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释 疑 ①惠崇:是北宋一位能诗善画的僧人。 ②本诗是苏轼所作的一首题画诗,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是这首诗,并能借此想象出《春江晚景图》中所画之物。但诗犹在,画已佚。 ③晚景:一作“晓景”。 ④“竹外”句:画中所画几竿竹子,竹外开放的是桃花。。 ⑤蒌蒿:长于水边或低地,春天发芽可食用。 ⑥芦芽:是芦苇的幼芽。 ⑦河豚:即河豚鱼,长于江南,肉味鲜美。 ⑧上:浮上水面。 ![]() 译 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海 海 赏 析 ![]()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文坛巨擘,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人物。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以及学术上均有很高的造诣。 1057年,苏轼22岁,苏辙19岁,兄弟二人经宋仁宗殿试同时进士及第并深得一代宗师欧阳修赏识,认为苏轼“他日文章必独天下”。仁宗皇帝也兴奋地认为“朕今日为子孙得两相矣”!苏轼的文章从此名满天下,成为学者楷模。 苏轼、苏辙和他们的父亲苏洵合称“三苏”,均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传为千古佳话。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做官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25岁时任河南福昌主薄,次年参加制科考试入三等(最高),升为陕西凤翔府判官。三年后入京,正值新旧两党围绕“王安石变法”争斗不休之际,苏轼上书对新法提出中肯批评,遭人诬奏,他不屑争辩,自请外放。 1079年,朝官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弹劾苏轼攻击新法,不忠于朝,包藏祸心。苏轼在任上被捕入狱,遭到严刑拷问,折磨数月,险遭杀身之祸,史称“乌台诗案”。后经多方营救,加之苏轼才高,幸免一死,贬官湖北黄州团练副使,备尝艰辛。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已提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的苏轼驳议此举过激。后又出朝,担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知州。其中任杭州知州期间不修官舍、买米赈民,大灾之年杭州无一人饿死。同时大规模兴修水利,疏浚西湖,筑堤成景,是为后世美称的“苏堤春晓”。 晚年的苏轼仍不免遭新党“讥斥先朝”之祸,前后在广东惠州、海南儋州这些在当时还是荒蛮之地的偏远小城生活六年之久,临赴海南之前,62岁的苏轼料想自己风烛残年、病榻之躯涉洋过海,必将一去不返,于是立下遗嘱,安排后事,子孙恸哭送行到江边。 苏轼到海南后生活极苦,常麻衣亲耕。他身处逆境却神采超然。许多学子千里追随与其同耕同学,海南自此学风日盛并产生了当地历史上第一位进士。 1100年,宋徽宗继位后,允许苏轼内迁并复原职。返程中病逝于江苏常州。“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后人作祭文称他“道大难容,才高为累”,“闻所未闻”。 渊博丰厚的学识、豪爽外向的性格、沧桑坎坷的阅历,使得苏轼成为北宋文坛成就最高的文学巨匠,他留给后世4200篇散文,2700多首诗歌,360多首词。他为诗、为词、为文皆如为人一样挥洒自如,无所不知。他的词极大地拓宽了题材领域,突破了音乐上的限制,自由地抒发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开创了词的新境界——“豪放派”词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