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横岭 我的沙湾【3】

 新用户7160502v 2022-03-31

    五、战天斗地、<一>

    长期的战乱,把人整惨了,也把环境整惨了。树被砍光了,地被饿薄了,泉水少了,洪水多了。百姓生计,一落千丈。一九六二年一场洪水,淋塌、冲走了上百间房屋,十几户人家片瓦无存。任荣德老人的二儿子,被硬生生从母亲怀里夺走,没了音信。而干旱的时候,只能挑着水桶(铁桶、木桶或瓦罐),步行六七里去邻村挑水喝。XXX同学的母亲,用一对瓦罐一早晨挑回一担水,进大门,被门欠子一绊,前边的罐子打了,水洒了,后边的罐子咣当落地,也打了,水也洒了。仰天长哭!谁来慰我!

    毛主席发出了“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的号召,吹响了治山治水的冲锋号。在村支部村委领导下,干群一致,齐心协力,开始了三十年的治山工程,栽下了漫山遍野的柏树、花椒、洋槐、紫穗槐。绿化面积百分之七十五以上,成了省级绿化样板村。天知道那个五六七十岁的林业队长苗万民,怎样的讨换来那么多种子,育了那么多苗,又把它们栽满了山山梁梁的。我知道,我从十多岁就戴着红领巾,趁着夏季阴雨(好天要种地的),跟着老师或大人们,满山满峪的栽树。四峪沟、南峪岭、西峪黑峪汇泉沟,东山子横岭子,都有我栽下的儿童柏、青年柏。我的父辈和一辈子没离沙湾村的我的兄弟姐妹们,他们栽的,更多。

   五、战天斗地<二>

    水是宝贵的。变水患为水利,迫在眉睫。精壮劳力连年出伕,在绣源河上游连修了垛庄水库、龙湾岭水库、百丈崖水库。正准备以横岭为要塞,修建第四座水库之时,发现水患已被基本制止,才作罢休。

    村里,接连修了庙前方塘、村东方塘、村西方塘、四峪沟方塘,黑峪大坝。村里村外随处修建的地下蓄水池,即减少径流有利蓄水,又不浪费土地,还方便就近用水。更是村民们的一大创造。想那陕甘宁地区的星罗棋布的旱池,是跟咱们学的吧!有可能。他们那里的降雨量少得可怜,但他们用旱池把雨水囤集起来,省着用,解决了许多的大问题。

    别的村打井能打出水来,咱为什么不行!找最合适的地方,选最强壮的人员,打井!一人戴一顶草帽,一小时一次換班,人上来后,除了心脏是热的,其它地方,拔凉!就这样也没阻挡住村民的干劲!………,四十米以后,水没增多,氧气却减少了,刘明德老汉,壮硕的身体,差点就捐躯在下边。深刻的教训!不打了!后来引入新技术,机械化打了两眼深达25O米的水井,一下子解决了大家饮不上水、饮不上干净水的困难。当那第一股清清甜甜的地下水,从庙前的方池里涌出来,喷溅在男女老少的手上脸上身上的时候,那欢声笑语奔走相告,是何等的酣畅淋漓!那是永远都记忆犹新的,永不忘却的美景!

    龙沙渠,是在党的领导下,各受益村出工,修建的一条从垛庄水库到沙湾村的引水渠道。是用人工开山凿石,然后用水泥把石头砌成的一道蜿蜒几十里的石槽。天旱时,看着那长途跋涉来的渠水缓缓流入麦田,旱蔫蔫的麦苗忽然就欢快的跳起了舞,心里那甜甜的滋味,不经历过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龙沙渠第二次改建扩建,成了直达明水,覆盖半个章丘的,用起来更方便的系统工程。采取地下全封闭水压式引水,技术高了,用工少了;覆盖面广了,占地少了;使用年限多了,工程损毁可能性小了;受益显著多多了,受累则是少少了。

    治理,正在显现着越来越多的红利。共产党毛主席,直至我们的村支部村委,领导人民治山治水的丰功伟绩,永不可没!

    六、骄傲的引进搞活

    横岭之巅,曾有两间石屋和一道袅袅升腾的白烟,那是我村烧了几十年的石灰窑,它代表着我村科技的初始。

    横岭东头的靶场,那是济南四机厂研发生产的高射炮高射机枪,在这里试射的地方。作为村里的民兵,我也曾经坐上炮台,操纵那长长的双杆炮筒,瞄准对面山上的绿色波涛中的红色靶标……。看到或想到这里,脑海里就会响起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和嗡嗡嘤嘤的拖着动靶的遥控小飞机,在天上旋翔的情景。看到或想到这里,无形之中,就产生一种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豪感。

    遍地的石头,放着没用,采下来卖出去就是钱。环境污染得不偿失,引进更高级的具有全封闭雨淋式开采装置的企业。济南鲍德公司相应落户到了横岭西头。后因他们的设施也没能达标,没能全力投产,但我们的愿望和路子是对的。

    山高沟深落差大,建滑雪场啊。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金沙湾滑雪场,声动章丘,名满济南。我和我的小孙子来过两次(儿子和他来的多),每当看他踏着长长的滑雪板,从陡峭的山腰,瞬间来到我的眼前,气定神闲!心里别有一番甜味儿,因为,那是我的孙子在我的老家(也是他的老家)学成的一项全新的本领。

    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变荒凉为资源,变腐朽为神奇。为人民造福,为祖国添彩。改革开放以来,村两委一系列的引资发展操作,都为村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正在建设的高铁站,正在给巨龙插上翅膀,沙湾村就要腾飞,沙湾人民将收获更多的红利。

    七、劈铁队

    改革开放,大批农民背井离乡去城里挣钱,被称作“农民工",这是后话。我的村从六十年代就组织劈铁队,不远千里整年价在外打工,一度成为它村的榜样。

    所谓劈铁,就是像打豆腐一样的,把大块的铁劈成小块的铁。好干的,如把一根十米的钢轨,截成一百块。难干的,如把一块一米见方的钢锭,裁成一百块。最初的工具就是八磅锤。想想吧,据说,把那八磅锤锤把往腚沟里一夹,一猛劲就是五百锤!打的越快,那铁越热,开得越快。如果慢了,那铁不热,开得就慢,人就更累。我们,用我们的智慧和毅力,用我们的血汗,干了别人干不了的事,收获了血汗钱,回来养家糊口,改善生活。因此,一个远离城镇的小山村,最早点上了电灯,最早盖起了二层楼的大队部;最早盖了学校,上初中不出村;一口气买了两部二五拖拉机。够牛吧,人人称羡。据说,当时的县政府,还曾借用过我们村的三万元汇款呢。

    沙湾劈铁队,一把铁锤闯世界,又通过与时俱进技术翻新,几十年长盛不衰。而且逐步传播到远近村镇,带动了许多村镇百姓的发家致富。是有大功的。

    八、父亲给我改架式

    在我才四五岁大时,跟着父母下地刨地瓜。为了让我不淘气,给我备了一把小镢当玩具(想想那时我们的玩具)。我兴趣盎然,抄起小镢照那藏着地瓜的地方就刨,父亲却制止了……。

    握镢把的姿式,我是右手在前左手在后的,(俗称大架)。父亲却执意教我要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俗称小架)。使不上劲啊!好别扭啊!使不上劲,别扭,也要这样。不理解,不理解也要这样。

    后来长大了,叔叔伯伯们告诉我,一般的人,天生大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可是外出劈铁,三人一组,必须要有一个用小架打锤的,不然这活就不好干。我父亲就是在劈铁时硬逼着改成小架的。大了改比小时改要难上加难。所以,在我蒙懂之时,就给我打好了劳动把式的基础。这件事,让我终生受益,终生感激。我这一生,虽然入组打锤的次数不多,即便一次都没有,我也继承了父亲的拼搏实干的优良传统。后来我握把的姿式,肩抬盘杠子的姿式,都是用小架,干什么活,不愁没人要我,受益匪浅。

    我父亲,种地是老把式,劈铁也是老把式。文革时期破旧立新,镇江金山寺的巨大铜钟,红卫兵小将们劈了半年,想尽办法就是劈不开,把我父亲请去了,三锤,就给他劈开了!沙湾劈铁队,名声大震。

    这种有传奇故事的人,在沙湾劈铁队,多得是。

苗庆顺,埠村沙湾人,1955年生,章丘大葱良种场退休职工。爱写小文章

本期编辑   栗庆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