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小西夏何以屹立西北200年不倒?| Booker不客

 地缘谷 2018-12-07

对于地域辽阔,同时各地差异又相对明显的东亚大陆来说,中央王朝的统一往往是一个常态。所谓“治乱更替”,小国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存率,一直以来处在一个极低的水平。

但是这其中也总有例外,与整个宋王朝,以及辽、金帝国同时代并存的西夏,以自己相对于同时期其他并立政权几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在西北地区维持了200年时间的统治,这种特立独行的反常表现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奥秘呢?

『得天独厚的“塞上江南”

西夏王朝的疆域以河套地区为经济、政治中心,向四周辐射开来,最大领土范围约是今天的宁夏,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以及内蒙古和陕西北部地区共83万平方公里。

主体民族是党项人,党项人根据《隋书》和《旧唐书》所载,是羌族的一支,大约在唐初的唐高宗时代开始慢慢的繁衍生息至形成自己的民族结构,直至唐玄宗开元年间,为了躲避吐蕃人的侵袭和进攻,党项部落慢慢的迁徙到今天的西北地区。

与我们固有印象里西北地区遮天蔽日的黄沙弥漫和干涸贫瘠的千里荒原不同,在内蒙古和宁夏地区交界的交界地,本身作为黄河沿岸的冲积平原而闻名的“几”字弯——河套平原,在民间历来就有所谓“黄河九曲,唯富一套”的美名,其土地馥郁和水草丰美更被誉为“塞上江南”。

之所以有这样优越的自然环境,源自于河套平原刚好位于整个东亚大陆的中部地带,从地理上看处在中温带包围区,使其既能接受到来自西北的干冷季风,又能够受到微弱的暖湿季风影响,多元化的整体气象结构让河套地区的年降水量充沛而温度适中,加之黄河水文活动带来的肥沃河泥,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适宜农业生产的区域。

而党项人也在此地生根发芽,本身具备发达的畜牧业和商业基础,加之环境优渥,很快的党项人就步入奴隶制的部落结构,而人口的大规模扩张,也让党项部落一直对河套地区拥有极高的掌控力,可以说正是这片土地,奠定了西夏王朝崛起的基础和发展的优势。

『中原乱局以及精锐的军事力量

不可否认的是,党项人的崛起伴随着的正是中原王朝的衰落和分裂,一个最明显的证据是,党项人被中原王朝认可成为正式的藩镇,正是源自于唐僖宗时代的黄巢之乱。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因参与镇压黄巢之乱,而被唐僖宗赐姓李,并授定难军节度使。从此以后,党项人开始正式以割据一方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

黄巢起义,是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由于没有稳定的后方,加之缺乏经济保障和群众基础,以失败告终。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随后中原陷入了数十年的五代十国分裂状态,北方走马灯一般的更换着不同的政权,武人政权于内部平定骄兵悍将的反叛尚且自顾不暇,更何况去干涉西北的地方政权,党项人抓住这个机会,开始迅速的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将唐帝国在西北地区的政权存在如归义军等一一并吞,直到北宋建立之时,党项人已成气候,拥有了夏、绥、宥、银等四州的广大土地。

然而直至此时,党项人对宋帝国依旧在表面上处于一种恭顺的态度,宋太祖赵匡胤也延续了五代时中原王朝对于西北的政策,许以世袭来换取商贸,尤其是马匹的流通,在失去了幽云十六州的产马地后,宋代的骑兵军队基本上依赖于西北地区的榷场交易,而交易对象正是党项人的定难军。但这种态势在宋太宗赵光义登基后被打破,赵光义企图一劳永逸的解决西北问题,重新恢复唐王朝在西北的疆域和直接统治。

于是他将时任定难军节度使的李继捧全家接入首都开封,并且严加看守,意图让李氏彻底臣服,然而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用计逃脱,重新整合地方上的党项以及其他游牧民族势力,之后又多次击败宋帝国的进攻,彻底撕毁于宋帝国的藩属关系,接受辽帝国册封,之后虽被吐蕃人暗杀而死,但其子李德明在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延续他的施政方针,终于在其孙李元昊时代于了三川口,好水州以及河曲将宋辽的军事干涉力量彻底击败,于1038年正式称帝,建立西夏。

夏景宗李元昊(1003年6月7日-1048年1月19日),党项拓跋氏,原名拓跋元昊。西夏开国皇帝。在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中,他带领西夏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并在河曲之战中击败御驾亲征的辽兴宗,奠定了宋、辽、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西夏能够建立和维持,跟他自身卓越的军事能力密不可分。西夏的主要军事力量共分为侍卫军,擒生军和地方军三种,其中侍卫军相当于首都卫戍部队,约三万人,主要负责对京畿兴庆府一代的守护和维持,兵源大多来自于豪族子弟以及各地选拔的强健勇士,侍卫军集合了西夏帝国几乎所有的精锐,例如精锐的重装骑兵“铁鹞子”,以及骆驼载运的运动投石部队“旋风炮”。

地方军为国家军事基础,分驻各地,约五十万人,主要构成是步兵与骑兵的混编,因西夏采取全民皆兵的服役制度因而平时耕作,战时作战,军民一体。擒生军为西夏特有的兵种,名称来源于生擒捕捉奴隶的军队特色,约五万人,专门负责攻坚克难的苦战和机动性强的突袭作战,尤其在西夏王朝的中后期,擒生军几乎成为了西夏王朝的中坚力量和国势保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夏王朝的武器制作技术极为精良,其所产的刀剑和铠甲在宋辽被誉为“天下第一”,锋利和坚固无比,而远程兵器中的“神臂弓”威力惊人,更为后来宋帝国所仿制。正是军力和武器的双重保重,让西夏得以在强邻包围中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

神臂弓

『地缘优势和灵活的外交手腕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尽管西夏王朝从环境上过度依赖于河套地区,而其他领土大都处在漫漫大漠中难以为国力提升提供支持,但是相应的,荒原和沙海也成了为西夏王朝天然的屏障。无论是多么庞大规模的帝国进攻,在陷入一望无际的沙漠之时,军队的后勤补给以及战力维持也成为了一个无法解决的致命问题,而更值得一提的是,西夏与强邻接壤的边境几乎都以山峦为阻隔,六盘山,祁连山,贺兰山等等天然的险要地势,易守难攻,使得西夏只需凭借微弱的兵力驻守,就可抵御强敌大范围和多数量的进攻。

也正是这种地缘优势,让西夏在保障自我的生存上可以游刃有余的施展自己的外交手腕,纵观西夏前期和中期的外交政策,时而联辽抗宋,时而联宋击辽,从容不迫的游走在几个地方强权中,而当辽和北宋突然的相继灭亡,西夏王朝又能审时度势的倒向金王朝,为自己争取了最大的主动和利益。

从这点看党项人也许是天生的外交家和地缘政治家。而西夏王朝的外交政策又在最大程度上同自己的地理位置和地缘优势联动起来,利用中原王朝统治者的迟疑和疏漏,将兵力活用至最大化,不停地吞食弱小的邻邦和扩充自己的国力。可以说,这种一体两面的国家政策,是西夏牢牢地屹立于西北,称雄一时的根本,直到遇见了真正的霸主——蒙古,西夏才从历史舞台上谢幕,结束了长达二百年的精彩表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