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古代王朝宁可死磕茫茫大漠,也不去征服物产丰富的东南亚呢?

 炫叶楓雪 2022-04-01

从三黄帝时期的部落文明,到夏商周时期的奴隶社会,再到秦朝建立后的封建制社会,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发展过程。而在这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中国政权所能够实际掌控的疆域也愈发广阔,中国这一词语所代表的地区也相应地扩大。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在中国古代,我们往往能够看到中原王朝对于西北边境地区的开疆扩土,但在东南亚地区,似乎中原王朝就显得不那么感兴趣了,其背后又是有着什么样的原因呢?

一、军事是中原王朝决定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

1、西北地区在古代历史上历来边患严重

虽然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是一个王朝是否鼎盛的重要体现,但如果从最简单的延续角度来看,军事却才是一个政权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在考虑国家的任何发展之前,都必然需要把军事放在首位,而西北就是中国历代中原王朝需要着重防护的地区

虽然我们现如今已经无法知晓中原政权与西北政权之间的斗争最早是始于何时,但他们之间的恩怨却可谓是真正积累了世世代代。

虽然我们现如今认为西周王朝是礼仪之邦,但对于当时统治核心区域位于河南的商王朝来说,地处陕西边陲的周人却无疑堪称野蛮之人。也正是这些野蛮之人,使商王朝的生命迎来了终结。

直到西周王朝建立后,周公旦在夏商两朝礼仪祭祀制度的基础上开创了周礼体系,并且将以礼治国作为维护自身政权稳固的思想武器。随着以礼治国思想的深入与推广,华夏这一文化概念开始出现,并于春秋战国时期成为那时的主流。

自此以后,对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来说,那些生活在西北、东北的人则成了他们需要时刻防范的敌人,他们也因为文化层面的落后而被称为蛮夷。因此,当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便立即做出了针对这些方向的敌人的防范,

无论是长城的修建还是派蒙恬北上,都对防范西北地区的敌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中原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斗争就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对于西汉王朝来说,匈奴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内都是令其日日夜夜感到担忧的敌人,一个处理不慎便会使整个国家承受巨大代价,直到汉武帝的继位才彻底扭转了西汉王朝的战略劣势地位。

即便对于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来说,自他们入主中原后,位于更北方地区的柔然也是他们需要时刻防范的大敌。也就是说,无论处于中原地区的政权是由谁建立,西北地区始终都会有着更多觊觎中原沃土的势力,而他们之间的对立与斗争就变得无可避免。

最关键的是,这些西北方向的势力自身实力还往往较为强大且常怀有叛乱之心,一旦中原王朝陷入虚弱状态,他们便会暴露本性,西晋王朝的灭亡就是前车之鉴。

此后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一局面却始终并未得到改变。对唐朝来说,这个敌人是突厥;对宋朝来说,这个敌人是契丹与女真;对明朝来说,这个敌人是蒙古人;即便是已经迈入近代的清朝,也需要在其存在的最后几十年面对阿古柏这一叛贼。

另外,即便是元朝,也由于汗位争夺的原因,导致它与当时位于西北地区的窝阔台汗国之间也爆发了激烈的斗争。

因此,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中原王朝与西北政权的军事斗争几乎可谓贯穿始终,而为了防范西北地区的敌人,中原王朝也因此大多在有实力的情况下选择了向西北方向开疆扩土,毕竟这实在是有关国家安危。

2、南方的军事威胁相对来说更小

虽然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来说,黄河流域绝对不是唯一一个在当时出现人烟的地方。但是,由于自身的实力更加强大,使得生活在北方的族群顺带在文化层面也掌握了主导权,生活在南方地区的人也同样成了蛮夷。

但是,相比于生活在西北与东北地区的其他民族来说,南方民族由于与周王朝建立起了一定联系,所以在文化上也开始向北方靠拢,并最终成为整个中华文明体系的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楚国、越国、巴国等国家便是如此。

虽然此时的东南亚由于实在是太难而还未进入北方政权们的眼中,但对于他们的看法却也难免同楚国等相当。因此,对于北方政权来说,南方人其实并非异族,对于他们的防范力度相对来说自然也就更低了。

另外,从地区上来看,防范北方也要比防范南方重要得多。由于北方地区长期在经济、文化与政治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为了加强对这部分主要地区的控制,中国古代政权尤其是大一统政权,大多都是将都城建立在北方地区,西安、洛阳、北京等古都就此留名于史。

作为皇帝居住的地方,保障都城的安危自然是重中之重。显而易见,仅仅从距离上来看,西北地区的敌人离都城都要更近一些,将防范重心放在他们身上也就变得理所当然。相比之下,若是叛军从东南亚地区进发,即便他们在如何势如破竹,给皇帝留下的应对乃至逃跑时间都是相当足够的。

最后,包括东南亚在内的广大南方地区其实本身的叛乱基础也并不太值得中原王朝担心。正如前文所提到,由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位于北方,再加上北方更为平坦开阔的地形,北方地区的总体实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明显领先北方的。

反观南方,虽然在明清之后成了中国的经济重心,但在这之前,南方与北方足足维持了长达一两千年的差距,其中更是经历了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以及北宋数个王朝。

因此,对于古代政权来说,掌握住北方,就是掌握了自身政权的基本盘,南方实在不是担心的重点,中国古代历史上唯有朱元璋一人完成过北伐大业便是最好的证明。

二、中国古代的文化与商业环境也更倾向于选择开发西北大漠

1、西北方向在当时已经能够满足商业需求

说到开发西北大漠,西汉王朝便不得不提。而西汉王朝当时之所以会选择打通河西、控制西域,其实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防范西北地区的匈奴,出于军事目的的性质更为浓厚。

但是,当控制西域后,西汉上至统治阶级下至普通平民纷纷发现自己拥有了一条和外部不同民族、不同政权交流通道与场所,丝绸之路也就此出现。同时,在西汉王朝的统辖下,这些商人也拥有了一个较为平和的经商环境。

因此,对于商人们来说,既然已经有了一条能够满足商业需求又足够安全的通道,又何必再跋山涉水去往东南亚,这就使中国人向南开发的行动失去了推动了。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并非没有对东南亚地区进行开发。最早在秦朝时期,秦始皇便在南方设立了大量郡县,越南北部便是由象郡来进行管理。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在其执政期间大肆对外征战,当时统治区域位于现今越南北部的的越南国就是在这期间被灭掉。

值得一提的是,南越国的建立者是秦朝人赵佗。自此以后,越南北部地区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几乎都是受到中原王朝的直接管辖。但是,由于这里离中原王朝的统治核心实在有些过于遥远,因此开发个越南就已经是顶天了。

2、文化层面并不重视大海

然而,在中国古代,受到传统思想的限制,我国先民形成了安土重迁的保守思想,天生就在思想层面更加重视对于陆地的开发。相比之下,大海则由于其独特性质成了古人严重神秘和不可捉摸的存在,其实用性实在无法吸引人前往。

因此,虽然我国历史上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建设水军的历史,但这些水军不仅规模不够宏大,其作用也主要是在于对内争霸,而绝非对外探索。

直到明朝建立,朱元璋为了抵抗沿海倭寇的侵略,采取了消极的海禁政策,这不仅是中国古代统治者不重视大海的又一体现,也使中国失去了发展海上力量的良好机会,当然也就无力对东南亚地区进行开发了

即便是清朝时期的下南洋活动,也是因为福建广东一带的居民在本地活不下去了才去到东南亚,否则他们也是不愿背井离乡的。

三、总结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之所以会对开发西北大漠有着更为浓厚的兴趣、而对东南亚地区则长期持忽视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时代环境的限制

出于保障自身政权安危的目的,中国古代王朝大多都对西北地区的边防形势持相当重视和严加防范的态度,这也就对他们向西北地区进发提供了十分强大的动力。

相比之下,东南亚则由于自身的性质而无法对中原王朝形成威胁,再加上其在地形地貌上的不便,最后也便自然而然地遭到忽视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