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42 青铜时代 | 武王伐纣的真相 —— 周武王最早提出敬天保民的民本主义

 老范藏书阁 2022-03-31

042 青铜时代 | 武王伐纣的真相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上一讲,我们讲到周武王号召天下推翻商朝,诸侯在盟军会师。可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周武王退却了,他没有直接进军商朝首都。周武王在等什么?他一方面积极地推进反商联盟,加大外部压力,促使商朝统治集团分裂;另一方面则是加强自身的文化权威,用新的文化来聚合天下。周武王非常清楚,建立新的全国性政权,不仅仅是军事较量,更是文化建设,不能树立新的文化,就不可能建立强大的新政权,武王为此呕心沥血。

关于武王伐纣的传说

在盟军会师时,有一幕非常值得注意,那就是武王率众渡河时,有一条白鱼跃入他的船中。 武王弯下腰,拾起白鱼,祭神,安然渡河。这时候天上出现一团火球,流转而下,一直到达武王居住的地方的上空,化为赤乌,声音祥和安然。全军目睹这一壮观景象,无不赞叹、膺服。

这场景说明什么问题呢?根据五行说法,商朝属于金德,颜色尚白,周朝属火,它的颜色尚赤。周武王捉白鱼,天降赤乌,正好符合了火克金之理,显现了周兴商亡的天意。有研究者认为这是汉代五行家的附会之说,其实未必。附会之说能够深入人心,往往是根据当时的传说,后人再将其系统化、理论化。

周武王伐商事迹,一直有种种传说,成为后世记载的根据。

传说中的火球就是太阳,赤乌是太阳的象征,这个形象很早就出现了,远远早于周初,三星堆遗址有巨大的铜质的扶桑树,枝头上九头赤乌,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例证。不难想象,周武王在晴天下誓师,背对着太阳,场面壮观,因此产生了赤乌降临的传说,结合武王在舟中用白鱼祭神,就有了上面这段记载。《史记·周本纪》不惜笔墨记下这件事绝不是闲来之笔。

周朝权威建立

前面介绍过商朝对诸侯强大的力量,在于垄断天神的祭祀,周要取代商,就必须获得神的支持,也就是要拥有传达神意的能力,否则不足以服众。 所以武王出征,先到毕祭天,树立文王木牌,目的都是在获得神的授权。在盟军会师重要的场合,更需要显示天意的支持,才能够凝聚人心,周武王的作为都是为此。而且周夺取政权以后,从出土的周朝甲骨文也能看到不少占卜问神的内容,说明周朝继承了商朝对鬼神的祭祀权。

如果只是继承商朝的鬼神祭祀权,周朝的文化是建立不起来的,它只能是商朝的延续。在这个方面,周朝做了重大的改变。在周朝的甲骨文中,占卜问神的东西明显减少了,说明周朝在降低商朝鬼神的作用。同时周朝着手建立自己的文化。这些情况在《尚书·泰誓》这一篇里面得到了反映。

盟军会师是十分重要的活动,周武王向全军和诸侯宣布商纣王的罪行,主要是不敬天神,残害忠良,虐待百姓,其中反复强调商纣王违背天意,宣布他被上帝所抛弃,剥夺了他的宗教权,以此证明自己发动推翻商朝战争的正义性,并且是遵循上帝的指示的,具有合法性。这些其实都是政治斗争常见的手段。批判政敌只能说明挑战既定社会政治秩序的正当性,却没有告诉大家要建立新政权的宗旨和旧政权的区别。

如果不能建立新文化,那么新政权只能是新瓶装旧酒,换人当,松弛某些不得人心的苛政而已。中国古代的改朝换代大多属于这类性质。

周创建新的文化内核

周取代商也是换个主旨的过程吗?我们应该重视《泰誓》里面新的文化观念。周武王在誓师大会上公开宣示,“天矜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意思是上帝怜悯民众,民众的愿望,上帝一定会顺从;“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意思是上帝所见来自我们民众所见,上帝所闻来自我们民众所闻;“天佑下民,做之军,做之师,为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意思是上帝佑助天下万民,为他们选立君王,为他们选立百官。因为他们能够辅助上帝,爱护和安定四方;“惟天惠民,为必奉天”,意思是上帝会爱民众,君王供奉上帝,这是全新的政治宣言,激动人心、光彩夺目。周虽然不敢公然否定上帝鬼神,而是接掌了商朝的鬼神崇拜,但是用民来充实上帝,实质上取代了上帝,让国家政治基础不是建立在鬼神崇拜之上,而是建立在以民为本的基础上,建立起以后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民本主义”。

天和上帝都是十分抽象的观念,对上古生产能力非常低下的人来说,唯有崇拜和祈祷而已,于是他就成为酋长、国王建立统治的有力的武器。现在周武王用大家可以触摸到的现实民众来充实天和上帝,天看到的就是民众看到的东西,天要做的就是民众希望做的事情,天顺从民意,保佑万民。在这里,天和上帝实质上被民取代了。天就是民,天意就是民意,因此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逻辑打通了。

天和上帝是如何实现对民间的管理呢?那是通过为民众选立君王,设立百官而实现的。君王不是民众的主宰,而是顺从天意,供奉上天,爱护和安定四方民众的代天执政者。天意即民意,这君王就是顺从民意的管理者。

因此国家安定的根本在于富裕民生,“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民众只可亲近不可贱视,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兼顾了,国家才会安定。这段话出现在《尚书·五子之歌》。民和天或者上帝,以及君王和民众关系的根本得到了确立。前者决定了周朝新的宗教信仰,后者决定了国家治理的政治根本原则。归根结底,周朝新文化的精髓体现在敬天保民,从此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不管是真心实意还是假意敷衍,都得挂在嘴上,念念不忘。

或者有人会说古文尚书中的泰誓是后人所作,它的真实性真的反映周初的思想吗?首先,《泰誓》是真实存在的。《史记·周本纪》有明确记载,周武王率众在蒙金做《泰誓》,至于《泰誓》的文辞,虽然不能确定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本子,但是战国时代的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到,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这句话不正和传世的本质完全相同吗?可以确证周朝树立民本主义作为国家政治基础,这是不用怀疑的。

周朝树立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完成了文化的重建,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开始。

商朝失去文化优势

从世界史来看,航海、游牧等流动性民族更容易崇拜天神,创立宗教,而农业等定居性的民族则倾向于对现实社会和人生的深入思辨。西周以前的中国文化现在已经很难再现了,后人接触到的周以前的文化记载,都是经过周文化改造以后的叙述,更多反映的是周的思想。即使是出土文物,也都是无言的器具,任由后人解释。周取代商,是农业民族取代农牧混合型民族,是人文主义取代神明崇拜,是更加强大的合纵国家取代了都城方国体制。

面对强势的周族步步紧逼,商纣王无期可施,因为周不同于其他的挑战者,周文王殚精竭虑,归纳出周易六十四卦,这足以和商争夺宗教解释权。

周武王的人本主义宣誓又夺走了商朝众多的诸侯国,文化的力量决定了双方的胜负,商纣王对外失去影响力,只能回过头来在内部滥施淫威,让众臣住嘴,视而不见,那就是不存在。其结果是内部进一步分裂。纣王杀害的谏诤之臣比干,囚禁箕子,太师疵、少师疆这些重要的人,其结果是内部进一步分裂。纣王杀害谏诤之臣比干、囚禁箕子,使得太师疵、少师疆如此重要的大臣带着乐器投奔的周朝。人走了,文化也随之而去。纣王唯一仰仗的只剩下压倒周朝的军事力量。

但是要用离心离德之众去抗拒同仇敌忾之师,商纣王的孤注一掷,能够力挽狂澜于既倒吗?一我们下一集继续介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