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魅力太行·河北·王子兴 ‖ 治山模范马聚山

 魅力太行公众号 2021-08-09

文/王子兴

记得那年去胡家楼村下乡,遇见那座红石砌墙的四合院,至今存留于我的脑海中。这是一座平凡质朴、非常普通的四合院,其大门口门楣之上,悬挂着一块长方形木制匾额,上面书写着四个楷书大字“林业劳模”。细看,这是县政府1984年赠给马聚山的奖匾。匾呈黑底,字体为金黄色,阳刻,周边是“回”字形花纹。四个大字遒劲有力,浩然大气,给人以厚重感和勤劳肯干、坚韧不拔的印象。
我向胡家楼村干部了解,才知道有关马聚山的事迹。马聚山世代居住在这个深山区村子里,村子依河而建,村中间一条古道穿村而过,历史上饱受兵匪和洪水侵害。他自小心地善良,为人处世正直无私,乐于助人,深受大家拥戴。自从有了共产党,他义无反顾加入党组织,建国后,他先任合作社社长,后任林业社长,成为村支书樊守善、村长樊守德的得力助手。他们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积极致力于治理荒山,根治水患的工作。由于工作成绩优秀,成为邢台县、华北局先进典型。
该村西南有一条深长的山沟叫“寺沟”,以前人称“光屁股沟”。沟内几乎每年雨季,洪水肆虐,泛滥成灾,成为该村人们心头大患。1955年,县委县政府号召治山治水,他们狠下心来,开始了对寺沟的治理。
寺沟,1470亩荒山。山上树木不多,光山秃岭。老辈人流传了一句话叫:“有雨山洪猛如虎,无雨旱来渴死牛”,这是对寺沟的真实写照。由于沟深,旱年因树木植被稀少而不长庄稼,涝年汇聚的水量太大,对村庄形成严重威胁。怎样去治理寺沟,林业社长马聚山和他的伙计们开始仍是心急如焚,一筹莫展。
他们在研究治理方案上,进行过反复讨论,实地查看。最后一致认为,只有花大力气,调动集体的力量,在山上下功夫,才能牵住洪水这个牛鼻子。俗话说“舍不下孩子套不住狼”,身上不退几层皮是达不到目的地。马聚山作为主抓林业山场的村干部,心中压力很大。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非常重,就主动承担责任,事事亲力亲为。他和伙计们随后制定出三项措施,并开始动手,一干就是一年。
他们先是在寺沟掌缓坡上,里砌外垫,整修梯田27亩。第二步,在山下沟口建了一座大型塘坝,蓄水容量2500立方米。第三步是在坡面上刨鱼鳞坑,修水平梯田,沿沟建小塘坝,进行水土保持改造工程,其中修地300亩,并栽上了树木。
一年来,他们带领全村人起早贪黑,艰苦奋战,一心想着大功告成。结果在第二年(1956年)一场暴雨,这三项工程都遭到了洪水无情地冲击。他们反复查看灾情,心如滴血。经过认真分析对比,他们发现了问题。同样是水害,因治理方式不同,出现了三个不同结果。沟掌的梯田毫无疑问被冲垮了,塘坝一个个被淤平了,而山上栽的树却生机盎然。山下连环池和小塘坝虽然淤平了,但水却是清的。他们反复研讨,实地考察,找出来原因,都认为要想制服洪水,必须治理荒山,在山上下功夫。他们从实践中总结了一套规律:“水是一条龙,从上向下行;治沟不治坡,到头一场空”。
雨季过后,他们开始采取了“锁龙头工程”。所谓“锁龙头”就是先控制山头,搞山场绿化。他们在县政府支持下,搞来大批洋槐树苗,凡是能栽树的地方都栽上树,坡陡的地方刨鱼鳞坑,有条件的地方修成水平梯田。整座山上完全变了样,绿油油,亮灿灿,十分好看。连续大干几年下来,他们刨鱼鳞坑16.4万个,全部栽上了树木。
第二步,他们开始治理山腰。在缓坡地带挖水平沟719道,水平沟外埝高,里边低,正好能蓄存水分,起到了就地消化水的功能。这半腰地带都栽上了板栗、柿子等干果树。
第三步是在河沟两边修梯田648坪,在河沟修连环池480个。整个山沟有序治理,科学投入,形成了治理山场的科学化管理模式。6年间栽植松树、槐树1300亩,山腰板栗树、苹果树100亩,并在各条支沟都打了谷防坝,共677道,建塘坝7座。
经过7年奋战,终于完成了几辈人无法完成的治水任务。村民说,这是旧社会私有制下根本无法完成的工程,还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力量大。通过集体的力量,从上而下逐步治理,实现了“蓄住坡上水,卡住沟内水”的伟大而艰巨的目标任务。
这夜以继日、往复不停的工程,是集体劳动一䦆头一䦆头刨出来的,是一块石一块石垒出来的,是乡亲们一滴汗一滴汗干出来的。乡亲们最难忘的是马聚山、樊守善、樊守德几位干部,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为了乡亲们大家的利益,熬过来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们比乡亲们多吃多少苦,多受多少累,他们是胡家楼人民最敬爱的领导人。
1963年8月4日,一场特大洪水爆发,整个华北陷入一场灾难。山区8天降水1183毫米,雨量惊人,整个华北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损失。
当时,无论大河小川,到处都是黄泥滚滚,泥浪滔天。但是,胡家楼寺沟流出的却是清水,一黄一清,分外明显。据水文站当年测试,寺沟小流域,径流总量34.6万立方米,比治理前减少32%;泥沙流失659吨,比治理前减少94%,沟口最大洪峰流量只有5.1方/每秒,比治理前小6倍。并且当年粮食、干鲜果产量不减。
这件事反映到冀家村人民公社,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县里、省里、华北局等等都来这里考察参观,看后都给胡家楼竖起了大拇指。著名诗人尧山壁参观后写到:“迈步进寺沟,一步一点头。林茂粮丰工程在,哪像百年大雨休?”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情景,深情地歌颂了胡家楼人民战天斗地的巨大成就。
河北省记者了解了这个情况后,以《暴雨摧残处,百花依然红》的文章醒目地刊登在《河北日报》上,报道了胡家楼村治理寺沟的先进事迹,介绍了胡家楼村先进经验,省市县各级领导在胡家楼召开了现场会。一时,来参观胡家楼寺沟的人往来不断。就连外国记者也来参观了寺沟。胡家楼寺沟成为华北地区山区治理的先进典型,马聚山成了邢台县山区一颗耀眼的明星。
不错,胡家楼村寺沟的治理,成为华北地区成功的典型。按照他们的方法,层层设防绿化,步步筑坝加扣,就能把北方洪水这个猛兽制服。他们的经验,成为整个华北地区学习的榜样。
上级领导对胡家楼的肯定,表达了党的关心和对胡家楼村干部的爱戴。不久,马聚山被推荐成为代表胡家楼,代表邢台县的省级劳模,这是他想都想不到的。
至今,胡家楼村寺沟的治理故事,不断被村里人口口赞颂,而留给后人的是一段不朽的传奇。
【作者简介】 王子兴,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寨沟村人。七七届邢师毕业,后在河北教育学院脱产学习二年,大专学历。参加工作后,在浆水中学工作六年,后在冀家村乡工作三十多年,副科级公务员,现已经退休。爱好读书,喜欢写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