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写给英国国王的信,存在大英博物馆,976字,字字都引人发笑

 yangsuorong 2022-03-31

15、16世纪的历史进入转折期,西欧经济不断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到18世纪中叶,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迎来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了质的飞跃,东西方实力对比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相较于资本主义逐渐迈向工业化并借此优势向外扩张的西方国家,中国仍处于固守农本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明朝初期的中国,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但是由于倭寇等问题,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清朝建立后,朝廷重新恢复了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也正是这种蓬勃景象,助长了所谓的“天朝上国”的盲目自信心。

清朝的虚骄抑外

在当时的清朝眼中,除本国以外的其他国家都是文明低下的“蛮夷”,实行一种被束缚在封建等级框架中的朝贡外交,即通过“朝贡”、“册封”等不平等的方式处理对外关系。

朝贡体系最典型的体现之一便是外国来华使者需要行跪拜礼。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的时候,来自葡萄牙的使者斐拉理入朝觐见,“凡出入皆三叩九跪”。

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八月,以乔治·马戛尔尼特使为首的英国使团来华交流,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举行仪式接见使者。马戛尔尼代表英国国王提出割让岛屿、减少海关等要求,皆被乾隆拒绝。

虽说乾隆的做法维护了清王朝的主权及威严,但是他固步自封的态度,为清朝后期的发展留下了隐患,在英国使者带来的礼物中,有一艘英国新式军舰的模型,而当时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已经拥有强大的海军实力。

面对正在崛起的对手、潜在的威胁,他不仅没有警惕之心,反而任由“天朝”观念蒙蔽国人的眼界,为自己的物资繁荣而感到沾沾自喜。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去了解别国的政治及经济状况,又怎知自身的不足呢?

乾隆在收到英国国王的信件后,在避暑山庄亲笔写了回信,名为《赐英吉利国王敕书》,仅从题目中的“赐”字、“敕书”,就看出乾隆皇帝的孤高态度,而“敕书”原本是指皇帝颁给朝臣的诏书。

虽然他在避暑山庄隆重地招待了外国使者,但更多的是为了展示清朝的富裕大度之气,而并非真正的平等,除了题目,信的内容也将这些体现地淋漓尽致。

《赐英吉利国王敕书》

全篇大约九百七十六字,信中采用一种以上对下的口吻,“朕批阅表文,词意肫恳,俱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纳。”如果说英国国王给乾隆的“表文”原本就有所谓“恭顺之诚”,那皇帝的言辞并无不妥。

然而实际上,英国国王这封信虽是以平视清朝皇帝的角度而写,但却暗藏玄机、来者不善。当时的英国急需对外输出商品,扩大国际市场,这次派遣的使者是有备而来,目的就是为了掌握清朝的实际状况。

对于英国国王提出的在北京设立洋行、派使者常驻北京、在珠山岛存放货物等要求,乾隆皆以“此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为由拒之门外。的确,有些要求已经带有明显的殖民性质。

针对外国想到中国当差的人,他说:“原准其来京,但既来之后,即遵用天朝服色,安置堂内,永远不准复回国。”皇帝这样做,短时间有维护清朝统治、抵御外国入侵及渗透的作用,但裹足不前并非长久之计。

他并未看透英国国王的野心,反而在信中花了不少笔墨渲染本朝的“优越”之处,如“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

骄傲使人落后,倘若一个国家狂妄自大,不懂虚心向学,那便是作茧自缚。从信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清朝与英国在国家制度、人民意识方面的差异:

英国的外交制度步入近代化阶段,而清朝不仅沉溺在朝贡体系中,还理所应当地认为天朝之国无需了解其他“蛮夷”之国,反而是这些国家应该主动了解天朝体制,“懔遵勿忽”,以此来体现本朝的至高无上。

经过工业变革的英国在看到闭塞浅陋,工业、科技、军事武器等较为落后的中国后,改变对清王朝的看法,助长了殖民野心,不到五十年之后,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国人走上了挽救民族危机的艰难道路。

乾隆的底气从何而来

也许有人会指责乾隆帝的自高自大、清朝的闭关锁国,但谁也逃脱不了历史的局限性,清朝的“天朝上国”观念,实际上是当时繁荣经济在意识层面的体现。

而当时的清朝究竟有多么繁荣呢?农业上,人口数量激增,到了乾隆年间,中国人口占全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量也远远高出当时的英国。

手工业、商业方面,陶瓷、丝织品等种类繁多,技术精湛,器械也在不断改进,如南京民营手工业还采用锻机进行纺织。乾隆时期,清朝已经出现了专门负责汇兑、信贷的票号商。

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因此便出现了一些人口庞大的城市,如南京、广州等城市,而北京、佛山、汉口与苏州这四个城市被称为“天下四聚”。

乾隆在位时期的清朝国库充盈,书中称其库存常常保持在八千万两左右,这样丰厚的家底,繁荣的经济,再加上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顺差状态,乾隆帝想低调都难。

但越是繁荣富裕,越是应该懂得谦虚收敛,正所谓物极必反、居安思危,不论是一个人或是一个国家,都应该时刻反省自己,保持该有的警戒心,否则就会连自己什么时候成了别人的蛋糕都不知晓。

乾隆帝写给英国国王的原信件,现在仍然被存放在大英博物馆内,这封信不仅是清朝皇帝的抱残守缺、骄傲自大的代表,亦是英国国王窥探清朝真实实力,助长其对外扩张野心的一封信。一个预谋已久,一个耽于眼前,历史的冲突将无可避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