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倩:忠孝仁爱显人品,勤俭耕读展家风

 乡土大河南 2022-04-01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忠孝仁爱显人品,勤俭耕读展家风



作者 | 司倩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每个家,都有家风,家风、家训、家规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的家风和家庭美德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是家庭留给每个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能让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不断地得到启示, 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它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家人,让子女终身受益,而我,就是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长大。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家境一直贫寒,从我记事起,父母就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父亲当时只是一位“赤脚”老师,一点微薄的工资根本养活不了家人,主要还得靠那几亩耕地勉强维持生计,日子虽然贫穷,但父母的热情善良、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生活习惯一直让我耳濡目染。
记得那时候,农村都很穷,常常填不饱肚子,白面馍平时很少见,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几口,所以那时上门讨饭的人也很多,隔三叉五就来一两个,虽然自己日子十分拮据,但凡是上门求助者,父母都会热情地把他们请进屋,盛上一大碗红薯玉米糁,拿上一个玉米面馍,让他们吃个饱。
调皮的哥哥一看没了饭,就一阵哭闹:“我还没吃饱,干嘛给他吃?”妈妈每次都郑重地对我们讲:“出门人都不容易,但凡有一点办法,他们也不会出来,我们能帮就尽力帮着点......”。
就这样,很多周边的乞讨者都成了我家的“常客”,父母总是来者不拒,笑脸相迎,吃饱后再给他们捎上俩红薯或者一两个玉米棒。

父亲兄弟二人,父亲比叔叔大18岁,听母亲说她来到这个家时叔叔才7岁,爷奶常年体弱多病,都说长兄如父,父母自然而然就承担起了抚养叔叔的重任,妈妈天天干活带着他,给他做衣服、鞋子、缝书包,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随着我们姊妹四个的相继出生,爷奶的身体患病最终瘫痪在床,本来就贫穷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一家9口人挤在三间矮小的房子里,只记得满屋全是用土坯支着木板当床铺,然而从没见父母抱怨过一声,每天毅然早出晚归在田里辛勤耕作,省吃俭用供我们姐弟几个上学。
转眼间,叔叔又到了结婚的年龄,村里人看到我家的条件,无不摇头叹息,都说叔叔这辈子肯定是要打光棍了,然而父母却说即使砸锅卖铁也要给叔叔娶上媳妇,于是就四处托人说媒,好不容易找好对象,一个更大的难题又摆在父母面前:叔叔结了婚住哪儿?那三间低矮的小屋已经挤了9口人了,经过父母再三商量,最终决定我们搬出去,把房子留给叔叔。
可是当时家里已经一贫如洗,起房盖屋真比登天还难,于是他们想尽千方百计变卖家里所有能换钱的家当,又向亲戚邻居借了些,咬紧牙关总算盖起了三间新房,把前院的房子(也是父母经手盖的)分文不要全赠送给了叔叔,并又亲自出钱给他订做了两套结婚家具。
叔叔结婚那天,叔叔穿着爹妈为他买的刚流行的西服、皮鞋,戴着崭新的上海牌手表,应该是当时村里最帅的新郎官了。
后来,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我们姐弟几个也相继考上学走上了工作岗位,父亲也由原来的民办教师转为正式教师,可父母勤俭持家,吃苦耐劳、质朴善良的生活习惯从未改变,不管亲朋好友谁家遇到困难父母总是力所能及地伸手相助,并时常教育我们无论何时都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兄弟姐妹之间要相互照应。这么多年来,我们姐弟几个始终牢记父母的话,相处一直非常融洽。

母亲虽然没有文化,却用她特有的勤劳、质朴、善良深深地影响了我,这些年来,我和丈夫通过微信、水滴筹等各种方式帮助亲朋好友和不相识的贫困家庭的捐款已有13000多元,这对于一个月工资只有2000多元的工薪家庭来说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更加能显示出整个社会的和谐与温馨,一件小事只是举手之劳,却是一份善念,如果每人都持有那份善念,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道义的存在,不是为了约束他人,而是为了完善自己。

老人要宣扬家风,父母要示范家风,夫妻要掌舵家风,子女要继承家风,孙辈要顺受家风,兄弟姐妹要竞比家风。所谓:忠孝仁爱显人品,勤俭耕读展家风。
“寒门家风好,少年早成才。”作为平凡而普通的我们,也许不能给予后代丰厚的物质条件和宽泛的人际关系,但我们会努力将父辈的优良家风传承下来,让它成为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影响并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

司倩,女,南阳市宛城区高庙乡人,1979年11月出生,大专学历,喜欢写作,乡镇公务员,现于社旗县潘河街道上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