水出焉。今在漢嚴道縣南,中江所出有九折阪,出貘似熊。其陽多黃金,其陰多麋,其木多檀柘也。《華陽國志》:邛崍山,山上凝冰夏結,回曲九折,王陽去官之所。《郡國志》注引《華陽國志》曰:邛崍山本名邛筰山,故邛人莋人界也。山岩阻峻,回曲九折,乃至山上。凝冰夏結,冬則劇寒。王陽行部至此退。

五、邛崍市,天府南來第一州。古稱臨邛,西漢卓文君的故里。歷史文化名城。

六、中江縣,以古中水(今羅江)而得名。風景名勝有中國芍藥穀、中江北塔、黃繼光紀念館等。 中江秦屬梁州。漢屬廣漢郡郪縣。三國置五城縣。隋改置玄武縣,與飛烏縣和銅山縣並存。唐屬梓州梓銅郡。宋詳符五年(1012年)改為中江。元飛烏縣入銅山縣,廢銅山縣入中江縣,屬四川北道廣元路潼川府。明清屬潼川府。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潼川府為直隸潼川州,屬遂寧專署。1950年屬遂寧專區,1958年屬綿陽專區,1983年屬德陽市。邛崍市水利資源豐富。南河、絀江河、斜江河、蒲江河、玉溪河流經境內,全長共217.15公里。

七、青衣江,源出寶興縣東北巴郎山南麓,上段稱東河至縣城北與西河匯合後稱寶興河南流至蘆山、天全縣邊境飛仙關附近匯合天全河、滎經河後始稱青衣江。向東南于雅安接納周公河,至洪雅接納花溪河,過夾江於樂山附近草鞋渡注入大渡河。河長276公里,流域面積1.33萬平方公里。大渡河下游最大支流。

崌山北江。今四川名山縣蒙山。青衣江北支,水出名山縣蒙陽鎮西蒙山茶場紅牌樓,東北流名徐家溝、雙溪水庫,至城東鄉南流,入青衣江。《注》又東百五十裏曰崌山,會貞按,此亦《山海經》文。北江所出,東注于大江。《山海經》曰:崌山,江水出焉,東注大江。其中多怪蛇。會貞按,《中次九經》文。郭於崌山,江水出焉《注》雲,北江。畢沅雲,《海內東經》北江出曼山,今四川名山縣西有蒙山,曼、蒙音相近,疑是也。沫水經此,或即郭所雲北江歟?今按《青衣水》篇,邛水入青衣水,下至南安縣入江。《沫水》篇,沫水與青衣水合,入江。去此甚遠,酈氏因敘岷山之大江而類敘崌、崍二江於此耳。補,崌山北江,清·畢沅謂疑即 四川名山縣西的蒙山 。蒙山風景區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在名山縣城西面7.5km處,最高峰海拔1456m,由蒙山、百丈湖、清漪湖等景區組成。南絲綢之路驛道,清代貢茶機構茶馬司遺址地。名山縣系梁州之域,隋初改名山縣。1955年屬西康省,同年四川、西康並省後歸四川省雅安專區(後改地區)管轄。西魏始移民墾殖,設蒙山(今名山蒙陽鎮)縣。周武帝天和3年(568年)改蒙山郡分置黎州、沈黎郡。隋仁壽4年(604年)廢郡置雅州。煬帝大業3年(607年)廢雅州置臨邛郡,領有名山、始陽(州治)。唐武德元年(618年)複雅州,領名山。隋開皇十三年(593年),將蒙山縣改為名山縣,縣名取義於境內久負盛名之蒙山。2012年設立雅安市名山區。

縣南有峨眉山,疏:守敬按:《文選·蜀都賦》,抗峨眉之重阻。劉《注》,峨眉,名也。山在成都南犍為界,詳見《青衣水》篇。有濛水,趙改濛作蒙。守敬按:趙蓋牽於下蒙溪而改此以合之,不知濛水從《山海經》也,蒙溪從《漢志》也。即大渡水也。水發蒙溪,疏:朱訛作漢,戴、趙改。東南流與渽水合。疏:朱渽作涐,戴同,全、趙改。水出徼外,逕汶江道。呂忱曰:渽水出蜀。疏:朱渽作涐,戴、趙改。-2773-慎以為涐水也。疏:戴也下增出蜀汶江徼外六字。守敬按:文已見上,故此不複出,不當增。大渡水又東入江,故《山海經》濛水出漢陽西,趙改濛作蒙。守敬按:《山海經》作濛入江,灄陽西。疏:全雲:按此三字不可曉,郭《注》亦無說。守敬按:《海內東經》文。灄作聶。段玉裁曰,《山海經》,濛水出漢陽西。郭璞《注》,漢陽縣屬朱提。此即《地理志》山闟谷之漢水。《華陽國志》亦曰,漢陽縣有漢水入延江,非青衣水,酈氏徵引誤也。《漢志》見《延江水》篇。:《經》又東南過犍為武陽縣,青衣水、沫水從西南來,合而注之。守敬按,《青衣水》篇、《沫水》篇並見後。, 犍為武陽縣, 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開西南夷,置犍為郡。元光五年(前130年),郡治移南廣。漢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移治僰道,後移至武陽。秦置武陽縣(治今四川彭山縣江口鎮平茯村)。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改東武陽為武陽縣。不久廢武陽縣。今四川彭山縣江口鎮,府河自成都(北河、南河)於兩河村南石龍村北入岷江(正南江)。交州交阯郡僕水南流入於海。交趾今越南北部紅河流域。僕水南流入於海,即紅河入海。與今瀾滄江無涉。阯、趾、址古通。峨眉山濛水(大渡水)。大渡水即今大渡河。逕峨眉山市龍門鄉南,東北流,逕樂山市北流,于水口鎮會青衣江及二十五津流,東流,於樂山市鳳洲壩樂山大佛入岷江。《注》縣南有峨眉山,守敬按,《文選·蜀都賦》,抗峨眉之重阻。劉《注》,峨眉,名也。山在成都南犍為界,詳見《青衣水》篇。有濛水,守敬按,趙蓋牽於下蒙溪而改此以合之,不知濛水從《山海經》也,蒙溪從《漢志》也。即大渡水也。補,一、峨眉山市是四川省轄縣級市,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邊緣,東北與川西平原接壤,西南連接大小涼山,是盆地到高山的過渡地帶。峨眉古系蜀國地,屬犍為郡南安縣轄地,北周建平羌縣,隋名峨眉縣,屬眉山郡,民國設峨眉縣,19889月建市。峨眉山市因山得名, 峨眉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素有 “仙山佛國地質博物館之美譽。二、大渡河發源地,青海省果洛山南麓久治縣尕尕烏喀。流逕青海省、四川省阿壩、甘孜、雅安、樂山。大渡河,古稱北江、戢水、涐水、沫水、大渡水、濛水、瀘水、瀘河、陽、陽山江、羊山江、中鎮河、魚通河、金川、銅河。位於四川省中西部,長江支流岷江的最大支流之一。發源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內阿尼瑪卿山脈的果洛山南麓,上源足木足河(麻爾柯河、阿柯河)經阿壩縣于瑪律康縣境接納梭磨河、綽斯甲河(杜柯河、多柯河)後稱大金川,向南流經金川縣、丹巴縣,于丹巴縣城東接納小金川名大金川,後始稱大渡河,再經瀘定縣、石棉縣轉向東流,經漢源縣、峨邊縣,於樂山市城南注入岷江,全長1062公里,流域面積7. 77萬平方公里,大渡河支流較多,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28條,10000平方公里的2條,河網密度0. 39。大渡河流域為中國地質災害高易發區,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2212處,以滑坡和泥石流為主。大渡河水力理論蘊藏量豐富,可開發裝機2336.8萬千瓦。19355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曾經強渡石棉縣安順場渡口和奪取瀘定縣城西橫跨大渡河的瀘定橋。流域內旅遊資源豐富,著名的峨眉山、貢嘎山、海螺溝、金口大峽穀都有獨特的旅遊景觀。《漢書·地理志》以青衣水為大渡水。補,是指青衣江入大渡河後的一段河流仍名大渡水也,非青衣水即大渡水。大渡水又東入江。“濛水出漢陽西”當是“濛陽”西,今四川雅安名山縣蒙陽鎮。青衣江東支所出在蒙陽鎮蒙山。注大渡水,於樂山市城南注入岷江。《注》大渡水又東入江,故《山海經》濛水出漢陽西,守敬按,《山海經》作濛。入江,灄陽西。守敬按,《海內東經》文。灄作聶。段玉裁曰,《山海經》,濛水出漢陽西。郭璞《注》,漢陽縣屬朱提。此即《地理志》山闟谷之漢水。《華陽國志》亦曰,漢陽縣有漢水入延江,非青衣水,酈氏徵引誤也。《漢志》見《延江水》篇。補漢陽,古青衣水支流蘆山河(玉溪河)即蒙水。青衣江出寶興縣老座棚,發源於邛崍山脈巴朗山與夾金山之間。灄陽,《山海經》濛水出漢陽西,入江,聶陽西。青衣注大渡水,於樂山市城南注入岷江,三水會曰灄,樂山之南曰陽。

:《經》又東南過僰道縣北,若水、淹水合從西來注之。會貞按,淹水即《漢志》之繩水。《漢志》若水入繩,繩水入江,以繩水為上流也。《水經·若水》篇雲入江,《淹水》篇雲入若,以若水為正流也。然繩水源較遠以《漢志》為是此言若、淹合注江、與《淹水篇》不合,蓋兼從《漢志》繩入江之說。又東,渚水北流注之。補,三國撰《水經》之人,自此始溯源金沙江。周魁一《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岷江水發源古導江,一派合岷江,一派合大江,一派入東川。明言導岷江也,非大江之導。

一、僰道縣, 今四川宜賓僰(讀波)人聚居地,周建僰人國。秦為西南夷。西漢置縣。僰道治所在馬湖江會,即今金沙江和岷江交匯處的宜賓城。漢武帝建元六年(135),僰道屬犍為郡。漢昭帝始元元年(86),犍為郡治從今貴州省遵義市西遷到僰道,僰道為犍為郡治、僰道縣治。梁武帝大同十年(544),改稱戎州。西魏犍為郡、僰道縣移置漢江原縣(今四川崇慶縣東30)。隋僰道縣屬犍為郡,戎州複名為犍為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為戎州,州治遷設南溪(今宜賓市李莊鎮)。僰道縣屬之。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戎州改稱南溪郡,僰道縣名義賓。唐武宗會昌二年(842),戎州州治遷回僰道,因馬湖江(金沙江)漲洪水,城池飄蕩,於是州治和縣治同遷岷江北岸(今舊州壩)。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禹貢》西戎即敘,戎州改名為敘州。義賓縣改為宜賓屬敘州。宋城遷往東山(今市區東北)1276年,元軍毀東山城,徙州、縣治於兩江口(今宜賓城)1951年建宜賓市。

二、若水、淹水(東漢時期河流),金沙江是長江的上游,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及《漢書·地理志》中將今雅礱江以上部分稱為淹水,而以若水(雅礱江)為幹流。金沙江《禹貢》稱為黑水,《山海經》稱之為繩水。《說文解字》《漢書·地理志》今雅礱江以上部分稱為淹水,而以若水(雅礱江)為幹流。三國稱為瀘水,諸葛武侯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酈道元《水經注》首次對金沙江水系做詳細描述。金沙江還有麗水、馬湖江、神川等名稱。宋代因為沿河盛產沙金,黃金生於麗水,白銀出自朱提,河中出現大量淘金人而改稱金沙江。沙金,是產於河流底層或低窪地帶,於是石沙混雜在一起,經過淘洗出來的黃金。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提出推江源者,必當以金沙為首。酈道元《水經注》是長江主源金沙江的撰寫者。世燦補至此,前言《岷江》,心懷敬畏,古水系學專門家者,非以岷江為長江主源也。而後世好讀書者,或一以代全,或篇讀片說,或以譌傳譌也。今悟叟顫立,向先賢三鞠躬,補以水利水電出版社1990年石銘鼎《江源首次考察記》(胡碧輝先生收藏贈送),以告慰古今尋覓金沙江長江源頭者之心靈!陳橋驛(1923.12.10-2015.2.11.)先生《水經注·譯注》說,酈道元對於江源,實在是心中有數的。他在三十三卷中,反證江源亦非始於岷山。又在三十六卷中引《山海經》巴遂之山,繩水出焉。繩水即金沙江。酈道元特別提出至僰道(宜賓),岷江東南流,入東流之金沙江。先生傾心酈學,著作等身。於甲午末月二十三辭世,享年九十有二。宜都後學楊世燦敬輓,深切悼念陳橋驛先生:酈學研究寰宇東方承國學,經注疏補提綱挈領傳精神。

三、渚水北流。《康熙字典》小洲曰渚。《釋名》渚,遮也。能遮水使旁回也。《詩·召南》江有渚。《傳》水岐成渚。此指金沙江右岸衆多支流渚水北流入金沙江。

四、《江源首次考察記》,林一山序。石銘鼎畢業于南京大學地理系,長江水利委員會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曾任湖北省地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長江分會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卷華中地區副主編、中國水利史研究會委員。1976年和1978年兩次參加長江源頭考察,石銘鼎撰寫完成《江源首次考察記》。神秘的江源,“長江原來是倒淌的”,“兩漢已經知道金沙江源遠流長  酈道元“繩水即金沙江”。松贊幹布以通天河玉樹為重要通道。徐霞客江出“昆侖之南。”清“金沙江有三源。”1970-1974年衛星航拍繪出各拉丹冬源出1/10萬地形圖。考察路線-西寧-過湟源-日月山口紀念碑-青海四大牧場-青海湖-鹽澤(柴達木)-格爾木-昆侖山-昆侖山口-江源凍土-楚瑪爾河(紅水河)-過五道梁-登鳳火山-去苟仁錯(鹹湖)-沱沱河沿(長江第一鎮氣象站)-長江第一水文站沱沱河多年平均流量29.1 m 3 /S-唐古喇山過開心嶺-紅河(烏藍木倫)尕爾曲沿-雁石坪河谷-溫泉谷地68°C-105道班冰川-門走甲日冰川-布曲源頭-當曲沼澤河-囊極巴隴沱沱河-兩河口(娘曲北入沱沱河)-當曲入沱沱河水量-通天河-布曲口-無人區-尕爾曲強塘-各拉丹冬十冰川河灘-崗加曲巴水晶-無人區牧民及新石器文化-神山雀莫(5845)-雀莫錯鹹水湖-沱沱河谷地-沱沱河西東流折而南北流穿過祖爾肯烏拉山,藏人漢語歌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唐古喇山谷納欽曲-崗壟公社奶牛場-沱沱河、納欽曲、拉果。石銘鼎提出長江三源:南源當曲,北源楚瑪爾河,中源沱沱河為正源。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中國科學院、青海省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國家測繪局於一九九九年六月五日立 “長江源碑。碑在三江源沱沱河大橋北。姜古迪如冰川下游約300公里處的沱沱河沿。碑高25米,重14噸,用 7塊優質花崗石材。碑石正面雕刻著江澤民題寫長江源大字,背刻碑文: 摩天滴露,潤土發祥。姜古迪如冰川,乃六千三百八十公里長江之源,海拔五千四百米,壯乎高哉。自西極而東海,不憚曲折,經十一省市,浩浩湯湯;由亙古至長今,不擇溪流,會九派煙雲,坦坦蕩蕩。如此大江精神,民之魂也,國之魂也。江河暢,民心順;湖海清,國運昌。感念母親河哺育之恩,中華兒女立碑勒石,示警明志:治理長江環境,保護長江生態。玉潔冰清,還諸天才;青山碧水,留以子孫。

又東過江陽縣南,洛水從三危山,東過廣魏洛縣南,東南注之。疏:朱縣作陽,《箋》曰:孫雲,廣魏洛陽當作廣漢洛縣。戴、趙改縣。會貞按:孫氏謂廣魏當作廣漢,非也。詳見《漾水》篇廣魏下。

   洛水出洛縣漳山,疏:會貞按:《通鑑》晉義熙九年,《注》引此作章山。《漢志》,雒縣·章山,雒水所出。亦言出梓潼縣柏山。疏:會貞按:梓潼縣,梓潼水所出,去洛水之源數百里,且中隔涪、綿竹等縣,洛水何能出梓潼?此明有訛文。考《蜀都賦》劉淵林《注》,雒水在上[字衍。]雒縣,出桐柏山,當為酈氏所據。本作亦言出洛縣桐柏山,傳鈔者誤洛為潼,又誤桐為梓,而錯入潼字上也。《山海經》曰:三危在燉煌南,與(,氵改山)山相接,山南帶黑水。疏:守敬按:《山海經》無三危在燉煌南之說。《西次三經》有三危之山,郭《注》,今在燉煌郡。酈蓋引郭《注》。又以《山水澤地經》文,稱三危山在燉煌南,而-2779-兼采之。《史記·夏本紀·索隱》,鄭玄引《地說》雲,三危山在鳥鼠西南,與岷山相連。[一一]此節取之,曰與(,氵改山)山相接,蓋就近蜀地言耳。其南帶黑水,胡渭謂以扶州之黑水出素嶺山入白水者當之。然原酈意,則以《禹貢》有導黑水至於三危之文,故綴之以見與《經》文異,明三危但有黑水,無洛水也。又《山海經》不言洛水所導。疏:孫星衍曰:《山海經·中次九經》,岷山之首曰女幾之山,洛水出焉,東注于江。正是此洛水,而酈氏以為《山海經》不言洛水所導,蓋亦疏矣。

    《經》曰出三危山,所未詳。疏:會貞按:《經》正本《山海經》為說,三與女,危與幾,並形近,則三危為女幾之誤,可一望而知者也。然謂《經》原作女幾,後世訛作三危則非。《漢志》系洛水於洛縣,而《經》言洛水從三危山東過廣魏洛縣,明明牽於《山海經》之三危,不以為山在洛縣。知作《經》者所見《中山經》,是作三危之誤本也。酈氏失檢《中山經》洛水,未以女幾與三危對勘,故不知《經》之誤而言未詳。畢沅亦不知《經》之誤,乃謂四川省別有三危,洛水所經,非敦煌之山,疏矣。常璩雲:李冰導洛通山水,流發瀑口,朱作暴口,疏:《箋》曰:一作瀑。戴、趙改。守敬按:明抄本作瀑。《華陽國志》作瀑。《元和志》,洛通山在什邡縣西三十九裏。《寰宇記》在縣西北四十裏。雒水所發,或雒通山,或九隴縣界鹿堂山也。《方輿勝覽》,洛通即章山。[一二]今雒水出什邡縣西北章山,俗名鴨子河。逕什邡縣。疏:守敬按:《漢》、《晉》、《齊志》作方,《續漢》及宋本作邡。漢縣屬廣漢郡,後漢、蜀因,晉屬新都郡,後復屬廣漢郡,宋、齊、梁因。在今什邡縣南四十步。漢高帝六年,封雍齒為侯國,疏:守敬按:《史》、《漢表》同,《史表》作汁邡,《漢表》作汁防。-2780-莽更名曰美信也。

 補,一、《尚書》:竄三苗于三危《史記》五帝篇 “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言於帝,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左傳》、《三海經》注,西王母、三青鳥相糾葛為傳說。三危山隔大泉河與莫高窟毗鄰,莫高窟則因三危山之佛光而建,莫高窟佛龕碑記: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366年),有沙門樂樽、戒行清虛,執心恬靜,嘗杖錫林野,行止此山,忽見金光,狀有千佛,遂架空鑿岩,造窟一龕 三危山,又名卑羽山,在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綿延60公里,主峰在莫高窟對面,三峰危峙,故名三危。三危是最早的敦煌地名。東晉永和八年(352年),佛教徒創建洞窟。秦建元二年(366年),高僧樂尊經此,見三危山狀如千佛,始鑿莫高窟。三危山是敦煌宗教勝地。三危聖境規模甚大,一派佛國聖地、道家天宮的景象。二、江陽縣,西漢景帝六年(151)設江陽侯國(今瀘州市江陽區),後為江陽縣。《春秋谷梁傳·禧公二十八年》水北曰陽。因治所在長江之北而得名。漢武帝建元六年(135),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置犍為郡,領江陽縣(今瀘州市江陽區)。東漢獻帝建安十八年(213)置江陽郡。西晉仍置江陽郡。江陽縣(今瀘州市江陽區)為郡治所。南朝劉宋、齊置東江陽郡,簫粱武帝大同年間(535—546)建置瀘州。江陽縣(今瀘州市江陽區)為州郡治所。隋煬帝大業三年(607)改瀘州為瀘川郡,仁壽中升為瀘州總管府。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複置為瀘州,三年置總管府,四年升為都督府。江陽縣屬之。元屬重慶路。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瀘州直隸四川行中書省,九年直隸四川布政使司。清嘉慶七年(1802)瀘州置川南永寧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江陽縣屬之。民國初廢江陽縣,改瀘州為瀘縣.屬永寧道。194912月,瀘縣解放。1950年成立瀘州市。198333日改為省轄瀘州市。設立市中區。1996126日瀘州市市中區更名為瀘州市江陽區。三、廣魏洛縣,廣魏郡, 東漢初平四年(193年),由漢陽郡分置永陽郡,改略陽縣為街亭縣(在今甘肅省莊浪縣東南韓店鎮)。建安十九年(214年),改永陽郡為廣魏郡(治所在臨渭縣,今甘肅省清水縣西南),又改街亭縣為略陽縣。下轄四縣:臨渭縣、平襄縣(甘肅省通渭縣)、略陽縣(甘肅省秦安縣五營鄉蔡河村)、清水縣(甘肅省清水縣永清鎮李崖村)。諸葛亮派馬謖、王平的街亭之戰就在廣魏郡境內。西晉泰始年間(265-274年)改廣魏郡為略陽郡。四、洛縣洛水,即廣漢市西漢置雒縣沱江。沱江發源於四川盆地北部的九頂山,是長江左岸流域全部在四川境內的一級支流。沱江流逕果都金堂,重地簡陽,名鎮資陽,古府資中,甜城內江,酒市瀘州等。倒流河是瀘州市納溪區第三大河流。發源于江陽區分水鄉。西漢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趙相蘇嘉為江陽侯國,在長江與沱江交匯處(今瀘州市江陽區)設置江陽縣(治今江陽區)屬益州犍為郡。酈道元江陽縣枕帶雙流,據江(長江)洛(沱江)會(匯流)也。東漢獻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置江陽郡。西晉仍置江陽郡。南朝劉宋、齊置東江陽郡,簫梁武帝大同年間(535-546年)建置瀘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瀘州為瀘川郡,仁壽中升為瀘州總管府。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複置為瀘州,三年置總管府,四年升為都督府。北宋瀘州瀘川郡置瀘川軍節度,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撫使。宋、元築城于合江神臂崖。元屬重慶路。明洪武六年(1373年)瀘州直隸四川行中書省,九年直隸四川布政使司。清嘉慶七年(1802年)瀘州置川南永寧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民國初改瀘州為瀘縣,屬永寧道。194912月,瀘縣解放。1995年為江陽區。五、沱江位於中國四川省中部。發源於川西北九頂山南麓,綿竹市斷岩頭大黑灣。南流到金堂縣趙鎮接納沱江支流——毗河、清白江、湔江及石亭江等四條上游支流後,穿龍泉山金堂峽,逕簡陽市、資陽市、資中縣、內江市、富順縣等至瀘州市匯入長江。全長712公里。流域面積3.29萬平方公里。沱江三峽金堂峽、月亮峽、青山峽。

洛水出洛縣漳山。今四川省德陽廣漢市雒城鎮和興鎮北河(沱江),上游三支,東支小漢鎮石亭江,西支雒城鎮鴨子河,北支即德陽市綿遠河,綿遠河發源於九頂山南麓,沱江上游正源(參見1986《湖北防汛抗旱·長江流域水系圖》)。《注》洛水出洛縣漳山,會貞按,《通鑑》晉義熙九年,《注》引此作章山。《漢志》,雒縣·章山,雒水所出。亦言出梓潼縣柏山。會貞按,梓潼縣,梓潼水所出,去洛水之源數百里,且中隔涪、綿竹等縣,洛水何能出梓潼?此明有訛文。考《蜀都賦》劉淵林《注》,雒水在上[字衍。]雒縣,出桐柏山,當為酈氏所據。本作亦言出洛縣桐柏山,傳鈔者誤洛為潼,又誤桐為梓,而錯入潼字上也。《山海經》曰:三危在燉煌南,與(,氵改山)山相接,山南帶黑水。守敬按,《山海經》無三危在燉煌南之說。《西次三經》有三危之山,郭《注》,今在燉煌郡。酈蓋引郭《注》。又以《山水澤地經》文,稱三危山在燉煌南,而兼采之。《史記·夏本紀·索隱》,鄭玄引《地說》雲,三危山在鳥鼠西南,與岷山相連。此節取之,曰與(,氵改山)山相接,蓋就近蜀地言耳。其南帶黑水,胡渭謂以扶州之黑水出素嶺山入白水者當之。然原酈意,則以《禹貢》有導黑水至於三危之文,故綴之以見與《經》文異,明三危但有黑水,無洛水也。又《山海經》不言洛水所導。孫星衍曰:《山海經·中次九經》,岷山之首曰女幾之山,洛水出焉,東注于江。正是此洛水,而酈氏以為《山海經》不言洛水所導,蓋亦疏矣。《經》曰出三危山,所未詳。會貞按,《經》正本《山海經》為說,三與女,危與幾,並形近,則三危為女幾之誤,可一望而知者也。然謂《經》原作女幾,後世訛作三危則非。《漢志》系洛水於洛縣,而《經》言洛水從三危山東過廣魏洛縣,明明牽於《山海經》之三危,不以為山在洛縣。知作《經》者所見《中山經》,是作三危之誤本也。酈氏失檢《中山經》洛水,未以女幾與三危對勘,故不知《經》之誤而言未詳。畢沅亦不知《經》之誤,乃謂四川省別有三危,洛水所經,非敦煌之山,疏矣。常璩雲:李冰導洛通山水,流發瀑口,守敬按,明抄本作瀑。《華陽國志》作瀑。《元和志》,洛通山在什邡縣西三十九裏。《寰宇記》在縣西北四十裏。雒水所發,或雒通山,或九隴縣界鹿堂山也。《方輿勝覽》,洛通即章山。今雒水出什邡縣西北章山,俗名鴨子河。逕什邡縣。守敬按,《漢》、《晉》、《齊志》作方,《續漢》及宋本作邡。漢縣屬廣漢郡,後漢、蜀因,晉屬新都郡,後復屬廣漢郡,宋、齊、梁因。在今什邡縣南四十步。漢高帝六年,封雍齒為侯國,守敬按,《史》、《漢表》同,《史表》作汁邡,《漢表》作汁防。王莽更名曰美信也。補,一、洛縣,今四川省德陽廣漢市,西漢置雒縣。雒通。古邑名。水名。二、梓潼縣柏山,梓潼屬蜀國。秦置梓潼縣。魏梓潼郡仍置。漢興元年(338年)李壽改國號為,梓潼縣仍置,仍隸屬大漢梓潼郡(郡治涪城縣)。置於梓潼水尾的萬安縣(縣治今梓潼縣仙峰鄉),亦徙移至潺亭(今羅江縣)。永和四年(348元),梓潼縣割西北今許州、仙峰、雙板及江油市重華、文勝、厚壩、馬閣、二郎廟、青林口、雁門壩諸地置北陰平郡和陰平縣(郡縣治今江油市河口壩鎮陰平壩)。梓潼縣屬梁州梓潼郡(郡治涪城縣)。東晉元熙二年(420年),劉宋梓潼縣屬梁州梓潼郡,郡治涪今綿陽市。三、今廣漢市和興鎮北河(沱江),上游三支,東支小漢鎮石亭江,石亭江發源於四川省什邡市紅白鎮,石亭江在什邡市境內有87公里,高景關以上稱洛水,以下稱石亭江。河源頭為九頂山東側的二道金河(洛水)和頭道金河(章水),流逕金堂趙鎮入沱江,逕瀘州匯入長江。石亭江高景關是李冰制水興石亭江的地方,山上現有李冰遺址五鬥峰等。西支雒城鎮鴨子河,廣漢市鴨子河又名湔江,因野鴨子在此越冬而得名。鴨子河源於什邡、彭州交界山區。從彭州流入什邡再至廣漢。北支即德陽市綿遠河,綿遠河發源於九頂山南麓,沿綿竹市山區、壩區奔騰而下,在德陽市中心區穿城南去,沱江上游正源。 “雒水又南逕洛縣故城南,廣漢郡治也沱江稱作雒水、綿水、中水、資水、牛鞞江。四、龍門山風景名勝區九頂山,即沱江源地。地處德陽市境內的什邡市紅白鎮、綿竹市清平鎮、茂縣境內的石鼓鄉、南新鎮之間,九頂山主峰及九座頂峰位於什邡市紅白鎮境內,因九座頂峰相連而得名九頂山,九頂山最高峰名叫獅子王峰,海拔4989米。 “岷山山系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地 “臥龍——四姑娘山大熊貓生態走廊的主體部分。具有典型的背斜、向斜、斷裂地質特徵,區內罕見的海綿珊瑚礁化石,可堪稱地質研究的聚寶盆。溪流交錯,彙聚成主河流馬尾河、綿遠河,蜿蜓向東一瀉千里匯入沱江。五、《經》洛水(沱江)從三危山,東南注之,指岷山西北連三危山東麓(祁連山脈東南)。“南帶黑水”指茂縣北黑水。山、水均是作《經》者亙古萬裡幾大說。岷山北起甘肅東南岷縣南部(迭山),南止四川盆地西部峨眉山。甘肅境內為岷山北,由花爾蓋山、光蓋山、迭山、古麻山等組成。四川境內為岷山主體部分,有摩天嶺、雪寶頂、九頂山、青城山、峨眉山、四姑娘山、鷓鴣山等著名山峰,龍門山和邛崍山為岷山中南段山脈,峨眉山為岷山南端凸起山峰。三危山(燉煌南)即党河南山,党河南山蒙古語叫烏蘭達阪,意為紅色的嶺。位於党河與大哈爾騰河之間,西以當金山口與阿爾金山脈分界,東到哈拉湖西南。野牛脊山、古爾班保為其東段的次一級山嶺。祁連山脈包括大雪山、托來山、托來南山、野馬南山、疏勒南山、党河南山、土爾根達阪山、柴達木山和宗務隆山。湔水、郫江、洛水合。今四川德陽市沱江(北江)合湔水(今湔江東支鴨子河)、郫江(今毗河)、洛水(今綿遠河)。“又言是涪水”系誤讀。酈氏不誤。

守敬按:常璩雲,禹娶塗山,今江州塗山是也。亦見《華陽國志》。庾說當在《江記》中,然考《禦覽》五百三十一。引《蜀王本紀》,禹於塗山娶妻生子,於今塗山有禹廟。則言不自常、庾始矣。餘案書,咸言禹娶在壽春當塗,不於此也。疏:守敬按:禹娶塗山氏女,詳《淮水注》當塗縣下已引《呂氏春秋》,而應劭注《漢志》、《寰宇記》引《太康地志》同,即所謂書也。自酈氏有此辨,後儒多宗之,而尤以王象之說為明透。其言曰,東坡過濠州,《遊塗山詩》雲,可憐淮海入,尚記弧矢旦。自注,淮南人傳禹以六月六日生,是日數萬人會於山下。東坡,蜀人也,使塗山果在重慶,則必不肯捨蜀之塗山而遠取濠之塗山也。

三巴。一、巴郡治安漢。前316年置巴郡,郡治江州縣,今重慶江北區。二、《華陽國志》永寧為巴郡,東漢建安六年(201年),永寧郡複稱巴郡,轄今重慶南部和四川東南部。三、固陵(朐忍、魚復、漢豐、羊渠,及宜都之巫、北井六縣為固陵郡)為巴東(魚復蹇機、朐忍以為巴東郡),巴東,古以前居武落鐘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一帶,廩君為著名首領,後向川東擴展。周武王克殷。封為巴子國。族人在川境的,部分稱板楯蠻;南移到今湘西的構成武陵蠻的一部分;先後移到今鄂東的,東漢時稱為江夏蠻,兩晉南北朝時稱五水蠻。隋開皇十八年(598年)置巴東縣。四、墊江以上為巴西(安漢屬巴西)。益州牧劉璋分巴郡的墊江縣設立巴西郡。劉備入蜀後,又從巴郡分出宕渠、宣漢、漢昌成立宕渠郡,很快取消。這些縣與其它幾個原屬巴郡的縣被併入了巴西郡,郡治閬中縣(今四川省南充市閬中市)。《注》漢獻帝初平元年,分巴為三郡,于江州,則永寧郡治也。至建安六年,劉璋納蹇胤之訟,復為巴郡,守敬按,全氏之說,似是而實非,錢儀吉曾辨之,見《衎石齋筆記》,而尤以錢竹汀《廿二史考異》為最詳盡。今略為記之分巴之議,始於白望,至趙韙,其事始行。趙韙,安漢人,欲得巴舊名,故以巴郡治安漢。若如《巴記》所雲,安漢以下為永寧郡,則趙韙失巴名矣。此必當以《華陽國志》為是者也。蹇胤,魚復人,因魚復屬固陵,失巴名,故爭之,乃改永寧為巴郡,以固陵為巴東,而以墊江以上為巴西,則安漢屬巴西矣。至先主入蜀,以朐忍、魚復、漢豐、羊渠,及宜都之巫、北井六縣為固陵郡,是朐忍、魚復又失巴名,故章武元年,魚復蹇機、朐忍徐惠又爭之,先主乃復以為巴東郡,此分巴之始末也。趙韙之分巴,在興平元年,《巴記》作初平六年,《華陽國志》、《水經注》並作初平元年,誤也。全雲龐羲屯閬中,是固陵太守,固陵何得在閬中?不意全氏有此囈語。至譙周《巴記》,以蜀人記蜀事,不應有誤,當是《郡國志·注》引有訛脫。以嚴顏為守。顏見先主入蜀,歎曰:獨坐窮山,放虎自衛。此即拊心處也。守敬按,戴改是也。嚴顏事見《華陽國志》五。補,巴郡、巴東、巴西的合稱。相當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東的大部地區。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建安六年,魚復蹇允白璋爭巴名,璋乃改永寧為巴郡,以固陵為巴東,徙羲為巴西太守,是為三巴 《資治通鑒·晉安帝元興三年》玄以桓希為梁州刺史,分命主將戍三巴以備之。胡三省注:三巴 ,巴郡、巴東、巴西也。杜佑曰:渝州,古巴國 ,謂之三巴。以閬、白二水東南流,曲折三迴,如'字也。三巴舊址:分巴郡為永寧、固陵、巴三郡,後又改為巴、巴東、巴西三郡,稱為三巴。相當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東的大部。南朝宋泰始五年(469年),分益州之巴郡、巴西、梓潼,荊州之巴東、建平五郡置三巴校尉,領巴東太守。

塗山(巴縣塗山)。今重慶雞冠石鎮南山棋盤山塗山雕塑公園。夏禹廟、塗君祠、塗山氏,乃中華先賢文化,全國多有,有安徽省懷遠縣山峰、重慶市南岸區山峰、浙江紹興縣西北山峰、山東省曹縣閻店樓鎮山峰。事既洪古,難以為證,則多存而珍貴之。《注》江之北岸,有塗山,守敬按,《寰宇記》,塗山在巴縣東南八裏,岷江南岸,高七裏,周迴二十裏,東接石洞峽,與此《注》異。近圖載山於北岸,而今人遊記又辨山在南岸。南有夏禹廟、塗君祠,守敬按,《華陽國志》作塗後。廟銘存焉。守敬按,此銘歐、趙皆不著錄,蓋已佚。自江州縣故巴子之都以下,雜鈔《華陽國志》一文,惟嚴顏事本別卷。常璩、庾仲雍竝言禹娶於此。守敬按,常璩雲,禹娶塗山,今江州塗山是也。亦見《華陽國志》。庾說當在《江記》中,然考《禦覽》五百三十一。引《蜀王本紀》,禹於塗山娶妻生子,於今塗山有禹廟。則言不自常、庾始矣。餘案羣書,咸言禹娶在壽春當塗,不於此也。守敬按,禹娶塗山氏女,詳《淮水注》當塗縣下已引《呂氏春秋》,而應劭注《漢志》、《寰宇記》引《太康地志》同,即所謂羣書也。自酈氏有此辨,後儒多宗之,而尤以王象之說為明透。其言曰,東坡過濠州,《遊塗山詩》雲,可憐淮海入,尚記弧矢旦。自注,淮南人傳禹以六月六日生,是日數萬人會於山下。東坡,蜀人也,使塗山果在重慶,則必不肯捨蜀之塗山而遠取濠之塗山也。

陽關巴子梁(巴之三關)。長江逕巴國故都涪陵白鶴梁,古稱巴子梁。先逕今紅石堆、橫樑子、至老鷹岩。陽關、弱關、扞關稱巴之三關。涪陵峽門口至烏江入長江處當是陽關。

六大墳。雲陽故陵村有古墓壪,奉節縣永樂鎮墨溪河流域有古墓包三處。雲陽有三峽文物園和磐石城遺址、李家壩遺址。奉節縣有寶塔坪遺址、雲霧鄉興隆村遺址。此指楚墓。南津關東南二裡前坪有楚墓群。《注》江側有六大墳。庾仲雍曰:楚都丹陽所葬,守敬按,楚都丹陽詳後卷秭歸縣下。亦猶枳之巴陵矣,會貞按,《華陽國志》一,巴子雖都江州,其先王陵墓,多在枳。枳縣見本篇前文。故以故陵為名也,有魚復尉,戍此。補,丹陽是楚國最早的國都,學術界有當塗說、秭歸說、枝江說、丹淅說等。秭歸丹陽地域含古夔地。雲陽縣故陵鎮故陵村獅子包古墓。出青銅鼎等文物。故陵楚墓為太子墓,歷代墓葬重疊。楊華《三峽夏商時期考古文化》瞿塘峽西14C測定早中晚期,年代在4600-3700年間。宜昌北郊的長江東岸黃柏河流注地區,一九七一年三月到一九七二年三月,在前坪、葛洲壩發掘,共發現戰國兩漢墓四十三座。

    左岸巴鄉村。雲陽縣東龍洞鎮龍洞鄉,響塘溪、涼水井南注江,村有巴香酒。今奉節竹園鎮有龍洞五處名龍洞壪、龍洞塘,梅溪河東南注江。《注》江之左岸有巴鄉村,村人善釀,故俗稱巴鄉清。郡出名酒,村側有溪,溪中多靈壽木。會貞按,自巴鄉村以下,盛弘之《荊州記》文,引見《寰宇記》,作巴鄉酒。《書鈔》引《荊州記》稍略,作巴鄉清,則此作清是也。巴鄉村在今奉節縣西,村側之溪,《寰宇記》謂之龍洞溪。《一統志》在奉節縣西八十裏,源出縣西北方海壩,南入大江。中有魚,其頭似羊,豐肉少骨,美於餘魚。補,一、靈壽木即六道木,《山海經》靈壽實華,草木所聚。《漢書·孔光傳》賜太師靈壽杖。顏師古注:木似竹,有枝節,長不過八九尺,圍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須削治也。靈壽木做杖,老者以此杖助步,竟能敏思捷行、祛病延壽,因名靈壽木。五嶽寨上,有六道木,是製作手杖的好木。二、巴鄉清,酒名。三、龍洞溪,今響塘溪、涼水井南注江,雲陽、奉節界河。竹園鎮位於長江北岸,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之一,現存古舊民居多,石龍街北起上轅門,南至下轅門。彭詠梧烈士革命鬥爭地。禹鑿通江。今長江三峽大壩斷江峽,見下。三鬥坪鎮是三峽工程壩址所在地,三鬥坪坐落在黃牛峽中,鎮的下游有一座諸葛亮為祭奠大禹和黃牛開山治水而興建的黃牛廟。大禹治三峽,黃陵廟諸葛亮《黃牛廟記》碑, “古傳所載黃牛助禹開江治水,九載而功成,信不誣也。《圖說宜昌兩千年》斷江峽位於石門岩上側,斷江峽上十二公里三鬥坪為三峽工程壩址。《注》其峽,守敬按,明抄本有此二字。蓋自昔禹鑿以通江,郭景純所謂巴東之峽,夏後疏鑿者也。守敬按,此景純《江賦》語,見《文選》。

认证文艺微公号,入驻360图书馆,同步发布作品,经审核公开后,可供读者转为个人馆藏。

“夷陵评论”微刊专栏专事文艺作品推介、评论,兼顾文化建设;

“元辰私坊”专栏只发布个人作品。

微主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北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本号总在深夜等待您的好稿,共同打造优秀平台。也许您已成了大家。小小的本号,依然欢迎你回来坐坐。

    所有来稿文责自负,加个人简介、个人照片。稿件微信元辰或发66371560@qq.com信箱。已在微信平台发布的,需对“元辰文苑”开放白名单。

    元辰赞赏账户陈宇辰只对元辰个人作品开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