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实随笔】王瑞芳‖经典诵读百遍《论语》感想

 纪实纵横 2022-04-01

作者简介

  王瑞芳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人氏,70后,网名坐看云起爱看书,喜旅游,闲来无事喜用笔墨来涂抹心情,属于无章法乱涂鸦类型,我手写我心罢了。



纪实随笔



经典诵读百遍《论语》感想


王瑞芳

同事成立了经典诵读打卡群,第一站是百遍《论语》诵读。从20201122日至2022313日,历时一年零三个半月,30多位伙伴一起诵读,完成了百遍《论语》诵读任务。

《论语》共计20章,一个轮回下来,我们用六周的时间完成。第一周和第六周各诵读四章,中间四周每周诵读三章。每周一到周五每日诵读所读章节2遍,每天打卡汇报完成情况,周日周总结打卡汇报。

中间好多时候都想放弃了,但是还是坚持了下来。现在回头看看,觉得挺自豪的,坚持就是胜利。

若论收获,感觉惭愧。现在真的老了,读了100遍,仍是没有背会。不过随便拿一句出来, 它出自何处,是什么意思,应该是知道的。

虽然没有记住多少内容,或者说领会了多少真谛,但孔圣人的思想光辉却是令我深深折服,也深刻地领会到了他为何会被封为圣人,此誉不虚,当此无愧。2000多年前,中国社会可以说是处于思想蒙昧阶段,孔先生能够冲破蒙昧,集中华民族智慧于一身。其思想的集大成者——《论语》,其思想能够从大到“治国齐家平天下,小到个人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在它的规范之中。其思想穿越2000多年的时空,到今天仍熠熠生辉。

孔子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他想“学而优则仕”,想大济天下苍生。可他生于春秋后期,其时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武力争雄天下,礼乐崩坏。孔子主要思想有——仁、礼、孝、中庸之道、君子人格的塑造、教育、天命、治国安邦等思想。在政治方面,他主张以“仁、德”来治理天下,这与当时的群雄争锋天下的现实相冲突。但他不放弃,周游列国14年,希望能够施展他的政治抱负,但最终只能铩羽而归鲁国。从此潜心钻研学术,传播文化。

孔子对人类的贡献至少有三点:

一是整理华夏经典,保存中华文化。孔子整理了六经,并且以六经教授学生。我国在公元前841年之前是没有文字史料的,是孔子编纂的六经把上古文化和文明传承下来的,使中华文化得以代代相传。孔子是中华上古文化的传承人以及5000年中华文化的奠基人。

贡献之二是创立儒家学说。孔子所阐发的仁,忠,恕,孝等道德观念。成为传统中国最重要的道德法则。指导着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为后人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贡献之三是在东亚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使文明由社会的上层普及到各个阶层。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相传弟子有3000多人,集大成者有72贤人。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这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安慰与鼓励,也是孔子以中华文化传承为己任的责任感。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评价极高也极中肯。

1989年世界诺贝尔奖金得主,齐集巴黎聚会时,曾得出惊人的结论“人类如果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孔子学院”也在世界遍地开花。

吾自豪,吾是孔圣人的后代。

在领略了孔圣人的《论语》的魅力之后,即日起,我与我的小伙伴们将一起走进老子的《道德经》,计划历时40周,百遍诵读,继续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品链接


【身边故事】王瑞芳‖亲人殇


本期编辑 孙传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