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毒热与胃溃疡活动期

 学中医书馆 2022-03-31
     编者按:毒邪致病广泛,凡是对机体有不利影响的因素,无论来源于外界或体内统称为“毒”,“毒”是致病原因,也是病后产生的一种病理结果,毒邪又可合并火、热、风、寒、湿、燥、痰、瘀、脓等,广泛存在于多种疾病,今就毒在多种疾病中的作用展开讨论,以供交流。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和易复发性疾病,胃溃疡活动期应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范畴。《素问·病能论》提出“胃脘痈”的病名,但该篇对其症状的表述与胃溃疡活动期有所不同。我们根据胃溃疡活动期的症状体征、胃镜表现及病理改变,提出“毒热”为该病主要病因,在胃溃疡活动期“以痈论治”,常取得较为满意疗效。

    一、“毒热”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毒热”病因的重点在于“毒”,《金匮要略心典》云:“毒者,邪气蕴结不解之谓”。病由毒起,热由毒化,内外合邪,相兼为因,危害人体,表现为复杂的病理过程。胃溃疡活动期“毒热”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在于:

    毒热之邪蕴结于胃,初则损伤胃络 “毒热”为多因素的病邪,包括从口而入的毒邪、情志过极气郁化热蕴毒、胆汁不循常道逆流入胃化毒,交互作用而形成。“毒热”之邪属阳,阳(热)邪致病特点是易伤气血,易生疮疡。胃为阳腑,故毒热之邪易于侵及胃腑,损及胃络,导致胃的通降失常,受纳腐熟功能失职,初则损伤胃络,胃络为受“毒热”病邪所伤,故有局部胃黏膜红肿热痛之变。

    毒热之邪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 脾胃居中,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水谷;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胃喜润恶燥,脾燥喜恶湿。“毒热”病邪侵入胃腑,胃失和降,浊阴不降,影响于脾,脾不升清,清阳不升;该升不升,当降不降,升降不及,则消化、吸收功能异常,胃肠动力障碍。

    毒热之邪导致胆气上逆,胆汁反流 “邪在胆,逆在胃”,“肝胆之火,移入于胃”,则毒热之邪导致胆胃之气上逆。另外,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常累及胆,胆胃同病,而表现为胆汁反流。胆汁在小肠,则发挥其消化肥甘食物之作用;若胆汁不循常道,反流入胃,则化为毒邪,蕴结化热。毒热在胃,则可见吞酸嘈杂、口干口苦之症。

    热盛毒侵,气血凝滞,血肉腐败,糜烂溃疡 毒热之邪蕴结于胃,初即损伤胃络,继则热盛肉腐,气血凝滞,使局部胃黏膜红肿、糜烂、溃疡;甚则继续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则见出血、黑便。

    毒热之邪可致气血津液不足 毒热之邪久蕴,邪留伤正,势必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水谷精微生化乏源,气血津液不足,脏腑肢节失养,则消瘦乏力,体质下降,变生它病。脾气不旺,正气亏虚,机体无力驱邪排毒,使毒邪日深,正气愈损,病程缠绵难愈。

    二、“毒热”病因研究方法的传承与创新

    中医病因学传统研究方法主要是“辨证求因”,即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从结果分析推求病因。胃溃疡活动期以胃脘灼痛、吞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或腐、脉弦为主要证候表现,胃镜下可见局部红肿、糜烂、溃疡等变化。综合临床表现和胃镜及病理改变,以红、肿、热、灼、痛、糜烂、溃疡、舌红苔黄腻或腐、脉弦的特征性表现,与中医外科的“阳性疮疡”的外痈病因“毒热”颇为相近,故称之为“内痈”,继而我们建立了胃溃疡活动期“毒热”病因的认识。根据中医学“审因论治”、“以效测因”的研究方法,胃溃疡活动期是由“毒热”病因所致,故其治法宜清热解毒、消痈生肌。

    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是现代医学常用的病因学研究方法。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中医病因学研究,必须注重中医病因学的特点:一是整体观念,即致病因素与个体体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关性;二是辨证求因,即以临床表现(宏观、微观)为依据,来探讨病因。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重点是在致病因素、机体、环境等方面,从宏观、微观等方面进行探讨,可为病因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发现和有利的证据。

    引入实验病因学的研究方法,可应用动物实验确定因果效应,对中医病因学研究是一个新的探索,也是一个可行的研究途径。由于胃溃疡活动期“毒热”病因为多因素致病,且呈复杂的病理变化过程,因此,病因学实验动物模型的研制本身就具有探索性,具有一定难度和风险。符合中医病因学实验动物疾病模型的研制是研究的关键,重要的是较好地模拟人体的临床疾病及其病因,并寻求中医病因学实验动物疾病模型的评价标准。

    三、胃溃疡活动期“毒热”病因的治疗与验证

    审因论治,以效测证,即控制致病因素或采取干预措施以验证病因,也是病因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可能的致病因素被确定后,可采用干预控制方法验证病因。

    临床诊治胃溃疡活动期以“毒热”为病因,以“胃毒热证”为基本证候,“以痈论治”为基本治则,清热解毒、消痈生肌为基本治法,药物以黄连、苦参、三七、蒲公英等为主。

    采取“以痈论治”的治则、清热解毒、消痈生肌治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活动期的干预措施,可以使致病危险因素消除或减弱,发病率降低。

    大量、长期的实验研究结果也表明,清热解毒、消痈生肌治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调节胃内pH值,减少胆汁反流,有效促进溃疡愈合。

    基于中医临床防治重大、疑难病症的优势病种来研究、创新病因理论,审证求因,以效测证,我们将研究结果回归于临床,对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病因学理论,指导临床辨证施治,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周学文 郑洪新 辽宁中医药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