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答疑:人这一生的“气数”,会在什么年纪显现出来?

 星际图书馆318 2022-04-01

《红楼梦》中贾宝玉太虚幻境时,一首仙曲唱出了十二个美女的命运: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首曲子告诉世人,金陵十二钗的命运犹如曲子中所写的一样,甚至把贾府的衰落也做了一个预示,人散财尽,离别总在伤心后,凄凄惨惨,大地一片白茫茫真干净,今人看到的古人早看到了,今人看不透的古人也早看透了。

”有道是“万事枯荣皆前定,浮生劳碌空自忙。”胜败兴衰,那是大自然的常态,任谁也无法改变。

就像一个三口之家,当它有福气的时候,就会稳重图进,一家人都走上坡路。而当它没有福气的时候,这个三口之家就会矛盾重重,关系特别糟糕。不仅一个家族,一个家庭存在着气数和福气,就连人的本身也会存在气数和福气。

年轻的时候,由于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所以气数以及福气,我们都看不透。而当人有所经历后,自然就会明白,人这一生,终究是有气数的。那么这种气数,会在什么年纪显现出来呢?

孔子曾经说过,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不闻焉,斯不足畏也已。年轻人值得敬佩,因为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未来会变得如何。而四五十岁依旧默默无闻的人,其实已经不足以畏惧了。在孔子看来,五十岁,那是人生的一个终点,也是人生的一个起点。终点在于,我们已然经历半百的人生了,看透了这当中的荣辱成败,知道自然的规则以及人生的方向了。而起点在于,知道人生方向的我们,需要调整新的策略去应对未来的风险,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可以这么概括,50岁之前,我们在寻找人生的道路。而50岁之后,我们明白了人生的走向。

没有经受过时间的打磨,做人就容易狂妄,缺少了敬畏之心。经受过时间的打磨,我们自然就会懂得,人力维艰,这是谁都无法改变的现实。就拿个人的命运来说,只要我们到了50岁,再回头望去,那我们会彻底明白, 人这一生的路,都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往往是无数偶然和必然的结果。

在古典小说中,经常可见“气数”一词。比如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第一回中,纣王到女娲宫进香,看到女蜗娘娘塑像漂亮,于是在墙上留了首淫诗。女娲娘娘真身归宫,见题诗大怒,骂道:“成汤伐桀而王天下,享国600余年,气数已尽”那么,“气数”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从逻辑上看,气数似乎是一种常人看不出来的深层次的必然性。拿商纣王举例,商纣王之所以丧国,并非是偶然的,而是一种必然。商纣王即使并非昏庸残暴之君,而是一个有作为的明君,他仍然要亡国。事实上,在我国古代,存在一种重要的思想,便是“气运”,即气数与命运。其中命运往往针对个体生命而言,而气数则往往被用于解释王朝更替,两者其实是一个原理。就气数而言,所谓“气”,就是万事万物变化运行的背后是无差别、无分别的基本物质。“气”运行的表现形式与结果就是“数”的演化与分布——形成世界的现实秩序。

形象点说,原子是构成万物的物质性的基本微粒,而气则是构成万物的精神性的微粒。并且,气这种微粒随时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这种量变性的运动达到质变之后,便通过数表现出来。因此,气是内在原因,数是外在表现;气是量变,数是质变。气数便同时包含了事物的内在状态与外在表现。一个国家有一个王朝的气数,个人或者单独生命体也各有其气数。

有一位复旦的哲学教授说过,40岁前信命,那是一种愚蠢。一个人到了40岁后还不知命,是此人的悟性太差。这一点,我们只要想想“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两句话,就明白了。40岁之前,我们连自己追求什么都不知道,基本处于迷迷糊糊的状态当中。而40岁后,我们逐渐变得不再迷惑。尤其在50岁那年,我们已经能够知晓自己的“命运”了。这一点,我们看看刘邦和刘备就明白了。刘邦46岁之前,依旧是沛县里面的小混混,连自己这一生追求什么都不知道。可在47岁那年,刘邦起兵,慢慢地摸清楚了自己的方向,气数就上来了。后来,刘邦也越走越顺,在50岁后得到了“汉初三杰”,逐渐在楚汉争霸中占据优势,击败了项羽,统一天下。谈到刘备,其实他跟刘邦特别像,47岁之前依旧寄人篱下,反正活得特别卑微,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今不复骑,髀里肉生。然功业未成。”

可是,在刘备48岁那年,三顾茅庐请了诸葛亮出山,那他的命运就有了一百八十度的改变。尤其在50岁后,走上坡路,从而成为了三国时期的霸主之一。

对于气数这种东西,只要我们经历过,奋斗过,吃过生活的苦,那我们就会彻底看透。未曾经历波折的人生,那就不用说了,因为温室中的人们,很难看透气数的事实。

易经角度解读气数

《五行大义》有一句重要的话,也就是《论生死所》的最后一句:“ 五行皆以葬后之月而受气者,以其死还复生,神气不绝故也”。

气数是中国传统思想史上最为重视的'气运'中一部分。

所谓'气运'就是指气数和命运。这个'气'字在中国文化中运用得极为广泛和玄妙,我们将天空的变化叫天气、地穴中的能量叫地气,将人际关系叫人气,以气来命名的更是繁多:气功、气候、气场、气度、气派、气氛、气息、气愤、气量、气馁、气色、气魄、气质、气度等等。究竟什么是气呢?华夏文化思想中的气,至少包涵著两个关系到整个宇宙万物的定义。首先是极其的微小,其次是运动的。我们将宇宙万物分析到极其的细微,极其细微就出现了相似,如果细微的物质并不相似,可以证明还没有到达极其细微。

若分析到不能在分析的情况下,物质必然是成极为相似,这就是宇宙间万物最公共的原始,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气。气是能动的,不停止的运动,通过聚、合、分、散的变化,将极其细微相似的气,转化成世界万物。宇宙间万物的极其细微相似的气,通过不断地活动,不断地聚合分散。聚和合使气形成各种可以看见的形象及生命,聚而散则使形象和生命灭化了。聚而合开启了宇宙万物的万象世界,分而散,如同大门关闭,一团漆黑,一片混沌。

所以气数是一种变化,同时也是一种必然。这种变化,从极其细微之中开始,并非一时间产生的,但是等到某一阶段,渐渐出现明显的症状。

而古人还认为,在气之下,有个更为深层次的“理”,所谓“理在气先”。古人以为是“理”在轨导着“气”的运行。而这个“理”,乃是一种先验的存在。因此,气数遂变成了事物发展之前预先设置的“天数”“定数”。事物的存在便必须在此“定数”之内,有固定数目的气数 -旦尽了,事物便必然会死亡。而这种气数是否已尽世人并不能看出,但一旦这个事物眼看要灭亡了,人们便通过这个“气数原理”反推出该事物气数已经尽了。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古人的话永远有其俗人看不透的真意。

人这一生的气数,会在50岁那年彻底显露出来。

一个人能否成事儿,要看50岁之前的经历。如果50岁前依旧狼狈不堪,那我们就可以认定,此生平淡,不妨求个安康一生,就足够了。

越是成大事的人,越需要气数的加持。

这里所指的气数,用通常的解释,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比如你想做生意,那你就需要把握时代发展的机遇,而且还要打通商业流通的渠道,最后将各类客户团结在一起,自己也有一定的能力,那你自然就能成事儿。

可是,如果你缺乏了任何一点,比如说缺乏了机遇,那我们就算惊才艳艳,也毫无作为。

唐·王勃在《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写道:“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汉代的冯唐因为“生不逢时”而不能为官,遗憾一生。大将军李广虽然有一定的战功,但还是被同时期的卫青、霍去病等千古名将压过了风头,所以没有封侯。

就连冯唐以及李广等名垂千古的人物,都会因为气数难料而落寞一生,又何谈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做人,知道自己的命运走向,然后尽全力活下去,对得起自己,那就足够了。

气数支配人的命运真实不虚

研究命理的人都知道,八字论命,日干为核心。日干所禀气数,就是日干坐支,或者在日干禀赋的月令以及四柱地支。但日支所禀的气数,始终处于核心的地位,会始终贯穿命主一生;其次,则为月令,再次为时支和年支。但除日支之外,其他的四柱地支的气数,就原局来讲,总是随限运而变化,与日支气数、月令气数,共同影响着命主的人生发展。

气数的根本作用,就是刻画和描述着其人的日干能力的活跃程度;因而,它也以性格特征、处事方式,生命机能的形式影响着日干命运发展。

这种气数,通常以十天干生旺死绝表的形式来刻画。因为,十天干的时令旺衰,说明了事物由受气、结胎、长生、兴旺到衰亡的过程。

这样一个循环不已,生生不息的发展变化过程;也是世间万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气无所不至,它以内向性运用意识为特征,研究人的生命运动规律,研究人的生命运动和自然社会环境相互间的内在联系。

应用这些规律能动地运用自身的意识,强化意识对自身的生命过程的控制,自觉地使自身的生命运动处于一种优化组合的稳定状态,使心身健全,内外和谐,使人的智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最终达到实现人生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元神,是人的根本。元气,是元神成长中需要的气数。元灵,是元神在未来的把握程度。一般人只有元神、元气,却无元灵。这个灵并不是指没有,而是不会发挥。就像四柱学中论八字中印星的作用,印代表生养我的能量,人一旦彻底觉悟,就能用上自己这个最大的印,印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包容接纳既不限制自己,也不限制他人,能真正领悟印的用法需要很高的人生境界,因为印就是每个人内在的真我也就是宇宙的本质。​

上上的心境,上上的圣人,都来自对世间万物的经历与理解。如果对万物淡漠无情,是做不到真正“无心”的,先要有情最后才能看穿。所以无情不是最高境界。综合有情有道才是真正的纤尘不染、万物不沾。

佛家所说的万物皆空,实际上是种心态。《无心经》中说的是种境界,是经过世间磨练后的一种境界。有跟无,都不是最高。

所以圣人明白痛苦,因为自己痛过,知道没好结果也会去助人。这话实际在说,经历过才知道沧桑。从有到无的境界,才会高。这实际上在讲修持之道。什么都不经历就求道,只会一无所得。

如果能够加以修持的话,是可以好好运用元灵的。很多人不知道,元气的培养利于元神成长。元神才是影响人命运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却在自己手中。

独自明白道理,可以让自己超脱,但众人皆醉自己独醒,会很寂寞。其实也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