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屋

 廻峰山樵夫 2022-04-01

      吴大吴二,两兄弟,父母早亡,住在父母留下的两间老屋里,两人相依为命。早年吴大出门打工,天南地北,打短工,帮长工,数年不归。吴二一人在家,年龄尚小,十岁孩子,饱一顿,饿一餐。左邻右舍,就是吴二的家,你一碗面,他一碗米。在这样的环境中,吴二这个孤儿就像一只小狗一样,在饥饿的体验和村里人的怜悯营养液中泡着,慢慢地发酵成熟。

       眼看着吴二像一株鲜活的树苗,尽管在风中摇摆挣扎,旺盛的生命力还是让人看到他充满希望的未来,甚至有人开始给吴二说媒。吴二想着把老屋修葺一新,或再盖两间新屋,未来媳妇儿进门也有一个新的气象。

    正在一切让人充满希望、阳光露出一点边角、吴二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突然村里来了一个人打破了吴二人生的希望和幻想。来人还带了一个齐腰高的孩子,说找吴二,这让人有些丈二摸不着头脑,村里人纷纷前来围观。来人个子不高,身着一件破旧衣服,肩上一个布包。身边立着一个孩子,怯生生的看着围观好奇的村民。大家议论纷纷,细致打量孩子,看着眼熟,又说不出个所以然。突然最快的王嫂说,这不是吴二小时候的模样吗。大家被王嫂一句话点醒,恍然大悟,对啊,与吴二小时候一个模子嗑出来的。

    正在议论时候,那人开腔:我这里有一封信,你们看看。村里的朱秀才,赶紧接过一只邹巴巴的信封。抽出一张信纸,上面歪歪扭扭的写了半页纸。字迹模糊不清,经过半天辨认,加上那人转述,大家才搞清事情来龙去脉。

    吴大出去以后,辗转多地,打工为生,而今在河北一个矿上成家立业,生活十分困难。多年没有回来,孩子也难以养活,先把孩子拖李先生带回来给弟弟吴二。弟弟如果在,就放在他这里,好歹度命。弟弟不在就放在村里,村长看着办。

     大家面面相觑,才知道多年不见的吴大还活着,还带回来一个孩子,难怪长得像吴二,亲侄儿。

     吴二闻讯,飞也似的跑来,见到孩子,就像见到哥哥,抱头痛哭。毫不犹豫,收留孩子,大家也唏嘘不已,那人见孩子有了着落,挥手告别。

     从此吴二家,开始两个人吃饭,吴二又送孩子去村小学读书,好歹像个人家。一来二去,一年有余,年关将至,村门口又有一个人寻找吴二。又带来一个孩子,比前面那个孩子小了许多,约四五岁。问清缘由,是吴大第二个孩子。依然养活不了,请弟弟吴二代为看管照应。

      亲侄儿,无可奈何。两个孩子,多出两张嘴,还要读书穿衣,顿时,吴二压力陡增。吴二压力尽管猛增,他想到哥哥的不容易,依然咬牙坚持,谁叫他们是自己侄儿呢,吴二于是把所有精力放在两个侄儿身上。自己虽然起早贪黑,省吃俭用,可从来没有亏待两个孩子,读书,吃喝照顾得一应俱全,连一向嘴上不饶人的王嫂都说吴二是个好人。

      村里媒婆几次上门,看到吴二没有成家,还在抚养吴大两个孩子,吴大从来没有寄给吴二一分钱,甚至一个消息也无,况且没有一个尽头。这两个孩子完全成了吴二的累赘,媒婆只得望而却步,退避三舍,就是有姑娘待售,也不敢上前。

     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吴大接连又送回来一个孩子,三个孩子全部托付给吴二。全村炸锅,这个吴大!只知道生,却不能养。

     骂声不能为吴二解决任何问题,本来已经见到曙光的吴二,一下子被生活的乌云完全覆盖。

      多出三张嘴,吃、穿、用、学吴二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吴大远在天边,自顾不暇,哪里还顾到寄养在吴二这里三个孩子。有时写封信来,满纸都是苦水,吴二无话可说,说了也没有用,不如不说。一晃吴二已经三十出头,本来一株鲜活的树苗,已然半截老头,头发花白,满脸沧桑。再无媒婆上门,甚至本来有意吴二的一个寡妇,也望风而逃。她们对吴二本人倒没有什么,谁也不肯为三个无底洞的孩子付出无穷精力和钱财,再说农村又能从地里刨出多少钱呢。

      终于,时间这个光刻机把吴二雕刻成一尊苍老庄重的石刻,孤零零的蹲守在村子尽头。在生活得重压下,他俨然一个老头。三个孩子一个个完成了学业,走出了吴二所在的村子。吴大也年老退休,不愿回到这个令他伤心之地。吴二独守两间破屋,想到被他亲手送出去的三个孩子,他经常咧嘴笑笑,接着点燃一根烟,又摇摇头,谁也不知道他想什么。只是吴二居住的那间老屋,知道吴二经历了什么,吴二也像那根老屋脊,被生活熏得乌黑,依然横在屋梁之上,生活就是让你臆想不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