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禅一味

 卧向白云情未尽 2022-04-01
今日推荐书籍《茶禅一味》 作者:鄢敬新 自宋元以降,中国文人士大夫通常将焚香、品茶、插花、挂画视为高雅闲适、清净安逸的“四般闲事”或“四种艺事”。作者不揣谫陋,翻阅大量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撰写这套“尚古闲雅丛书”,分为《茶禅一味》、《尚古说香》、《插花清供》、《雅墨清赏》四部。目前我已经服了两本,其中一本就是《茶禅一味》。 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多达72本,将茶道,禅道这么大的框架结构梳理的如此清晰,并完成该作,可见作者的功力了得。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茶,下篇讲禅。 上篇: 1.茶文化源远流长,魏晋南北朝,就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2.茶的名称繁多终归于茶,世界各国对茶的发音皆源于广东语系,福建语系,所以,我们可以问心无愧、理直气壮地向全世界宣称:中国就是茶的原产地,中国就是茶的故乡。 3.茶圣陆羽与《茶经》,陆羽为了著述《茶经》,历时五年,几乎走遍天下产茶州县。《茶经》共十章,七千余言,分上中下三卷:《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是》《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4.茶饼茶团茶末各具擅场。唐代茶叶已分为粗茶、散茶、末茶、饼茶等四大类。所谓粗茶,就是将连同梗、叶、芽一起采摘且经过加工的散茶。散茶,即指与饼茶、团茶之类的紧压茶相对而言,蒸青后没有经过拍打紧压,基本保持茶的原形的茶。末茶,是指将茶叶经蒸青、烘烤干燥之后,再予以捣碎的碎末茶。饼茶,指茶叶经过蒸青、紧压成饼后,再烘烤干燥的茶。 5.五彩斑斓的茶种类:绿茶,红茶,黄茶,乌龙茶,白茶,黑茶,花茶…… 6.名茶辈出,名山有名茶,多数茶的名字都是以当地的名字和当地的山命名的,譬如,西湖龙井村产龙井茶,六安的六安瓜片,普陀山的普陀山佛茶,武夷山的武夷岩茶等等。 7.好茶自有好水泡,无水不可与论茶。古代茶人,首重泉水。中国的五大泉水,四海名扬,镇江金山中泠泉,无锡惠泉,苏州虎丘观音泉,杭州虎跑泉和济南趵突泉。 但喝茶并非一定得有名泉煮,哪有那么多合适的水源让咱享受,所以,如何分辨好水,就来了。古代茶人总结长期品茶的实践经验,将露天承接、不使落地的雨水、雪水、朝露之水,称为“天泉”或“无根水”,给予相当高的评价。质轻为佳,现代科学运用化学分析的方法,将每升含有八毫克以上钙镁离子的水,称为“硬水”,将含八毫克以下钙镁离子的水,称为“软水”。硬水重于软水。实验证明,用软水泡茶,色香味俱佳;用硬水泡茶,则茶汤变色,香味也大为逊色。 8.茶,水,接下来自然该讲讲茶艺茶具了,古代茶人常以为,“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从唐至清,茶人对茶的器具,煎煮方法大有不同。茶至宋时,达到鼎沸,风靡朝野,在制作手法上和工艺上更为严格,更为精致,点茶,斗茶等茶艺比赛表演更为盛行,这无疑也与宋代的社会状况及文人心态,息息相关。宋朝任用文人执政,文官多,俸禄高,赏赐重,文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优越地位,这使得他们于政事之外,有闲情逸致去享受生活。 9.紫泥砂罂,古雅绝伦。在中国陶瓷艺术中,紫砂是一个特殊的品种,具有与众不同的性能、用途和艺术风格,是一种实用与审美高度和谐、妙不可言的特种手工艺品。直到现在,紫砂壶依旧很有名,也是茶人的首选茶具之一。 下篇: 1.中国名茶大都与佛教相关。“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之上出名茶”。“黎庶自有消渴甚,茶佛一味不解缘”。中国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养,加深了内涵,佛典和禅语,不仅可启悟人的慧性,而且可以使人体会到悟道的无穷乐趣。因此有人认为,浮生若茶水流禅,一叶一如来的佛性,需要冲泡才能释放前生深蕴的清香。 2.百丈立清规,禅僧以茶当饭,资养清修,以茶飨客,广结善缘,渐修顿悟,明心见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茶道与禅宗在文化底蕴上无疑具有同样的内涵:阴柔、静寂、清旷、安详而又端肃,追求清雅,向往和谐。 3.佛家颂茶,谓有三德:一为可以提神。参禅人饮茶,益于静思,夜不思寐;二乃用助消食。禅门僧众,整日静坐,极易积食。饮茶消食,方便易行;三曰不使思淫。人大凡饱暖之余,多生淫欲。一杯清茶,神清气爽可以消邪念,可以断淫欲。凡此三德,无不利于参禅。 4.一佛一茶,自然相生;佛茶一家,古今相承。佛可以解构为人生,佛为自然,自然为佛。众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只须破除贪、嗔、痴,心如止水,自然而然。茶也可以解构为人生,包括茶在内的一切树木花草,无论长得多么高大粗壮、繁密茂盛,皆会凋谢,都会经历春生的蓬勃与冬枯的涅槃。 5.茶道自然,心境为上。茶在这里已经不单单是一种饮品,而是一种精神的物质载体,是衡量一个人内心世界和价值取向的尺度。茶道,就是品饮者通过饮茶这种形式,感悟到某种人生境界。感悟越深,境界越高。当然,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到了此种境界,就不再是一般的“饮”,而是“品”了。 6.茶对禅宗而言,既是养生用具,又是得悟途径,更是体道法门。养生、得悟、体道这三重境界,对禅宗来说,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又自然而然地使这两种分别独立的东西达到了合一,从而使中国文化传统出现了一项崭新的内容——茶禅一味。 7.放下自在,心茶即禅茶。佛教修行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人们消除无明,灭除妄想、执著、分别。“吃茶去!”本身是不容思量的。就是要人们放下分别、担忧、妄想,铲除一切疑惑,放下一切尘劳,单纯真实地活在当下。 8.茶诗同参,品到深处更知茶。此处引一小故事:一位和尚来茶庄买茶,茶人见和尚慈眉善目,举止端庄,遂与之攀谈闲聊。不料两人性情相和,话语投机,竟视为知己。于是和尚便以佛经、佛书赠茶人结缘;茶人则以茶叶、茶具供养和尚。和尚与茶人说佛法,茶人与和尚论茶道。和尚道:“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茶人道:“水不是茶,茶即是水。”和尚道:“老实念佛证菩提。”茶人道:“用心泡茶得真味。”和尚道:“明心见性,度化众生是佛陀。”茶人道:“遇水舍己,济人无数为茶饮。”两人相视一笑,原来茶汤中有佛法,佛法就在茶水里。茶与佛,虽道不同,其理相通。和尚与茶人和掌道别。 9.茶人茶寿,自在安详。喝茶、修禅,作为人类体悟人生智慧、揭示自然心性的最直接途径,历来为世人所崇尚。茶和禅已经被视为人类源于自然、赖于自然的永久象征,人类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绿色通道”。因此,茶禅无愧是人类与自然和谐交流、构建和谐的人文世界最普遍的媒介,是人类“感恩自然,和谐世界” 的当然使者。 在微信读书app看,全书共961页,以上是我对此书的章节总结,还有表达不全面之处,但足以让我时而翻看回味了,书中多处引用文人雅士的诗词,适合初高中孩子闲时阅读,可提高文言文理解水平,可提高语文写作能力,强烈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