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6年张闻天病逝前,让妻子签下遗嘱字据,刘英:难道还信不过我

 lixj1028 2022-03-31
文章图片1

1976年3月,江苏无锡的天气已经开始渐渐变得暖和起来,街道上的人们一个个都精神抖擞。然而,张闻天的身子却一天不如一天。受病痛折磨的张闻天,身体状况逐渐下降,几乎连东西都吃不下。

张闻天因重病住院后,他就已经非常清楚自己的情况了。突然有一天,他要妻子刘英坐到他床边陪他说说话。两个人互相看着彼此,相视而笑。

过了一会儿,张闻天突然和妻子说道,“我想拜托你帮我为党办件事”。看到瘦骨嶙峋的丈夫身体病重成这样,还时刻关心党和人民,刘英听完之后便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她只是默默地点头。

张闻天看到妻子这个样子也很是心痛,不过,由于他没有听到妻子的回话,便想要再次确认。随后,张闻天便要求刘英拿一张纸过来,让妻子写下保证并签上名字。

文章图片2

这一刻,妻子终于忍不住了,放声哭了起来,边哭还边说道:“我们都夫妻同窗41年了,难道还信不过我吗?”张闻天看到妻子讲了这番话后,很是心疼妻子,但这才放下心来。

1976年7月1日,张闻天在无锡病逝,享年76岁。那么,张闻天究竟和妻子说了什么?甚至还想让刘英签下遗嘱字据?

毛主席做媒,刘英同意和张闻天结为夫妻

对于自己的丈夫,刘英经常回忆道:“他生前经常和我说,领导,就是服务,领导人民,就是为人民服务!”当然,也正是因为这句话让刘英时时刻刻崇拜着张闻天。

他们两个人的爱情,是在共同地工作、为革命作贡献的生活中慢慢萌生和发展起来的。1929年在苏联莫斯科劳动大学,刘英和张闻天相遇。在刘英的眼中,张闻天就是一位富有学识、文质彬彬的“红色教授”。

文章图片3

在课堂上的张闻天侃侃而谈,面对台下的一群学生,他从来没有怯场,而是从容地展现自己强大的理论功底,张闻天是劳动大学的教员。那个时候的刘英,还沉浸在丈夫牺牲的阴影中,还没有走出来。

她的第一任丈夫是林蔚,1928年在长沙壮烈牺牲。党组织为了让她能够从悲痛中走出来,便安排她前往苏联莫斯科劳动大学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或许,换一个环境,可以让她有生活和工作的动力,生活也会有一个新的开始。

在莫斯科学习4年后她返回国内,抵达江西瑞金,她担任少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届时,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决定长征。

在红军长征期间,刘英是少有的女同志,她是走遍长征全程的30位女红军其中一位。刘英跟随红军参加了25000里的漫漫长征路,刘英作为长征路上为数不多的女红军之一,她在跟进队伍的同时,还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任务。

文章图片4

1935年1月15日,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会议。没过多久,在遵义的大街上,刘英和张闻天不期而遇。

两人都驻足微笑并看着对方,在动荡的环境下,这次重逢让他们内心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对视一会儿后,张闻天举起手朝刘英挥着,刘英看到后便跑了过去。走近后,他们开始诉说着往事,好像这次的交流比以往更加亲切和顺畅。

这次相遇时隔三年,好像这一刻两个人都等了好久。自从这次相遇之后,两人的联系便越来越多。刘英只要有空便会来到张闻天这边找他聊天,他们聊天的话题好像永远都说不尽,在苏联的往事,回国后的日子,还有革命的未来和自己的人生……

文章图片5

时间一长,两个人的感情越来越亲近。张闻天和朋友害羞地说道:“和刘英的好几次谈话中,我总是欲言又止。”朋友们听到这里,就非常明白张闻天对刘英的感情了。

当然,两个人的感情是相互的,刘英对张闻天的情感也在慢慢地发生变化。张闻天在自己心中,既是老师,又是兄长,随着关系越来越密切,好像还生有别样的情愫……

他们之间的感情,毛主席也看在眼里。不过,从张闻天对刘英的举动,完全可以看出他就是非常不好意思去表白。于是,毛主席便决定做回媒人。不过,当刘英听到毛主席要将张闻天介绍给自己的时候,竟然犹豫了。

当时,刘英以“现在暂不考虑感情问题”为由回答了毛主席。说实话,刘英可以从张闻天的眼中看出对自己的喜欢和爱。其实,谁都清楚刘英这样回答的原因,结婚之后肯定要面临生育小孩的这一问题,但长征的这一路都非常艰辛,所以,关于婚姻的事情,她并不想过早考虑。

这时候的刘英,更想把心思放在革命事业上。毛主席早就看出来他们两个人是两厢情愿的,所以在工作安排上就尽量多安排两人的合作。这样一来,他们接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终于,红军长征迎来了胜利。在红军抵达陕北后,张闻天在瓦窑堡下定决心要向刘英求婚。张闻天再也不想等,找到刘英后,看着刘英的眼睛坚定地说:“红军已经有家了,那咱们也应该有一个家了吧?”

刘英听到张闻天的告白后,非常开心。这一次刘英没有拒绝,而是腼腆地垂下了眼睛,幸福地点点头,从此之后,相爱的两人终于能够在一起了。1936年6月,刘英和张闻天在瓦窑堡正式结为夫妻。

文章图片6

那天没有任何的仪式,也没有酒席,只有相爱的两个人。两位情投意合的人在当时非常艰苦的条件下,结成终生伴侣。那一年刘英31岁,张闻天36岁。也就是从那天开始,两人进入了婚姻的殿堂,风雨同舟41年。

婚后夫妻两人相依为命

两人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然而,结婚不久后,刘英却生了一场大病。不过,一向坚强的刘英还是扛过来了。据刘英回忆,“当时张闻天每天都鼓励我,还用了他五块钱的津贴给我买了鸡蛋,很快就病愈了!”

新中国成立后,张闻天被安排前往苏联,担任第一任驻苏大使,刘英则是使馆参赞。届时,刘英是新中国第一批女外交官。在苏联工作的这3年里,刘英协助着张闻天很多工作,她是丈夫的好帮手。

直到1954年,刘英被周恩来召回国来担任外交部部长兼人事司司长。让两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庐山会议结束后,张闻天就被罢免了工作。这个时候,刘英便赶紧关心起丈夫,她非常了解丈夫,明白张闻天心中的痛苦。

文章图片7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候的张闻天,身体状况就不是那么好了,刘英贴心地安慰着他,鼓励着他。刘英紧紧地握住丈夫的手,轻轻地说道:“你能顶得住吗?”一直以来,刘英总是丈夫坚强的后盾和帮手。

张闻天也非常心疼妻子,说道:“不要担心我,你也要珍重。”两个人总是一直承担着生活的磨难,据刘英回忆,张闻天和自己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只想见到你,真怕你的身体支持不住。”短短的一句话而已,总会让刘英感动不已。

九一三事件后,张闻天和刘英一同被安排去了广东肇庆。两人在这种逆境下,张闻天也不忘记用幽默的方式逗刘英开心,张闻天不慌不忙地和妻子说道:“我们这不是很自由嘛。哪怕只有一点点”。

当时的张闻天已经被剥夺到一无所有,两个人身处绝境。不过,夫妻两个人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在他们心中一直还惦记着党和国家,他们一直想要做一些贡献。但此刻的两个人已经没有办法去指导工作,于是,他们决定进行理论的相关研究。

文章图片8

那个时候,刘英为了让自己丈夫能够集中精力研究理论问题,体弱多病的刘英每天还亲自洗衣做饭。为了保障丈夫的身体状况,刘英竟然能够每天翻过一道又一道的山坡去买菜,只为给丈夫补充营养。

虽然身处逆境,但他们两个人为革命事业奉献的脚步从来没有停下过。据介绍,刘英在这段期间,还研读了大量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史论。为了协助张闻天完成数十篇的政治、经济、哲学等论文,她还阅读了马列主义的相关书籍。

值得一提的是,张闻天奉献出的这几十万字的理论著述,澄清了许多被曲解的马列原理和社会主义原则。在学术理论的这一领域,张闻天和刘英确实付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张闻天都处在高强度作业的状态中。

文章图片9

张闻天把妻子叫到床边,让刘英签下遗嘱字据

从1976年开始,张闻天的身体就一天不如一天,他每天辛勤工作的身体终于吃不消,开始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身处肇庆的两人,开始寻医问药。但无奈的是,当时肇庆的医疗技术并不是很先进。于是,刘英便向上级写信陈述了相关情况,两人被批准前往江苏无锡。

他们来到无锡后,这里的天气一天比一天温暖,但张闻天的状态却越来越差。看到日渐消瘦的张闻天,刘英心里非常心疼。只要一说起张闻天当时的情况,刘英便哽咽地说道,尽管是在身体虚弱的情况下,他还是惦记着党,惦记着革命事业。

到后来,张闻天的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甚至连饭都吃不下去,张闻天整个人直接瘦得脱相。在医院治疗的张闻天把刘英叫到身边,两个人静静地看着对方,好像两个人在内心说了很多句话。突然,张闻天打破宁静,他向刘英说道:“人民给予我的,应该全部还给人民。”

文章图片10

说到这里的时候,刘英大概已经明白丈夫张闻天的用意,他们此前就有讨论过关于积蓄支配的问题,他们两个人始终都惦记着党和国家。因此,这一次,刘英非常清楚张闻天说这句话的意图。

躺在病床上的张闻天趁着自己清醒,看着刘英说道,“我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不行了……我死后你要帮我做一件事,咱们把这么多年辛辛苦苦省吃俭用积攒的40000元,全部当党费交上去吧。”随后,他又说道:“让这作为我人生中最后一次党费,最后一次的贡献。”

听到这里,刘英忍不住留下了眼泪,心疼地看着丈夫,他多希望丈夫能一直健康地活下去,多希望还能和丈夫一起工作,一起为党和国家做贡献。听到丈夫的话之后,刘英并没有说话,因为她不想让丈夫听到自己哽咽的声音,她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

不过,张闻天没有听到刘英回应自己便又说了句:“拿纸过来吧,写下保证,签上自己的名字。”就在这一瞬间,刘英眼中的泪水不断地往下流,刘英实在忍不住大声痛哭起来。

随后,她委屈地说道:“咱们同舟共济41年了,难道你还信不过我吗?”张闻天听到后便放下心来,看着妻子着急的样子,自己也心疼起刘英来。1976年7月1日,张闻天在无锡病逝,享年76岁。张闻天永远的离开了人间,但他的革命热情将永远地被世人铭记。

文章图片11

1977年5月,中央办公厅收到了刘英交来的特别“党费”,打开一看是整整40000元。这些钱是张闻天刘英夫妇工作近30年来,一直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如今,她终于完成张闻天在临终前所托之事,刘英长长地吁了口气。2002年8月26日,刘英在北京去世,享年97岁。

张闻天独子张虹生回忆张闻天

在一次记者对张闻天独子张虹生的采访中,他提到,“父亲去世后,骨灰盒上连名字都没有,而且没入殡仪馆正厅。”

张虹生回忆,父亲去世的时候,自己还在新疆。江苏省委发来电报说父亲病重,心里就咯噔了一下,便急忙请假往回赶。

不过,当时的交通并不是很方便,当他赶到无锡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去世十几天了。这件事,张虹生一直很愧疚,他是张闻天唯一的儿子,但父亲的最后一面他也没见到。

他还说道,“曾经看到过父亲的日记,我会忍不住掉下眼泪。但过去的岁月,已经触不可及”。在这之前,张虹生很少谈及自己的父亲。

文章图片12

他和记者说道:“一直以来,我都没有写过关于父亲的文章,因为母亲不让我写,她说儿女写父母永远没有说服力。”纵观张闻天的一生,时时刻刻都心系党和国家,这是有目共睹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惦记着为共产党做生命中最后的一份贡献。

但他的一生,因为各种原因,他调离外交部、调离中国社科院经济所、遣送至广东肇庆、迁居无锡……这一系列的往事,在儿子看来,每一次父亲的变故都在一次次地打击着张闻天。

张虹生说道,自己没有任何父亲的遗物,所有能找得到的,看得到的东西都捐了。他说道:“我父亲后来的笔记、日记等原稿,本来是想要留着的,但是母亲不允许。捐出去后,就很难再看到了。”

据张虹生回忆,“1973年,我去医院看望父亲的时候,他的身体状况就已经非常差了。那个时候,父亲的冠心病已经很严重了。”他还说道:“那段时间,父亲的活动非常少,只有隔日与保健医生下盘象棋而已。当他见到我的时候,便开始与我谈论国家经济的相关政策。”

文章图片13

张虹生含泪说道,“和父亲的往事中,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从肇庆回新疆的时候。看着我要离开,他非常舍不得,本来身体就不是很好,但他还是执意要送,半路走不动的时候便坐在路边上大口地喘气。面色发紫的他双手捂着胸口,看得我很是心疼。走到码头后,我几次回头,父亲仍然在那儿,知道看不清人影。几十年过去了,这一幕,至今都记忆犹新。”

张虹生介绍,其实,从1972年开始,父亲就曾多次给中央和毛主席写信,希望能够批准返回北京治病,但总是石沉大海;随后,父亲便提出了回家乡上海养老。但仍然是没有得到批准。直到1975年4月,父亲再次写信,要求迁往离上海近一点的苏州或无锡居住,这一次终于获准。

文章图片14

但那个时候,张闻天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不佳,一直到1976年的7月1日,父亲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但当时不被允许为父亲开追悼会,甚至连母亲准备的花圈上,也只能写“献给老张同志”。说到这里,张虹生眼眶又红了,他说,父亲的骨灰盒上写着的名字,是“张普”。

张虹生回忆,“从新疆抵达无锡后,看到母亲憔悴的面孔,更是心疼起来。那时,父亲已是殡仪馆杂物间里的一盒骨灰。第二天,母亲带我去看父亲的骨灰,父亲的骨灰被安放在很小的储藏室里,单独地放在那里。”张闻天这一生奔波劳碌,为了革命事业无私无我,他将永远地存活在人民心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